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旭红 梅琼林
内容提要: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肯定并且推进了一种新的身体之维的快感美学以及一种新的非超越性的日常生活美学,从而构建了普罗大众的审美生存,体现出一种生动的在世关怀。但是,视觉文化传播在使当代生活充溢着丰富的美的灵感和人性化新发现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审美迷途:精神性和超越性的失落使审美被局限为欢乐空洞和装潢艺术,无法引领人们实现完整生命感的勃发,无助于推动人们的生活走向真正的自由、状态。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 审美 生存 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5330(2011)01 0096 06
作者简介:陈旭红,文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闻出版学院讲师(浙江杭州 310018);梅琼林,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生存
(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与新的快感美学
否定肉体快感而推崇精神愉悦,是传统审美活动的价值取向。传统美学追求味象以观道!的至美!,就是主张审美主体以清净无欲的超功利的情怀,在审美客体象!的基础上,品味、领悟其内在的深层意蕴,从精神上把握无限与永恒。在这样的审美沉思中,身体是被虚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性而非肉身的主体,只不过是一个被动的、非自足自为的躯壳。而随着视觉文化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形象消费日趋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当今的审美活动在最大的普遍性意义上,却与感性身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审美的发生地经历着从精神领域到生理机体的转变。可以说,形象的狂欢正在脱离传统的心本体!的美学路径,肯定并推广一种感官美学,审美活动中的生理能量日趋高于心理能量。
形象,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关键环节。形象! 各种打上了人工烙印的视觉图像符号 本身即具有生理快感的倾向,它以光、色、线、形、态等丰富的感性形式诉诸身体的视觉系统,天然地指向感性身体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中,形象的生产遵循视觉诉求原则,形象的价值直接依赖其视觉魅力,这种视觉魅力所传达的主要就是一种感官满足的愉悦,即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的充分延展来获得身体的快适和满足。在形象成为大多数人最主要的审美媒介的今天,人们的审美体验也主要是身体维度的快感体验。肉身快感,尤其是视觉快感被置于突出地位。
以影视审美体验为例。影视观赏,是当今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们无不强调官能快感。电视建立了以景观为根据的模式,精心打造着富于视觉快感的景观场面,为观众奉上一道道视觉盛宴:电视剧越来越注重在场景的选择与营造、构图、色彩和光的运用等方面给观众以精致纯美的视觉快感(典型者如近年风行的韩剧),综艺娱乐节目更是声光秀!式的视觉快感文本,令人眼花缭乱的俊男美女、亮丽炫目的服饰造型、璀璨华美的舞台、热辣的歌舞表演等等都充分表达着悦耳悦目!的追求;至于当今的电影,也可用景观电影!来为其进行总体命名:弱化叙事
∀
∀
96
性而突出各种视觉奇观效果,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不惜中断乃至背离叙事的逻辑线索#。景观电影无疑是以身体快感为最高准则的。新近兴起的奇幻电影更是将形式表现彻底奇观化,执著于让观众为画面的各种奇特的、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运动形式、构图形式、色彩搭配、音响效果所吸引,至于画面传达的更为隽永的意义,则远远超出了电影制作者的考量范围。在种种视觉的盛宴中,观众享受到的是视觉的快感、身体的快适,传统审美的心灵原则被消解而发展了一种感官审美,一种凸显对初级过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快感美学。
换言之,与传统审美艺术强调人的精神领悟不同,影视观赏等当代审美活动凸显了人的身体快感、即时体验。它不是抽象思辨的玄想和演绎,而是经由感官获得某种愉悦,身体在美的感受与评判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种迥异于精神领会的眼与身的美学,心灵的愉悦转变为肉体的快适与满足。总之,当代形象的狂欢使精神之悦逐渐让位于感官之乐,肯定并且推进的是一种强调快感的体验论美学。当然,这并不是说唯有形象才能引起人类审美体验中身体的愉快,而是说由于形象成为文化的主因,身体的快感现在成了人们审美体验最显著的部分。
(二)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1 形象装饰与日常生活表层审美化
今天,形形色色的形象展现着斑斓的色彩、迷人的外观,把我们的日常生活装扮得流光溢彩。车站、剧院等公共建筑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超越了功能主义;购物中心和商场更是日益装潢得美轮美奂,商品也越来越注重视觉形式,外观包装逐渐凌驾于使用价值之上,例如巧克力的心形造型及其鲜艳包装盒已经淹没了巧克力本身∃∃日常生活正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热衷于物质外观的雕饰,富于视觉快感。对视觉快感的崇拜,使得 那些甚至是游离于具体功能之外的对象的视觉满足效果,上升为人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把握!%。物质生活空间被呈现为视觉 奇观!,人们从物质生活空间的外观形式本身获得感官愉悦,这便是表层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今天,经由形象的盛行,日常生活表层审美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美学现实和主流的审美观念。究其本质,乃是追求日常生活中的以人为物象、为基础的感官的快适与满足。过去, 审美仅仅与人的心灵存在、超越性的精神努力相联系,而与单纯感官性质的世俗享乐生活无涉!,反对 与物质欲望的实际满足表象相联系的非审美(反审美)活动 感官享乐之于人的心灵能力、物质丰裕之于人的精神目标的&过度∋!(。如今,这种超功利的审美理想已被边缘化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肯定并且推进的是一种以满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欲望为目的的实用的美学。在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人们追求、醉心于形象的形式之美而不求超越,追求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不关心那遥远的所谓 无限!与 永恒!。总而言之,在当代视觉文化转向中,通过物质生活空间中的视觉奇观的呈现来营造和提升日常生活的愉悦感与满足感,成为一种新的普遍的美学现实和主流的审美观念。
2 形象修辞与日常生活深层审美化
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不仅直接在物质层面生成了光彩夺目的奇观世界,而且使人们生活在一个超真实的形象世界,以满蕴想象、丧失了现实实在性的形象为中介来感知社会现实和建立个人生活模式,生活在一个幻想的影像景观中 这实际上缔造了一种深层的审美化生存。
通过形象营造和诱发想象,引发模拟,从而使人们生活在虚幻的幸福中,是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作用于日常生活深层审美化的逻辑。 想象!是人追求乌托邦境界的一种动力,它是一种延宕的机器,真实在想象的延宕中变形,或者说真实在想象中延宕为超真实。在当今视觉文化传播过程中,∀97∀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生存及其意义
#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承载着想象的形象从细节处消解着真实,重复闪现,形成系列,最终构造出种种理想生活!的模型;而浪漫想象的附着使其令人神往、渴望占有,因此,尽管模型本身只是一种混合了想象的建构,却往往生成没有本源的真实。于是,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生活被幻想的迷雾所笼罩而具有了感性化、修辞化色彩。人们可以在模型幻境中体味超真实快感,不再为真假问题而苦恼,也不用为生存的意义问题而焦灼。
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传播就是这样使人们面对无数叙说着欲望的、使现实愉悦幻化的影像,人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日益受到它们的涵化、塑造,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其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追寻某种意义!,这就将他们的日常生活转变成某种审美规划,生活世界浸染上浓重的感性化和修辞化色彩。
二、当代视觉文化审美生活的世俗关怀
传统审美贬抑原始感性、刻意隔离经验世界来追求超验的自由!,这就要求参与其中的审美主体必须接受过良好的审美陶冶和文化训练。而在传统社会中,只有少数社会出身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审美训练,因此,审美活动体现出一种精英式的和霸权,普罗大众是无法进入这个精神上的贵族或者伪贵族圈层的。而在当今这个视觉文化时代,主流的审美价值观不再追寻与本体世界相关的精神领悟和超越性境界,转而关注属于现象世界的身体快感与日常感性愉悦,这就使审美具有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平等性内涵,构建了普罗大众的审美生存,体现出一种生动的在世关怀。
(一)对身体感性生存权利的肯定
审美经验本是一种有利于生命过程、使生命体获得满足的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体包括身与心、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审美经验便存在于身心和谐、灵肉合一的满足和愉悦之中,惟有这种完整的经验才能给人带来生命的充分满足和发展。因此,肉体也有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实现的正当权利。换言之,审美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实现,而人的完整实现是在肉身与精神两方面充分展开的,因此人的审美活动也应是多样性的整体,惟其如此才能使生命体获得充分的滋养;感官经验虽非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不可抛弃的。
然而,如前所述,传统审美被僵化为某种终极性的精神悟道,身体在审美活动中自足自为的正当诉求被漠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感知范围的丰富性,阻隔了生命的灵性和创造性,而这些,正是对人的生命最为宝贵的根本性的东西。
如今,视觉文化赋予身体的感官愉悦和满足以美学正当性 它所推崇的视觉魅力传达的就是一种感官满足的愉悦,即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的充分延展来获得身体的快适和满足,这就了传统审美中精神理性对于人的身体感性满足权的压制,修复了审美的肉体快感之维,重新张扬了生命有机体的活力。
在视觉文化传播缔造的审美体验中,身体不但是始终在场的,而且是美感的主体,并非只是一个被精神所借用的躯壳。在审美状态中身体与世界有着深度的亲昵,快感通过视听感官在身体中绽放,弥散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身体感觉本身的灵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审美的经验意味和属人的生命感不断增强。当代视觉文化推进的审美文化对于身体的发现高扬了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存在,体现出对人的现实存在的一种肯定、尊重和关怀。
(二)对人的日常生存的关怀
审美,作为一种的文化活动形式,它的本质意义就在于通过即时感性愉快促进人的现实生存,增添人的幸福感。在现实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克服与日俱增的片面化困境,抽象的推理论证也无法帮助人类摆脱情感和欲望固有的痛苦,只有从审美的角度体味人生,我们才能感到幸福,
∀
∀
98
因为 美的直接的感性性质,可以提供直接的感性幸福!#。然而,在传统社会中,美又是不屑与日常生活为伍的,它与高雅艺术联姻,构建了一个超然于凡俗、以自身为目的的自律世界。这个世界的确立旨在将自己塑造成一道迥异于日常生活的风景。换言之,在传统社会中,美同凡俗日常生活世界隔离开来,审美的目光追逐着遥远的彼岸世界,不关注现实人生,弃绝世俗的享乐与欲望。
今天,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生活艺术却日益成为审美的价值指向,它肯定人的日常感性欲望、感性利益及满足在美学上的权利,尊重正当感性利益、现实生活快乐等人的内在需要,解除了审美传统中超越性的精神努力对于人的现实感性生存的窒息。这种生活艺术的崛起重建了审美经验与世俗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审美不再必须是超俗的,它可以脱离无限超越性的精神家园,进入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体现出充满活力的世俗趣味。美,既是生活的目的也是生活的方式,通过审美来改善生活、改善现实的古老梦想正在实现。
通俗视觉文化艺术的思维方式,是 美如何存在!。在这种思维的渗透下,通俗视觉文化艺术构建并普及了一种实用主义美学,这是一种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体验的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越性境界,而在于通过提供即时感性愉快促进人的生存。最典型的莫过于电视剧艺术。电视剧艺术是对高蹈艺术的反动,它贴近人们的生活,体现出充满活力的世俗趣味,并将这种趣味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从而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愉悦。如果美脱离 世!,无论它再怎么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自命不凡的清高和孤芳自赏,毕竟局限了它对于人的日常生存的意义。今天视觉文化传播情境中的审美充分关照人之俗世存在,尊重人的日常感性享受的权利,致力于提升人们在凡俗生活中的愉悦度和幸福感,体现出一种鲜活的在世关怀。
(三)构建快乐的生存形态
由于历史的原因,的激进主义一度深刻地塑造了人们对审美的激进式的理解, 美学!在演变成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的同时,也对人的心灵和肉身实施着彻底改造,日常生活充塞着的意味而高度刻板化,人的快乐天性受到压抑。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被重塑,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理体验和观念方式也随之变化,高压年代所压抑的感性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激进主义渐被世俗的快乐主义所取代%。不可否认,这样一种转变有其人性化的积极意义,因为它重视人的世俗享受,契合人的快乐生活愿望。而在这个过程中,大众视像传媒起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内地电视媒体承担了太多宣传教化的功能,娱乐功能基本是缺席的。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的电视文化也经历了从宣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更多地以满足观众的感性享乐为价值承担,例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彻底脱下刻板教化的外衣,将文艺、游艺结合在一起,台上台下、荧屏内外皆被 快乐!所充满。新的视觉文化节目形态符合人们快乐生活的愿望,修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享受权利,并且凭借其广泛而强大的辐射力与渗透力使得一种 享受快乐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而正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弥散,促使人们的生活更快地从严苛和刻板中走出来,进入轻松和快乐之中,实现了人们久被压抑的感性。
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还让人们有机会体验到狂欢节式的自由与欢乐。在狂欢节里,人们 庆贺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贺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规范和禁令!,尽情欢乐,平等而亲昵地交往,享受一种与常规生活迥然相异的 第二种生活!(。狂欢的本质,是∀99∀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生存及其意义
#
%
(+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页。周宪:) 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苏,金:)金全集∗第6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既有的束缚和枷锁,享受精神的和自由、世间的平等和欢愉,这些都是刻板现实生活中人们梦寐以求却又难以获取的稀缺资源。而当今影视文艺的狂欢化色彩是非常明显的,它们通过狂欢式所展现的仿如狂欢节的疯癫与诙谐,满足着人们对摆脱桎梏、纵情欢乐的渴望。越来越多的电视娱乐节目,如)非常6+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都不同程度地屹立于社会权威的对面,构成一个个狂欢的舞台。而最具狂欢精神的视觉文化艺术形式莫过于动画片了。动画片故事的主线通常是弱小对抗强大、普通人成为英雄、真爱的双方终成眷属等最典型的真、善、美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狂欢精神。而最能体现动画片狂欢化内涵的还是在其性的意义结构:高尚事物被脱冕、低级之物被加冕,对世俗逻辑秩序的逆向思考,将人类等级世界崩溃之后的美丽新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精神的和自由、世间的平等和欢愉。总之,当今影视文艺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所缔造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某种狂欢节式的自由、平等、欢愉的特征,让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文本来体验第二种生活!,获得一种的愉悦。
三、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迷途
(一)精神灵性维度的失落与审美的欢乐空洞
如前所述,审美活动应该是肉身与心灵的高度和谐、丰富生命感的勃发。这也就意味着,审美艺术的作用不是为了达到纯粹空灵的精神超越而否定人的自然机体的满足,也不是为了满足纯粹肉体的经验而否定精神的渴求,而是给出一个不仅令我们的肉身层面而且令我们的精神层面也感到满足的完整模式,以其统一的生命力的形式服务于人的整体。而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虽然不乏兼具精神内涵和感性愉悦的精品,但就普遍层面而言却并未实现官能快感和精神愉快两者的和谐、完整:它满足了身体的快感需求,修复了审美的肉体快感之维,重新张扬了生命有机体的活力,却往往缺乏能够同时直达人的内心的一种精神张力,无法触发主体心灵的震荡并由此感到一种精神的丰富以至最终实现生命整体的满足和提升。
看电视的情形正是如此。以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为例,该节目以制造快乐为宗旨,虽然这种快乐的张扬具有人性化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快乐却又流于浅表的感官娱乐,对审美主体并不能发挥超越趋乐避苦之上的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今电影的镜头语言也是极力强调以复杂的画面形式捕获观众的目光,让观众从画面中获得快感,而画面之外即是虚无。越来越多的电影失去精神叙事的冲动和能力,只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属于精神维度的意义则被边缘化了。换言之,如今的电影更多地是执著于让观众为画面所吸引,为画面的各种奇特的、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运动形式、构图形式、色彩搭配、音响效果所震惊,至于画面背后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则不是电影制作者所关心的。事实上,随意的、富于刺激性的、凌乱的表现性碎片正在成为影像生产的一种潮流,另类生存、富于幻想的年轻人的稍纵即逝的恋情等组成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各种影像元素与音响共同营造出一团团影像的碎片。碎片式影像从根本上来说是拒斥精神参与的,它追求的是感官的快感。如果非要追问精神层面的意义,那么,你得到的将只是虚无和荒诞。
总而言之,在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狂欢着的形象遗忘了精神满足、灵魂震颤而只留下过于亢奋的能指,营造着感官的过度,不计目的的快感大有成为一统天下的审美价值之势。不可否认,肉体的感性满足是完整的审美经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然而审美经验还需要精神的参与,如果仅仅给人以肉体上的刺激,对人的生命来说是危险的。审美活动追求的是人的完整性的实现。所以,今天的视觉文化审美生活疏离精神情愫对审美品质的参与而向肉身快感倾斜与下沉,并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
(二)形象装潢艺术:凝固于日常平庸之中
审美是作为日常生活局限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无论是韦伯所说的审美救赎!,还是海德格尔∀
∀
100
所钟情的 诗意地栖居!,实质上都是试图超越日常生活的压抑性和局限性来寻求人的自由、与幸福。帮助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压抑性和局限性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由、,进而感觉到幸福,这是审美活动应有的价值担当。
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审美同样需要这样的价值承担,需要有对日常生活局限性和压抑性的超越精神。然而现实却是,审美不是对日常生活局限性的超越,反倒是日常生活借以让人们在其压抑性框架中 安居乐业!的手段。形象界用诗意的光辉粉饰生活的局限,使得人们满足于现存生活方式,温吞地瓦解着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
一进入电视的王国,就由稳固的世界迈入了变形的王国。如果说哪里有存在之轻的话,它就在电子王国中。!#书写着 存在之轻!的形象界充满着甜腻的想象并且濡染现实,使现实也染上了一层轻松浪漫的色彩。人们热衷于追求种种伪造的审美符号,陶醉于加工过的、不能提供真实世界的基本意义的东西之中,日常生活成了幻象的大杂烩。这是一个审美幻化的过程,真实的生活被影像幻觉所笼罩,本真现实的重量便在这个过程中被超真实的 存在之轻!所遮蔽。在名目繁多的审美符号的装潢中,生活变得越来越形式化。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曾经的关于自由、、幸福的审美追求被强大的消费主义软化。例如电视广告形象,它们激发人们对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的愿望,但却并不导向实际的变革,而只是通过制造一些聊以自慰的白日梦幻,让人们驯顺地献身于物: 广告所表现的任何欲望也都最终要被扭曲,因为如果真正有改变世界的欲望,那么必须进行,而广告最终导致的只是商业性目的。真正的不能在想象界里进行,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去!%。广告形象造就的审美规划并不导向对物化现实的反抗,相反,它是在维护既有秩序的轨道上运作的,它粉饰着现实,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发挥软化作用的非常有效的文化控制系统。由视觉文化传播推进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倾向于将感性操纵为柔和的、压抑性的快适伦理,诱使人们愉快地在现有框架内生存。因此,把整个生存审美形式化的欲望在审美形象的全面增殖中,不仅没有激发对不合理世界的超越,相反处处处于压抑之中。这样的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由于内在的批判与改造精神的缺失,显然无法推动人们的生活走向真正的自由、状态,相反,成了某种规训的方式。或者说,当今形象界传播的是一曲 靡靡之音!,它使人们满足于既有框架,所谓的审美仅作为一种装潢艺术而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生活充溢着丰富的美的灵感和新发现,也充满了美的迷思与失落。一方面,审美的快感论和生存论转向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富愉悦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对于俗世中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用美学来改善生活、改善现实的梦想似乎正在实现;但另一方面,美又被扭曲为单纯的身体快感和虚幻的幸福,局限于欢乐空洞、止步于装潢艺术、驯服于既有现实。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生存看起来很美,内里却又无法逃脱某种死灰感。
责任编辑:刘 欣∀101∀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生存及其意义
#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