
内容简析:
《中国古代神话》是把神话、传说等人民口头相传的故事整编起来,写成了这部有系统的完整的神话集,相信能让你大饱眼福。神话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毋庸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阅读神话,就能了解民族性的根源,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然也还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知道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神话。
2.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读懂神话故事及道理。
3.阅读《盘古开天地》,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少儿版的《中国古代神话》,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书,并准备向别人推介自己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
2.准备《盘古开天地》视频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除了图片上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投影图片)
2.既然同学们都知道那么多的神话故事,那老师就考考大家,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这些成语中哪些是寓言故,哪些是神话故事?
3.神话故事是那么神奇,那么美妙,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古代神话》──(出示课题)读课题。
4.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说说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因此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把自然界拟人化,创造了神话。(板书:奇特、大胆、合理的想像)中国神话学专家撰写了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后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朝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作了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
5.了解书籍目录
让我们打开书先来浏览目录,了解一下这本书中都有哪些故事呢?咱们一起选择一篇神话故事读读好吗?我们就选择天地初始的《盘古开天地》。在这篇神话故事中会写些什么?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呢?
二、欣赏《盘古开天地》视频
观看动画《盘古开天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分享故事
1.动画片好看吗?你觉得这段动画片还缺点什么?
解说词,课文就是我们的台词。
2.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故事。
提示:像以往读书一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边读边圈圈画画,或适当做些批注。
出示要求:
通过阅读,我知道这个故事写了( ) 。
故事是怎样写的?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
为什么这样写?是因为( )。
读后在小组内可以交流讨论。
3.交流阅读收获,感悟阅读方法:
(1)你读懂了书中写了什么?
(2)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明白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故事的呢?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其中还运用了——的手法。
(3)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板书:表达一种愿望
通过刚才的阅读,从中你能体会到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再次总结)
(4)在刚才的阅读中你最喜欢的或印象最深刻的语句有哪些呢?
出示:其中我最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语句是 ( )。因为( )。
同桌先交流,再集体交流。
说明: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多读读这些好句子,也可以摘录下来,做读书笔记。
4.读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方法: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应该怎样来阅读神话故事呢?对于好词好句我们还要多加品读。
5.刚才我们所读的是《盘古开天地》,现在咱们再来阅读一篇《嫦娥奔月》,读后交流。(举一反三)
四、鼓励读书。
通过对刚才两篇神话故事的阅读,你知道如何去阅读《神话民间故事》这本书了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做呢?(对于好词好句,不仅可以好好品读,还可以——摘录,做读书笔记。读后可以与同学、家人讲一讲所读的故事,交流获得的知识,集思广益。也可以写一写读后感想。)
课后就让我们行动起来,读好这本书里的其他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在读后还可以自己创作民间故事。在读好整本书后,我们再举行一次汇报交流活动,相信大家的阅读与交流会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走进神话故事
写什么:
怎么写:起因 经过 结果
为什么写:表达一种愿望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3.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从爸爸的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天都峰的资料并说出天都峰的特点。
(2)介绍“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天都峰给我们的印象是又高又险,有许多人望而止步,也有许多人迎难而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爬山之前——爬山之时——爬山之后”的顺序)
2.爬山之前他看到的是什么?
(爬山之前看到的是天都峰的陡峭)
3.他是爬山之前看到山的陡峭,之后呢?
(爬山之后,爸爸对我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4.有爬山之前、爬山之后,还有爬山之时,也就是爬山的过程。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课文。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爬上之前。
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读完第二自然段之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1)我们先来看看天都峰到底多高?
“仿佛是天上挂下来的。”(强调“天上”,指导朗读)
(2)天上挂下来,这个“挂”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天都峰很高
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①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②这句诗里面也有一个“挂”字,它体现了瀑布的长。
(3)我从这句感受到山之高的:“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4)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再次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①指名交流
②指导朗读。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6)“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指导朗读: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③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爬山之时。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交流汇报:
(1)“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像小猴子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动作之灵巧。
(3)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我”爬山的过程。
(1)我们先来看看天都峰到底多高?
“仿佛是天上挂下来的。”(强调“天上”,指导朗读)
(2)天上挂下来,这个“挂”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天都峰很高
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①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②这句诗里面也有一个“挂”字,它体现了瀑布的长。
(5)我从这句感受到山之高的:“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6)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再次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①指名交流
②指导朗读。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6)“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指导朗读: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③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爬山之时。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交流汇报:
(1)“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像小猴子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动作之灵巧。
(3)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我”爬山的过程。
(4)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指导朗读6.7自然段。
小结:作者通过写“我”爬山之前的感受和“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以及“我”爬山的动作,就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了。
3.爬山之后。
(1)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2)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通过学习课文《爬天都峰》我们知道,在记叙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要通过叙事讲述一定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认知。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图书中的《一件小事》,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引导交流:
1.“迷恋”是什么意思?因为“迷恋打针”引发了一件什么事呢?
2.帮别人打针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水。仔细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
3.故事的结果你猜到了吗?
(正是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作者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让你明白了一些道理呢?讲给小伙伴听听吧!
《快乐读书吧:神话传说》教学设计
【阅读内容】
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伏羲八卦》《黄帝战蚩尤》
《刑天舞干戚》《仓颉造字》《夸父逐日》《炎帝尝百草》
【教学目标】
1.阅读神话传说,能借助神话传说卡牌概括主要内容,抓住最神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根据故事情节为神话人物进行“谁最神奇”的排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神话传说,能借助神话传说卡牌概括主要内容,抓住最神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根据故事情节为神话人物进行“谁最神奇”的排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
【教学过程】
一、聊神话
1.从“很久很久以前……”聊起,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2.让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启动学生前备阅读经验。
【设计意图】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全课的讲故事主线,为学生创设一个讲神话的语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神话传说阅读经验。
二、讲神话
1.出示八位上古时代的神话人物及神话名称,初步感受神话的神奇。
2.介绍阅读思维支架——神话传说卡牌。
3.利用神话传说卡牌和学生一起回顾《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情节,并概括“最神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4.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版的《女娲造人》,完成神话传说卡牌。
5.学生各阅读一篇神话传说,完成神话传说卡牌,并能借助卡牌讲神话。
6.选出六名神话传说讲述人,进行讲神话展示。
【设计意图】 “神话传说卡牌”的阅读思维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故事的框架。以单元内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为例完成支架的指导,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再用文言文版《女娲造人》提升阅读难度,随后让学生完成单个故事的“神话传说卡牌”。这样的阅读梯度让阅读指导更有效,学生习得的阅读能力也逐渐提升。“神话传说讲述”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分享的成就感和乐趣。
三、排序:“谁最神奇?”
1.小组活动:根据神话传说的内容,为六位主要神话人物排序。
2.分享排序结果,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聚焦环节。学生根据读到的、听到的神话故事内容,为神话人物进行排序,就需要比较、筛选、诠释,最后得出结论。虽然这个排序环节没有准确答案,但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思维过程是有很大价值的。
四、比人物,解神话
1.比较八位中国神话人物,发现他们的相同点。
2.总结神话传说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们通过想象“神化”了现实生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寻找中国神话人物的共性,发现中国神话传说中隐含的中华民族崇尚美德的思想,并在对比中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
五、推荐阅读
流传至今的中国神话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课下让我们到读书吧中读一读《山海经》,找一找那些最古老版本的神话;读一读袁珂的《中国神话故事》了解中国神话的谱系关系;还可以对比着中国神话读一读国外的神话,感受不同国家神话的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读书吧的导读课,接下来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读这些书,都是我们要引导的内容,所以这个环节,我进行了阅读书目的推荐,和阅读方法的提示。
【板书设计】
习作三 写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好眼、耳等多种感官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语文要素】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的发现,并能表达自己观察时的感受。【语文要素】
3.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任务,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友情提醒:孩子们,家中的植物,种大蒜,泡黄豆,泡绿豆,蚕宝宝,刚出生的小猫、小狗,每晚月亮的形态……这些都值得你去细心观察!赶快行动起来吧!)
[教学课时]1~2课时
一、课前游戏——翻拼图,说发现
1.孩子们,玩过拼图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好玩的拼图,但是这些拼图有些小小的不同,不需要你拼,请你来翻!翻出以后,请你告诉我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四块不同颜色的拼图(白色、黄色、黑色、绿色),谁想第一个来翻拼图?
3.你发现了什么?
白色拼图:是蚕宝宝结茧,变成飞蛾;黄色拼图:是月亮有时圆,有时弯;黑色拼图:是小蝌蚪蜕变成了青蛙;绿色拼图:是绿豆泡水后变成了豆芽。
二、创设情境,学会多感官观察
1.孩子们,刚刚大家翻的那些好玩的拼图都是上一届校园观察科技节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呢!对了,第二届校园观察科技节马上就要开幕啦,这一届的主题是:我是小小观察家。怎么样?你们想不想参加啊?光有热情可不够啊,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每位参加校园观察科技节的小选手们,可以把你最近观察的感兴趣的事物,用照片或者微视频的形式发给我们,当然还得附上一段文字解说词!
2.刚刚大家都特别想参加,那谁来说说最近你观察了什么?(学生答)
3.我听出来了,孩子们,你们的观察对象可真广啊:有些孩子观察的是动物,有些是植物,还有的是家里种的果子、蔬菜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事物。那你是如何观察你感兴趣的事物的呢?学生交流后总结。(见图一)
4.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实把你们说的这些观察方法总结一下,就是一首《观察法宝歌》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见图二)
5.孩子们,原来运用好自己的多种感官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许多充满奥妙的事物,它们的变化常常让人感到神奇、惊喜。这些你观察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参加校园观察科技节的素材!
三、例文引路,学写观察日记
1.孩子们,确定了观察对象,就可以了吗?(不行)那还需要什么呢?(拍照片或者拍视频,写解说词)这几个当中,哪个最让你为难呢?(写解说词)是啊,拍照片,拍视频,其实都还好,就是这写解说词,还真有些难度啊,别怕,老师可以帮帮你!
2.要想写好这解说词啊,不同的事物,我们在观察时,它的内容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吧!那谁能结合你的观察对象,具体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
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总结:
植物类: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动物类:要观察动物的外形、四肢、饮食、生活习性等特点。
其他:可以观察它的颜色、大小、粗细等。
3.大家总结得可真好!老师还特地给你们找到了一篇解说词,这可是上一届的一等奖作品喔,请看。(课件出示:铁皮石斛观察日记)
(1)小作者观察的是什么?(铁皮石斛)它重点写了铁皮石斛的什么?(叶子、枝条、花)你见过吗?给大家看看它的图片。
(2)再看看文字,你觉得这篇“铁皮石斛观察日记”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是因为什么呢?(学生交流后总结:小作者观察时用眼睛看颜色,鼻子闻味道,动脑子想象“小星星,大舌头”,动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事物。)
(3)圈画出“依然,相比之前,原先,现在,比之前”这几个词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总结:通过连续观察,再进行比较,写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
(4)除了写清楚对铁皮石斛的观察,小作者还写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总结:融入了情感,说出了自己观察时的感受。)
四、总结写法,动笔写解说词
1.看,要想写好解说词一点也不难吧:多种感官多观察,变化不同用比较,融入情感吸引人。
其实,我们在写解说词时也可以像这个小朋友一样给这段话加上日期、天气,写成一篇“日记”。像这样,经过观察,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都写到日记里,就是一篇“观察日记”。
2.孩子们,现在就请大家参照你的“观察记录表”,为你的观察对象写一段解说词吧!(出示习作要求)
(1)请你用日记的形式为你的观察对象写一段解说词。
(2)记得在你的解说词中用上“多种感官”“变化比较”“融入情感”的方法。
(3)时间为10分钟。
五、根据标准,自评自改
1.根据出示的评价表,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给自己打☆。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组内互评,选出每组得星最多的作品。
3.请四位小组代表上台朗读解说词,分别介绍:你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观察?有什么独家秘笈?全班共评。
[教学反思]
开课时,我采用互动游戏,结合平时生活和科学课的初步调查结果,打破学生对习作课的畏难情绪,唤醒学生的直观印象,初步体验通过留心观察,发现身边充满奥妙的事物,为后续习作搭建支架。接着,我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参加校园观察科技节的情境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调动多种感官,学会多角度观察。最后,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用上“相比之前,原先,现在”等这样的词语写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适时记录自己观察时的感受。因此,在总结写法、动笔写解说词的环节,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