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尤其是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学生不断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知识的掌握,从而产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双减”已经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妥善利用自己的权利和职责,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从课后转变到课内,经过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建立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将创新与经验相结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引 言
在双减之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要对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通过对课堂内容形式的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尽量在不给学生带来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双减”的意义
双减的提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减的出台是为了提高学校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优化课后作业和增加课后活动来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和参与课外培训班的压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双减要求家长、教师、学校都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落实双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家长为学生报名许多课后辅导班应付考试,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和玩的时间,再加上学生正处于叛逆期,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抵触的心理,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落实双减,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校和家长不再只是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闲暇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引导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二)落实双减,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双减的提出,要求学校能够优化教学的方式和教育体系,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增效,学校要严格按照标准,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中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减少学生报名课外培训班的现象,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落实双减,能更好的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目标教育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现在,学生存在的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因此,教育逐渐倾向于减负。双减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参与培训机构的负担,以此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低
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希望能够教授学生更多数学知识,可使用的授课方法依然是传统模式,导致课堂学习环境比较乏味,而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对于枯燥的课堂气氛会比较反感,无法对数学产生更多兴趣,久而久之会逐渐抗拒学习数学知识,这就导致数学教师的授课效果无法提高,小学生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对日后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无法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
现如今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得到了有效优化,在课本中包含了大量基础性知识和实用性知识,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数学知识毕竟是科学类学科,具有比较高的抽象性,而小学生自身能力还不足以快速理解数学知识,使得学习效率无法提高,而部分数学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无法利用有效的方式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效率无法提高。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
在双减的背景下,许多教师都在改变教学的模式,可是教师使用的这些方法依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利用自己过往教学的经验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使得学生会一直跟随教师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无法形成独有的思考体系,无法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不仅会降低学生的体验感,同时还使得学生不能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影响到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
三、“双减”之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我国全面落实“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教材成为教师传递知识点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桥梁。教师想要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了解教材内容中所传达出来的内涵,随后再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想要更加深入了解教材,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需要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扮演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及知识的引导者,同时在我国的新课程理念中,更加关注以生为本,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快乐、欢快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全方位优化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小学数学所能够带来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学习,逐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学扎实,这也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解读新课标教学理念,革新滞后的教学理念。其次是加强对教材的解读水平,了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将其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降低学生在后续复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尽量做到知识讲解一步到位,保障课程语言的精炼,以此来优化整体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优化设计课堂提问,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正式施行“双减”之后,不能再为学生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明确现阶段学生对于知识是否都听懂了,知识是否吃透,教学效率如何。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将问题作为导向,将平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致使整体的课堂教学能够展现出引人入胜的氛围特征,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和提问技巧,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以此来确保数学课程的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设计难度需要保持难易适中,若是太难,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若是设置得太简单,则达不到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目标,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对知识进行学习,因此问题设计需要保持层次性的特征,秉承着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设计原则,需要在问题设置时,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提问,方便学生对问题展开多层次的分析。其次就是需要确保问题设计的前瞻性,实现问题设置得前呼后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也能够对问题和理论知识具备更加深刻地理解认知。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中,一共有20个头和只脚,那么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此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讲解: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此时你们的手中就拿着一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只要你们挥动自己手中的魔法棒,这20只动物就会出现神奇的转变,所有的鸡都能够飞起来停在空中,同时所有的兔子都能够将两只脚举起来站立。此时学生可能就会充满兴趣,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立刻对学生提出问题“那么你能算出这时共有多少只脚站在地上吗?”这时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计算出结果:-2×20=24,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那么这是谁的脚呢?”,“是兔子”,学生很快就会了解到,兔子共有24÷(4-2)=12只,鸡共有20-12=8只,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设计,能够将复杂且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更加生动活泼的现实故事,促使整体的数学知识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学生也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需要实现有的放矢,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模式,展现出提问的目标性,优化整体的课堂效率。
(三)落实双减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作业是双减思想的核心,而作业也是夯实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双减要求下用少量的作业实现优质教育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去粗取精,用少而精的作业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多元数学能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培养兴趣、锻炼体能、发展艺术,而不是用题海占用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有保证身心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知识拓展的质效提升。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地设计精细化的作业,让作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而不是成为学习的累赘。
例如,在学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后,老师可以布置一个“闯关作业”,让学生们通过小程序玩数学游戏的方式,在一块土地上进行不同菜种的播种,并做好每个菜种占比的记录。随着每天土地的扩大和菜种的丰收售卖情况、新种子的播种情况,要及时更新记录表。在特定时间之后,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播种情况和丰收菜品的售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菜品售卖总价最高的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突破传统写作作业形式束缚的一种作业布置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这样的过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减轻学生的无意义作业,增加了作业的活力,让学生没有畏惧心理。
结束语
总之,减负都是一项事关重大、符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举措。同样,减负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是学生的书包变轻,学生也在课堂上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从另一方面,减少课后作业的负担。从而做到真正的减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探索[J].王晶.新校园(阅读).2016(08)
[2]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探讨[J].张云兰.中国高新区.2018(01)
[3]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尤海龙.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0)
[4]以学定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张玉芳.教育观察.2020(48)
[5]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探究[J].张丽彬.中国新通信.201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