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读文章时首先浏览文章末尾的问题,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针对性更强。能有效的提高做题效率。
二、读文章时一定用笔标出重要的部分:1、说明的对象:是某种事物或者某个道理。2、说明对象的特征:某种事物的特点或者是某个道理的某几个方面,一般在文章的第一段或者每段的段首或者篇尾。
三、读完文章不要慌着做题,首先想清楚,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还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若是事物说明文,想清楚这个事物有什么特点;若是事理说明文,想清楚讲了事理的那几个方面。
四、常考题型:
(一)、找出说明对象
(补充知识:从说明对象的角度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定是一个事物,答上这个物的名称就可以了。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一个道理,答上这个道理就可以了。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说明文的特征是物的特点;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是理的几个方面。
第一:最容易的题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特点都在段首。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本段的内容,把每段的第一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二:若不在段首就要仔细的筛选了。第三:做这个题要看一下分值,很可能的情况是题是三分特征就是三个方面,题是四分特征就是四个方面。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易写错的字: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打比方写成比喻,列数字写成例数字。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都是固定的模式,只需记住就可以了。
①、举例子:具体的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
或者,具体的说明了 道理的 方面。
②、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
或者,准确的说明了 道理的 方面。
③、打比方:将______比作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⑤、作比较:把___和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 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诠释:对 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⑦、摹状貌:对事物的 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 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语言
所有说明文语言都具有:准确、严密、简洁的特点,有的平实,有的生动。
典型考题:把xx句子中的某词语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标准答案:答,①不能,②答这个词语的意思,③答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④去掉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⑤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的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种类:以下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六)、筛选信息:简单的说就是直接从文中找答案。
(七)、概括题:和记叙文中的概括题相似,但又更简单一些,因为经常概括的是事物的特征或者是事理的几个方面。
(八)、说明文中事理的作用:一定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记叙文
一、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因为题目一般有两个作用:概括内能或是点明中心。
二、读文章时首先浏览文章末尾的问题,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针对性更强。能有效的提高做题效率。
三、读文章时一定用笔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如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因为议论部分往往和中心密切相关。
四、读一篇文章,读完后不要急着做题,应想一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若读一遍没有想清楚,就需要读第二遍和第三遍。因为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很重要,因为几乎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题,至少要有一个题和主题密切相关。
五、记叙文常考题型:及答题原则或思路。
(1)、概括题
做概括题的原则是:准确、简洁、全面。准确,通俗点就是说要答题要答到点子上,答的和答案不沾边,就是不准确;简洁,除概括题外,其他的所有的题型几乎都需要多答一点内容,才容易得分,唯有概括题需要少答,否则就是概括能力差的表现;全面,概括题的答案往往有几个方面,答一个题得一个方面的分,这时比较重要的是看看题的分值,有可能的情况是,题是几分,答案就有几个方面。
(2)、理解题
理解题又可以分为对词语、句子、段落的理解。做这个题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把理解的地方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理解,这样就会准确一些,不容易出错。
(3)、赏析题
解题思路是:从修辞和重点的词语(或有特色的词语)入手,结合句子的内容来赏析。
(4)、与主题有关的题目
答这一类题,内容要向主题上靠,不能是自己想当然,凭着自己的喜好与理解,想怎么答就去怎么答。
(5)、与写作手法相关的题目
主要写作手法有: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烘托等,只需对号入座就可以了。
(6)、句子的作用: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答,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缺一不可。在结构上的作用,若在文章的开头很可能是总领全文,若在中间有可能是过渡,若在文末有可能是总结全文。
(7)、找出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并谈谈有何作用。
议论和抒情部分一般在文章的末尾,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结构上很可能是深化中心、点明主题。
五、需要牢牢记住的死答案的题目
(1)、第一人称的好处: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亲切自然。
(2)、这指的是什么?答案一般是前一句话。
(3)、过渡句的作用:一定答成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区分好以下常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人物)、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引用等。记叙文
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记叙文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说明文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议论文
以上几点中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问题,需注意区分,不可答窜了。
写植物的散文
在写植物的散文中,作者一定不会是无病呻吟,闲来无事写一些花草消磨时间,一定是有所指,一定是托物言志,赞颂的是和所写的植物有相识特点的人。
在这样的文章之中,很可能还写到其他的植物,写其他的植物的原因(作用)一定是对比烘托,突出所要表现的植物的特征。如《爱莲说》写菊花、牡丹就是为了突出莲花的品质。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它在文中的位置:第一、题目是论点。第二、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三、在文章的末尾。第四、在文章的中间。第五、文章中没有,需自己总结。
三、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四、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主要有:事实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五、议论文中事理的作用:一定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