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培优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解析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3:57:58
文档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培优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解析版)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达标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阅读+链接高考一、语言文字运用1.(2020·淮安高一期中)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
推荐度:
导读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达标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阅读+链接高考一、语言文字运用1.(2020·淮安高一期中)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达标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阅读+链接高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20·淮安高一期中)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选C。

2.(2020·淮安高一期中)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故选C。

3.(2020·北京高一月考)“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A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寄托离别之情。

B项,作者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C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垂杨见“愁眼”,红烛知“苦心”,写离别之苦。

D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红烛流泪,随人惜别,寄托离别之情。

故选B。

4.(2020·重庆高一期末)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①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②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③__。

【答案】①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②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③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睛】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5.(2021·四川高一期末)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运用对联形式,不超过20字。

2020年11月16日到22日,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本届文化周活动主要采用“2+ 6+N”模式开展,2是1场开幕式、1场闭幕式,N是11个县(市、区)分别举办的沫若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6则是包括1场论坛、1场讲座在内的6项相关活动。除却围绕郭沫若文学影响力开展的系列学术交流,还举办了“沫若文艺少年”推选活动、“我们的·文化进万家”马边专场活动、以及“曲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近年来,乐山市先后举办了“郭沫若文艺奖”、“郭沫若诗歌奖”、“沫若诗会”等系列活动,创建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去年起举办的郭沫若文化周,更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

【答案】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标题的要求是能够概括新闻主要事件,因此考生要先分析本次新闻的内容,然后注意“运用对联形式”来概括。

第一段,先写“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再写活动采用的形式和具体活动内容,都与“郭沫若文化”有关。据此可以概括成“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

第二段写近年来乐山市举办的关于郭沫若的各种活动,以及创建郭沫若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等,作用是“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此可以概括成“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再写郭沫若文化周的价值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据此可以概括成“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

二、阅读与鉴赏

(2020·祁阳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7.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答案】

6.B

7.“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分析】

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错,“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

故选B。

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从诗中来看,作者把“骆驼”比作“沙漠的船”,表面上是写骆驼耐渴,能行走于沙漠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用骆驼来象征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作者认为它能“引导着旅行者走向黎明”,表明骆驼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战士、先行者、引导者;“不会有歇脚的一天”“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还有乐园”则表明骆驼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赞扬了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

【点睛】

现代诗鉴赏的方法:1、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2020·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节选) 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情,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想象,联结北冰洋和太平洋,使得意象异常之大,显示其宏伟、壮观。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呼喊,也是时代号角。

D.“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如此因果何等不公平,但这是社会使然,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9.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烛》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读起来连贯、上口,形成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C.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诗人歌颂红烛奉献的精神,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答案】

8.C

9.D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表述错误。根据诗意,其意象由北冰洋到绘画、舞蹈、音乐,再到律吕,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安排的。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

D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表述错误。此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也不押韵,形式自由灵活,所以说是并未严格遵守诗歌格律的。

故选D。

(2020·江苏南通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11.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

【答案】

10.D

11.(1)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2)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3)对理想的坚定追求;(4)对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错误。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它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故选D。

11.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写得凝练而含蓄。它暗示了多重意思:“此刻”的高度虽不是山之顶峰,却是“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它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抒发来人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

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人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攀登者所具有的顽强与坚韧,更可以想见他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抒发了追求理想时的坚定。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抒发了对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2020·北京高一月考)阅读《红烛》,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

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2.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13.“红烛”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请写出这一意象的三个特点,并分析其内涵。

【答案】

12.D

13.“红烛”的意象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开端就突出了“红烛”意象的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的意象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写出“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分析】1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为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诗人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阅读全诗,从诗中找出“红烛”的意象的三个特点。“红烛”意象的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一开始就突出“红烛”的颜色,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在诗人眼里,“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红烛”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其实是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奉献的信念和心愿。“红烛”意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在自然的方法里,“红烛”是要烧出自己的光的,是要创造出光明的,“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之间的不公平,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里,“红烛”依然要创造光明,“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红烛”品格的精髓所在。(2020·湖南长郡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14.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C.《冬(之一)》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15.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16.《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答案】15.①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故“红烛”比“白烛”更好。②象征的表现手法。

16.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项,“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分析错误,“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有“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眼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喻指对爱情的追求执着而坚定。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象征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故“红烛”与“白烛”相比更能突出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因而以“红烛”为题更好。

《红烛》诗中概括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诗中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和“严酷的冬天”并存的是“人生的暖流”,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体现了现实生活和作者感情世界的复杂性,于是我们在接下来的诗行中看到了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仍在冰下“低语”;在北风劲吹的夜晚,好朋友仍陪伴着他回忆“快乐的往年”;在雪花飘飞的深夜,“感情的暖流”随着亲人的面庞充溢在他心头……读毕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憔悴的身影和深沉的内心,他历经坎坷而不悲观,备尝艰辛而格外珍视亲情和友情,而这,也正是此诗的感人之处。

本课四首诗都运用意象抒发情感:郭沫若的“白云”,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蜘蛛”,雪菜的“云雀”。把握意象特点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本诗中,诗人运用多个意象抒发感慨,通过此诗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②题目设置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高考相吻合。

神女峰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1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19.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20.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答案】

17.B

18.B

19.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20.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远天的杳鹤的眺望和对春江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反映诗人的态度。

【分析】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

故选B。

1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项,“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

故选B。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来分析这两句蕴含的情感。

句中的“与其……不如……”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分析这句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句表达的内容,然后分析出情感。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说明诗人认为做道德展览的载体流芳千古不如做有真情实感的人,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联系诗歌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20.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载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就诗歌中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举例,答题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标出意象,然后分析哪些是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

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的杳鹤”,而必须失去她自己的人格,失去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也就是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

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这两组意象的组合,对比鲜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三、链接高考

21.(2019·天津高考)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等。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

文档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培优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解析版)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达标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阅读+链接高考一、语言文字运用1.(2020·淮安高一期中)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