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学习重难点】
梳理《郑伯克段于鄢》知识,以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为主,词类活用为重点。巩固基础知识,为文言文的知识迁移作准备。
一、预习检测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相传作者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③“春秋三传”包括<<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④《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善于剪裁,繁简得当、外交辞令外柔内刚、人物对话有个性、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二、【阅读·鉴赏·积累】
◆(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②今京不度,非制也
B. ①初,郑武公娶于申 ②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C. ①生庄公及共叔段 ②无庸,将自及
D. ①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②不如早为之所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 )请于武公,公弗( )许
(2)大都不过( )参国之一
(3)子姑( )待之。
(4)君将若之何( )
(5)欲与( )大叔,臣请事( )之
3. 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文:不公正不合理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他的这种下场吧。
B.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文:不久,大叔的命运不济,西部和北部边邑同自己有了二心。
C. 不义不暱,厚将崩。译文: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D.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文:蔓生的野草尚且不易除掉,何况您受宠的弟弟呢?
4、重点句子翻译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2)姜氏欲之,焉辟害?
(3)姜氏何厌之有?
(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5)无庸,将自及。
二、(一)
1.答案:D介词,替。(A第一个地名;第二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祖制。B第一个介词在;第二个介词,向。C第一个连词,和;第二个动词,到,遭到。)
2.(1)亟:多次,屡次 弗:不。(2)不过:不超过。(3)姑:暂且。(4)若之何:拿他怎么办。若何,怎样。(5)与:给。 事:侍奉。
3.答案:B(命,是命令的意思,不指命运。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区的城邑暗中归附自己控制,)
4.(1)古代的先王规定,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2)姜氏想要这样做,怎能躲避灾害?(3)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4)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将对他怎么办?(5)不用,他将自己赶上遭殃。
◆(二)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下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郑伯克段于鄢 克勤克俭
B.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D.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将启之 闻之,有献于公
B.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D.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夫人将启( )之
(2)公伐诸( )鄢
(3)遂寘( )姜氏于城颖
(4)公入而赋( )
(5)施( )及庄公
4、重点句子翻译
(1)敢问何谓也?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二)1、答案:C(均为送,赠与。A第一个战胜;第二个能,能够。B第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挖地道;第二个名词,地道,隧道。D第一个整治齐备。第二个保全,存在。)
2、答案:C(A第一个代词,代共叔段;第二个代词,代指庄公发誓,继而悔之这件事。B第一个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介词,拿,用。D第一个到达,到;第二个延及,到。)
3、启:为……开启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寘:通“置”,安置 赋:作诗
施:推广
4、(1)恕我冒昧,请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2)君王何必为此发愁呢,如果挖掘土地到泉水,你们在地道里相见,那谁能说不说这样呢?(3)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长久赐予你同类的人,说的就是颍考叔这样的人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一、回顾课文,按要求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1、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和性格:
姜氏(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
共叔段(儿、弟弟、大叔): 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
庄公(儿、兄长、国君): 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2、结构 段落
序幕 1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争夺君位之战。
开端 2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 3-5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
高潮 6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
结局 6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 8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3、庄公形象讨论(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他邑唯命”
“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暱,厚将崩”
“尔有母遗,衣我独无”
“其乐也融融”
“其乐也泄泄”
教师: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 阴险狡诈 B 老谋深算 C 心机深藏 D 心狠手毒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讨论)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
二、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
生:战争的场面或战争的过程。
师: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明确:只有一段,也就是课文地第6自然段。
教师强调:本文的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兵戎相见,自相残杀,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内容讨论
(一 )郑伯克段: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我认为是____ 之过,理由是 _____ ,从文中________ 可以看出。
参考:1、认为是姜氏偏私
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
2、认为是郑伯之过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3、以为是共叔段之过
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二)思考: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左丘明对这种行为是褒或贬?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
【春秋笔法】
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斥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实际是没有明说,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写法叫“春秋笔法”。即“褒贬之意,没有直说,却很明显”“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
师分析:“郑伯克段”,只有三个词语,就将庄公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悌”,对兄弟如同陌路仇敌,批评得入木三分。所以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这种春秋笔法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所借鉴。
四、总结升华
刚才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儒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种礼法文化不断变迁和发展,后来就有“内圣外王”、“外法内儒”等概念。这些就不一一讲述了。
五、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和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