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次讲座有感于发
生理的成熟,心理的、性格的张扬、意志的自决、判断的果断、理念的更新、思想的开放。这一切需要在宽容进步的社会大环境,兼收并蓄的学校小环境和弹性张力不断扩大的交际空间里混合、作用,决定了大学生恋爱观的多元性。由于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所以,大学生恋爱涉及到现代观念和传统道德的矛盾;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学业,就业,事业与个人情感,家庭的矛盾;个人行为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恋爱,性爱,婚姻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热点。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特点: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专一和稳定的盛情。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看待未来事业与爱情?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够直待人们正确的行为,爱情观当然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
爱情的价值观是爱情之歌的主旋律。恋爱价值观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即如何对待爱情与学业,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
1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和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爱情与学业的问题上,力图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怎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当代大学生恋爱的指南针
1. 摆正爱情的位置,是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首要问题:
2加强责任感和义务感,是树立正确爱情的重要保障。
3培养自制力和意志力,是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内容。
4促进大学生正常交往是树立正常爱情观的基本途径。
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 爱是人们之间取长补短和承认对方的弱点
爱是一种责任,需要两颗心共同承担;爱是一种默契,需要两个人相对交流;爱是一种付出,需要有接收的对方;爱是一种幸运,需要有时间去感受那份喜怒哀乐。
处于恋爱中的同学要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趣,自尊自重、相互鼓励。此外还要做到行为端正,举止得体,恋人间的亲昵,一定要掌握分寸,持之有度,要保持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爱情,踏着青春的脚步而来。是青春的象征,而青春,也以爱情增加其活力。对于大学生恋爱,要在尊重他们恋爱观的同时,因势利导。从而使他们遵循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度提“文明”的时代,怀着健康的恋爱心态,使自己的情感更加的美好和文明,从而更好更快的成长。
爱情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所获得的有关爱情的最精辟的见解,都无疑是具体的见解,即是这种见解是抽象的,我们仍然不能在一种相对的前题下,把它看成就是哲学的抽象产物。因为对爱情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转化的前进的过程。它先由直观进入具体的认识,又由具体的认识过渡到抽象的认识,再由抽象的过程步向升华具体的过程。抽象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无限的范畴,而且还是具体升华的范畴。一但我们把爱情这门永恒的科学,放在了哲学的位置上来思考,我们才有可能捕捉到爱还必须的真谛。
从狭意上讲,爱情是异情相互倾慕的意志。但从广意上讲,爱情却是人类生存创造或进化的意志;也是人性的一种升华。这种意志和升华在哲学的意义上它是宇宙精神在人性中的反映。
从具体的角度观察,爱情无疑是人性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我们若要更深刻地认识这种伟大的行为,就必须从爱情的狭意上进入,又从它的广意上升华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认识到爱情的本质。
大凡成年的男女,一般都有爱情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并不能解释说明爱情的本质,而只说明爱情和行为的本身。能证明爱情本质的却是另一种行为,即哲学抽象意志行为。只有抽象的形式,才能得出抽象的本质。
今天,我们来认识爱情并不是把它抓立起来,而是让它和宇宙、自然、物质、运动、人类欲望、光、色等诸多的因素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因而使我们认识到它的精神问题和转化问题。
爱情的本质从人性学的角度探究,它是人性的一种升华,但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命题,它却是物质本性在人性中的转化,这种转化同时反映了宇宙精神在人性中的体现。
B·爱情是物质本性的人性转化
●要认识爱情是物质本性的人性转化,这个本质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物质,什么又是物质的本性和物质的本相。
物质是宇宙的一种抽象概念,因为它是具体的东西,又是超具体的东西。所谓的具体性,就是任何的一种物质形态都是有限的。所谓的超具体性,就是任何一种物质的形态都是由 另一种物质形态转化来的。在空间的分布上,物质是无限的,但这个无限的概念却需要物质的具体性来证实。这就构成了宇宙的无限范畴,即宇宙只所以无外,是因为它有外,宇宙只所以无内,是因为它有内。从具体性业看,我们就必须把物质看成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最小单位。这个单位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原子。原子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宇宙社会性。但在原子的内部仍然还存在着一个更小的宇宙社会性,即夸克的红、绿、蓝三味和反红、反绿、反蓝三味。物质作为一个宇宙的任何最小的单位,无论它是一个原子,还是一个夸克,或是一个夸克的渺子(构成夸克的物质粒子)和渺子下分的更微观的物质形态,它首先是在一种社会性的基础上存在的。社会性是宇宙存在的本性,离开这个本性,一切都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说物质是一个具有宇宙社会性的具体质量形态。
物质除了在结构上具备了社会性(如电子、质子、中子的多重对立统一)它在运动上也构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秩序系统。由于物质的质量,物质便有了能量,动量和能动量的守恒,这就又构成了物质的三大本性,即能性、动性、继性(代体符号原式OYS)。能性O所表示的是物质的具体性和能量;动性Y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运动性和动量;继性S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能动量的不断转化和守恒。
如果说物质的三大本性构成了物质的社会性的规律,即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OYS),那么物质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规律,物质的二相特性,这种规律所表现出的是物质自身的矛盾性。没有矛盾的事物必然是静止的事物。正因为物质的自身矛盾才使物质有了斗争性。二相性即物质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如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的对立统一,又如夸克的正反色味的对立统一。同样,物质在社会性上还存在着它的三相性。三相性是物质的社会的要求。如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三相构成的社会机制,又如夸克是由反红、反黄、反蓝和红、黄、蓝三种不同色味构成的社会机制。所以,我们说物质的本性OYS构成了物质的多重对立统一的社会性规律,而物质的对立统一则构成了物质的矛盾的规律。矛盾规律构成事物的斗争性,而社会规律则是矛盾的扬弃,因而构成了事物的转化性和前进性。
物有二相见阴阳,分雌雄男女;物有三性化世界,生衍万物,这是宇宙永恒的本质,也是一切事物的前进本质。
任何一种有机的东西,都是由无机的东西转化而来的。人不仅是动物,而且还是物质。人得以为人,除了人的自身的生活塑造,即人的进化学性质外,人在本质上仍然反映的是物质的三性OYS和二相OY的存在规律。物质的二相OY转化了人的男女阴阳,而物质的三性OYS则又转化了人的三大欲望(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和人的意志行为。人有两种能力,一种是生活创造能力,另一种则是生存创生能力。这两种能力是由物质的能性转化而来的。人有两种动性,一是生理和心理上的运动性,二是行为上和意识上的运动性,这两种动性是由物质的动性转化来的。人有两种继性,一是自我生存的继在性,另一种则是人的创生延续生存性, 这两种继续性则是由物质的继性转化而来的。
认识到这里,我们已揭示了人生存的本质的问题。爱情作为人的一种和为,同时爱情也是人性的一种权利,它必然是在人性的三大欲望的基础上以映出了物质的三大本性的转化。所以,我们认为,爱情是物质本性在人性上的转化。
C·爱情的规律
德国莱辛说:“替人类情感定普遍规律,从来就是最虚幻难凭的。情感和激情的网是即情微而又繁复的,连最谨严的思辩也很难从其中很清楚地理出一条线索来,把它从错综复杂的牵连中一直理到底。”但是,一旦我们把爱情放在宇宙学哲学和宇宙学美学的基础上来加以探究,我们便不自觉地给爱情定出了普遍的规律。当我们认识到爱情是物质本性在人性上的转化,爱情是人性的进化力,我们已基本地涉及到了爱情的本质,随之我们便接阒会发现爱情的规律,无疑是宇宙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说是物运动的规律的人性转化,物质的本性构成了宇宙的精神,那么物质本性所转化的一切事物,必然是对物质本性的体现。
现在我们首先要认识的是什么是运动的规律。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常说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从不曾听说运动还有什么规律,这样的难免叫人不可思议。不过我可要冒昧一句,这怕是我们的认识目光短浅。以下,我们来认识什么是运动的规律。
构成物质的首先是物质的自身的二相矛盾,如中子和质子、夸克的正反色味等,所以,物质在运动又构成了力学的二相矛盾性,如向心力和内驱力的二相性,向心力O为运动的阴相,内驱力的二相性,内驱力Y为运动的阳相。所以,运动规律守阴发阳,建阳固阴,二相于统一中相立相为互建互强互补互取,故有了S的运动的必然形态和抽象本质。这是自然界的铁定规律。
男女二性是人类生命把物质运动的阴阳二性给予了人性的升华分离的对立化和化。这就是生命有阴阳雌雄男女之分的本质根源。从现象上来人析,阴性事物和人类的女性是由物质运动的最本质的富有无限生造能力的质子阴性转化的。她因此显示出了阴性物质的具体特性具有阴柔之 美,而阳性事物和人类的男性是由物质运动的最本质的富有无限创造转化能力的中子阴性转化的。所以 人能见出富有运动力量的刚阳之类。
阴性物质本身蕴藏积聚着最大的能量,有可转化成阳性物质,而阳性物质则是对阴 性物质的能性的展现,且也可转化成阴性物质。例如女性可以生儿育女,但女性必须和男性交合下完成,而且总是男性决定了后代的性别。无疑在生儿育女的这一人性的自然现象上已见出了物质的阴阳二性的互在互立的转化本质。
物质的阴性使事物运动产生了向心力O,而物质的阳性则又是事物运动产生了内驱力,二性物质的不断转化守恒前进,则又构成了事物的S形前进形态。无论是阴性物质,还是阳性物质,它们自身都有彼此的成份,只是比例的多少不一而有分于别。它也就是说,女人也有她的刚阳之气,而男人也有他的阴柔之气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当物质在演化分化中见出了二相的存在时,它们的运动都是同一的即OYS,亦即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 所构成的运动规律。
这里还得补充一下,人类的男女和万物雌雄之别的产生,首先基于天地的阴阳之分。但天地之分则出于宇宙的长期演化分化的基础。当我的宇宙形成了原始总系——始前系的时候,它所演化分化出的河母系以及河母系定化分化出的银河系都没有见出阴阳之分,它分化出的存在仍然的阴阳浑混的。当银河系分化出了恒星之后,由此世界便使万物得以阴阳相互分化演化的基础,形成生命产生和进化分化的必然条件。
人类情感,尤其是情性之爱的情感,虽然十分的复杂,但在哲学的抽象中,基于宇宙的本质,它却是同样的简单,而且两种规律是同一的。即OYS的运动规律。
人类的情感运动是全心身的生命有机运动,这种运动远比无机运动复杂丰富得多。从统一具体上来看,这种复杂的抽象仍是OYS,但若从具体上来看,男性的情感运动属于阴阳运动,而女人的情感运动则属于阴相运动。两下运动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阴阳二相的统一性,转化性和前进性。所以,我们说爱情的规律即运动的规律,原式为OYS,它所反映出的是一种普遍的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
D·爱情行为的本质
●曾经有人问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还是先有女?”前一个问题十分简单,从进化然度上来讲,先有的不是鸡也不是蛋,而是鸡和蛋之间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有可能是演化出鸡的那种原始爬行动物,以及演化成爬行动物的那种水生动物。若从本质上讲,我认为先有的应该是蛋,这并不是因为爬行动物和海生动物大都是以产蛋的形式传种接代的,而是世界从本质上是由圆形或类蛋形的形式存在的,例如,天体、细胞、原子、粒子等都 是类蛋形结构。关于先有男还是先有女的问题就比较难以回答,因为男女的产生并不存在先后之分。这个问题提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然而,当我们不以回避 的方式,给出男女同时产生出来这样的答案的时候,亲折问题就接踵而来:男女是怎样产生的,基于什么而产生。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宇宙学的基础上寻找到有关这个问题的科学依据。
宇宙在形成原始总系始前系以及演化分化出了河母系和银河系的这一过程中,物质是以气化态构成了阴阳浑泥不分的中相形式。只有恒星的产生演化分化出了行星和卫星的这一过程中,物质才逐步地固却分相,构成了阴阳同一而又分明的二相结构和三相结构。生命是由无机物转化而成,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因物质存在着二相性,必然导致出了生命的雌雄之别,又由于雌雄的交合创生转化,使之生命得以自然的进化发展。
由于人类生命是由进化而来的,它的原始物质必然是统阴阳二相的原子结构形式,作为物质,阴阳是一体的,但阴阳由生命转化成两个的属性,即男和女的形式,所以在人的自然性就必然导致了男女倾合归一的现象,这怕是人类爱性行为所反映出的抽象的本质。物质的原始情形是由二相性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核体,产生了特殊的核能和核力,所以,当物质在演化中分化出了有机物的细胞机能和多细胞生命机能,使阴阳二性得以在人性和生物性能上的分离,必然,人类及生命在进化分离中产生了那种难以分割 的核体结构的意志,这种聚合向一的意志,则是对自然二相特性的超越和升华。这就说明人类男女之间的那种倾慕恋顾交合的行为,是物质原始集结特性的转化和对这种集结性的一种升华反映。
关于男女爱情的行为,我们还可以从天地的自然规律上见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依据。例如,地球是由原始太阳分化而来的,地球才得以在特定的空间位置上围绕太阳运行,这一运动的形式,已充分地反映出了地球是由太阳分化而来的这一科学事实。太阳和地球的这种相互作用吸引的方式,不正和男女相互作用吸引的方式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吗!也许万有引力是一种自然界的情感 意志,因而产生了地月之间分而有合的统一系统;也许万有引力是一种自然界的阴阳交媾行为,因而天地之间生化出万物的雌雄男女。所以,从以上的现象上来看,人类爱情的行为的产生首先基于宇宙的自然性,并在这一自然性上升华出了人性的这一必然的生存行为。
现在,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男女不仅是同时产生的,而且是由物质的阴阳二性转化的。由此,我们得出,男女的爱情行为出于物质二相性原始聚合性。所以,爱情行为的本质亦即物质的二相性的伟大本质。
F·爱情是对人类三大欲望的升华
我们所说的人类的三大欲望,即人的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它们是由物质的本性转化于人性上的一种行为。原式为OYS,所以人类大三欲望也永远地保持着它自身和宇宙本质的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
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即人作为社会因素的生存意志,行为意志和永恒意志的统一。通俗地讲,即人要生活,生活得更好,永远地生活。或者说,人的一般要求,理想要求,和永不竭止的要求。
我们说爱情是人类大三欲望的升华,是因为爱情是一种普遍的无私的生活权利,它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能力的要求。它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现象。爱情的根源在本能,在性欲,这种本能的欲望不仅把男女的肉体,而且把男女的心理推向一种特殊的、新昵的、深刻的相互结合。但是爱情又不仅仅是一种本能,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神奇剧、淫欲、直观和精神的涅。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联结在一起,它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是物质和意识方成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辩证体。”(瓦西列夫《情爱论》第42页)。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爱情与人类大三欲望的关系。
权利欲有两种,一种是人的自为愿望和要求,一种是人的公为愿望和要求。所谓的权利欲的自为性,是指人在自身益利前题下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所谓的公为性是指人的欲望要求在自为的前题下,即使障生存的权利下所产生社会性的愿望要求和行为,以及在自为形式下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例如,一个农民的收种,他的目的是生存的需要,但这种需要里却包含着家庭和亲人的需要。这样一来,自为的行为便必然存在着社会的公为的内质。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正常的自为方式必然产生公为的效果。
从自为的性质上讲,爱情有三种因素,一是由美貌发生的愉悦的美感,二是肉体上的生殖欲望,三是浓厚的好感或善意。美感、欲望、善意都属于人作为爱情的能力,所以当人获得得美感、欲望、善意便形成人的自为性,也即拥有人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一在生活中进和实施,即男女双方相互倾爱,爱情便因此而拥有到了公为性。因为“爱情是由个人的依恋心的性质(选择性、效力、深度和持久性)是由与青年友谊相联系的个人交际的品质决定的。一方面,爱情被认为是一种具体渴望和要求,这种强烈的情感恰如古代腊人称之为“情欲”的要求;另一方面,爱情是一种无私的献身的需要,在相互关心的前题下,一对情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爱情是高尚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性欲的爱情与高尚的爱情是相对立的。第一类爱情主要是为了索取,而第二类爱情则是为了献出。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个不同的含义。”(科恩《青年心理学》第151页)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虽然爱情从个别意义上讲,它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更不是生活的全部,但若把人类爱情从狭义上出来,使它广义化,那么,我们就会感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意志力,它把生命力注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社会蓬勃发展。换句话说,爱情从广意上讲已彻底地渗透了生活的全部。这种渗透生活全部的爱情(人类的生活力或生存意志力)自然构成了社会进化的伟大的基础和伟大权利。
爱情作为人类的权利和权利欲,它不仅是一种造就爱的能力,而且还是造就世界推动进步的能力。就等于无力造就爱,无力于造所爱的生活和所爱的人类事业。所以,我们说爱情和权利欲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爱本质上非为个人与另一特定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它决定着个人与整个世界而不是某个所爱的“对象”之间的关联。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意味着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E·弗罗姆《爱的艺术》
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情自然已进入了社会的崇高范畴。但这一范畴是由人的个体崇高性上升华而来的,离开了人性的 崇高前题,就无所谓有社会的崇高了。
崇高欲是人类在人性自为前题下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欲望,它是社会前进的伟大动力,这一动力无疑基于人性自为能力的基础。针对一个人来说,崇高欲即人的一种实践自身能力的愿望和行为。即爱情作为人性的权利,作为人性的能力,爱情就必然存在着实践实现自身的行为。这一行为无疑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权利。
爱情在双为自为的前题下,“它不停留在一般感情上,而是显示出本身丰富而独特的心灵,要求以主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达到统一。这就是爱情的最一般的崇高性。真正的爱情,在得到回报时,它使人充满了生活的斗志,而在得不到回报时反而使人迸发出极大的力量。”
爱情是人性崇高的土壤,它总是曲折而漫长地塑造着人,升华着人,使个性在社会的前题下显示出美丽和伟大的姿质。
托尔斯泰的夫人这样说过:“最有力量的,最美好的,最令人痛苦的就是爱情,爱情,其余的一切都属于爱情,受爱情的支配。爱情给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妇女、甚至儿童,——给一切人以昂扬的精神,勃发的热情,工作的力量、鼓舞和幸福。”
爱情不仅仅是人性在自为形式上的崇高表现,而且使人在人性的社会性向着高级的方向发展。爱情决定了人和社会的前进方向。
爱情就是一种斗争,是一种痛苦和沉默的斗争。因为爱是一种能力,它就必须不断地造成勇力。这就需要人生的追求。去追求人性的一种由爱支配着尽善尽美的人生。
丹纳说:“爱情既是欲望,就是有所不足,所以爱神是贫穷的儿子,又瘦又髅,没有鞋子,睡在露天,但是爱美,所以他大胆,活跃谨谨,有恒,胸怀旷达。”在这爱场的这场痛苦和幸福,希望和绝望的漫长斗争中,当你感到你失去了什么的时候,爱情反而使你拥有了一种伟大的财富,那就是你因爱而培争的生活斗志。当时,爱情已为你打开了神圣的大门。你从那里走出,去寻求对爱的报赏或给爱的最神圣的礼品,你便一斗扑进生活的大海,创造一种境界,一种强悍,一种豁达,你在大海中,又如同你是大海,那又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觉!
伟大的爱情总是以忘我为前题的,他不仅要为自己所爱的人谋求幸福,而且还要为更多的人谋求幸福。也就是说,爱情的伟大的倾合力一但转化成个体于社会的倾合力,那么,爱情便自然地起到了堆动社会的作用。
“爱情是异性双方基于性机能活动之上(或者说是性机能活动的高级反映)并受其社会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和倾慕的一种精神关系。它是两性间心灵上的结合,精神上的和谐,思想上的一致,感情上的升华。它通过异性双方崇高的精神追求获得实现,并且在这种追求中,抛弃一切,从而获得一切,即把自己的整个心身交给对方,同时又本能地渴望对方把整个心身交给自己。因此,它即是无私的,从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又是自私的,从而具合排分性,这就是“自我”和“非我”在爱情上的统一。”(《青年研究》1983年第6期)
由于爱情的无限倾和力(希望彼此同一代或归一化或彼此对象化)是建立在男女阴阳二性的无法倾合的这一人性的基础上的。所以这种倾合感也只能是精神上的和谐和思想上的一致。在生理上,爱情的倾合力只能在性交的高潮中进行瞬间的实现,实现也即消失。所以,爱情总使人有一种难以满足的饥渴感,这种饥渴感迫使人不断地追求,追求性交的满足,追求感情的统一,追求精神的回归,追求他人,也追求自身,同时更追求社会,从而使爱情有了社会内含 的崇高意义。所以,爱情就其最内在的本质而言,它总希望一切都没有任何,因此,恰如其分和一切中庸的适度对于恋爱来说都使人反感和难以接受。爱似乎是在人 性上不断地追求着自由。这种自由在本质上也是人性的一种。所以,爱情没有法律而言,它的法律就是爱的自身,就是自由。也许这种意味着人性的自由所导致的正是社会的进步。这怕就是爱情最伟大最崇高之处。
人类还存在着一种欲望,那就是人类和人的永恒欲。人的这种永恒欲是在人无法永恒的前题下建立的,而人类的永恒欲则通过人的永恒欲保持在传种接代的承递中。
人的永恒欲就是人在生活中不断地把自为愿望和行为以及生存意志不断地扬弃。是的,人不能永恒,人才渴望永恒。爱情作为人的一种普遍的权利和行为,则是人获得证实存在的真实感和永恒感,也证实了人的永恒性。
爱就是爱,爱就是权利,爱就是崇高,爱就是永恒。爱的对象虽然不可能永恒,但爱的意志却倾向于永恒,或者等同于永恒。这种永恒并不仅仅反映在人类传种接代上,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于人的意识之中。
人生在世,唯一不能缺少的东西就是爱情。人生没有爱情,生活就没有激情,生命就缺乏自然性和创造力。所以,人生唯一可能的,真实的,永恒的,高级的快乐就是爱情所促使下的自我克下的自由自然地生活。爱还必须时刻加强了人的永恒感,也增强着人的永恒欲。
爱情最大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就是充实了生命。只有生命的充实,才能获得人的永恒感。
日本的一位哲人说:“如果没有爱,对个人而言,死亡就是最后的结局。然而持有爱的人可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所爱的人。那么,他的死就不是结局。”
如果一个并不仅把他的爱寄托于妻儿子女身上,而且还寄托于社会和人类的身上,那么,他就一定用他那因爱情而充实的力命和生命的创造力为社会和人类造就一种美丽的所在,这个人就有可能把自身的爱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了他人,传递给了人类社会的今天和未来,他也因此在人们的意识中走向了永恒。这是人性的一种对有限进行超越的行为。
永恒是上帝,而上帝则是人类的爱情。
现在,我们已认识到了爱情是一种能力,一种权利,一种行为,一种崇高,一种不朽的意志,一种永恒,也即人类的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的升华。爱情因此也不是一种单纯欲望,而是一种统人类三大欲的更复杂、更富有人性意味、最富有社会内含的复杂欲望。它和人类三大欲望是一种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
E·爱情是人性真善美的最高标志
●在这一小节里,我提出爱情是人性真善美的最高标志。但要清晰明确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的本性上来认识。
2000多年前,我国诸子白家就针对于人性问题作过一番精彩纷陈的争论。孟子持人性本善论,而苟子则以人性恶论于之针锋相对;以后认为“人性无善恶”之见地,而世硕却又提出“性有善有恶论”随之扬雄分创“善恶相混论”。性善性恶击论千百年,谁也无法证明自己代表着人性论的真理。也只有在今天,社会发展到高度科学的前题下,我们才能真正地揭示出人性的真理:即人性本真本善本美的这一概念。
现在我们对人 性的认识,必须在放弃善恶的辩的矛盾基础,来彻底探究善和恶的产生,以及善和恶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从宇宙学的基础上来认识事物。
人的本性是物质本性的转化。
我们知道,物质有三大本性,即能性、动性、继性,它们的代体原式是OYS,物质的这一伟大本性构成了宇宙的万事万物,它在演化中,通过运动转化了具体事物的真善美的统一存在。真,即事物的真实具体性;善,即事物的运动发展和相互作为性,美,即事物的真实性和运动作用性的不断地转化扬弃。真善美是由于物质本性OYS转化而来的,所以它是物质存在的自为方式。人是物质的,人必然存在着这一自为方式。同样人是物质的,也必然具备着物质的三大本性,这三大本性又转化成了人性;即人的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的统一,亦即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一统一也必然基于人作为存在的自为性而存在。从自然的角度来讲,人的自为性,即捍为发展自身存在的本性,它从本质上来讲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就说明人性不仅本善,而且本真和本美。
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的自为中的方式目的,需求等因素的不同,这就又构成了人性在社会性上的矛盾,即善和恶的二相性。这就看出了人的行为之恶是人性自为的善所导致出的社会矛盾。这一恶是善所导致的,它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并不直接的说明人性的善恶的问题。人性之善恶的讨论是物质的本性运动的规律。由于人性的善自为导致了社会恶自在,又由于人性的社会性与恶矛盾,产生了斗争,因而把社会向前发展扬弃,这一人为之恶则又转化成了人类进化的善。无疑,社会是基于人性的善和人性之善所导致的人为之恶而前进发展。它是不断地从一个低级的善的范畴在矛盾中向一个高级的善的范畴发展。
所以,我们认定人性是善的。因为善不仅是人性的自为方式,而且还是社会的自为方式,而恶是人和社会在善自为中所产生的矛盾。这样我们就认识到了人性本真本善本美的伟大真理。
爱情在人性自为的前题下,它是人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能力和行为是由物质的本性转化而来的。爱情的能力反映是人性的真,爱情的行为所反映了人性的美。所以,我们说爱情的真善美是人性自为的真善美于社会中的扬弃。
似乎,在恋中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所爱的对象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尽管他在常人的眼里非常平凡。人的这一由自为情倾化的偏执行为,说明爱情不仅使自身尽真尽善尽美,而且更使爱人理想化和完美化。
“恋爱中的男女往往比平时聪明;读起书来也理解得快,心地也往往格外善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也想到别人的幸福,或者减少别人的苦难;同情心扩大就是爱怀可贵的体现。”(《傅雷家书》第309页),同情心的扩大,也就是爱心的扩大。扩大的爱心表示着个体于社会的一种和谐。恋爱使人更聪明,同时也是爱使人善化的特殊功能。“在男女之间,只有当爱人的眼睛里越来越放射出新的思想的光芒,流露出复杂的智慧和美感的时候,他(她)才能不断地发新了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第92页)也就是说,男女在倾情热恋的时候,他们对生活和世界认识的感悟力随着热情 升华而增强。这一行为在说明,爱怀是一种人性 的产物,它是人类一各广泛的进化。
爱情使人性有一种归同感。这种归同感不仅是男女双方把自身对象化,而且使自身和世界有一种共同的势向。记得裴多菲用诗这样吟道:“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我愿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阳光……”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而且,姑娘,如果你是天空,我愿变甩天上的星星;然而,姑娘,如果你是地狱,(为了在一起,我愿意永随地狱之中。)“爱如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是同样的价值,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正是爱情的可贵之处,也是爱情的归同感转化成社会力量和社会价值的伟大因素。爱是人性的真善美的经一反映,接受爱,享受爱也是人 性的真善美的统一反映,但这一反映里却有了社会的统一特性。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说:“我们看到爱的面目就感动,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是慷慨,还是慈悲,还是和善,还是漫柔,还是天生的善良;我们的同怀心遇到它就起到区鸣,不管它的对象是什么,或者是构成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人委身给一个异性,两个生命融合为人;或者是构成家庭之间的各种感情,父母子女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或者是巩固的友谊,两个毫无血统关系的人互相信任,彼此忠诚——爱的对象越广大,我们越觉得崇高。因为爱的益处随着应用的范围而扩张。”爱情不仅是个人的一种感情,而且爱情还是人类相互关系中表现得最亲密、最接近的一种特殊形式。从进化的角度来认识爱怀,我无疑会觉察到爱情对人性的普遍升华这一事实,所以我们言称爱情是人性真善美的最高标志。
爱情不仅仅是地于自身的人性升华,也是对他人和社会,人性升华。
燕妮曾这样地向马克思表述自己的爱情心理。她说:“由于提心你的爱情能否长众保持下去,我的一切欢乐都荡然无存,你的爱情还不能象理所当然的那样使我欢天喜地……唉,长尔,假如你的爱情能使我放心的话,那我就不会这样头昏脑胀,心似刀绞,隐隐作痛……只要你看我一眼,我就会害怕得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我的热血快要凝洁,我的心已开始颤抖……每当我念你的时候,我就感到不安……我的全部生命,我的整个身心就是思念你。”无疑燕妮的这种爱情下升华了自己的同时,升华了马克思,也升华了我们人类。如果不是这样,谁又敢说《资本论》里没有燕妮的爱情因素。
当一个人把爱情转化成创造力的时候,这个人就必然给社会带来从未有过的利益。
爱情在体现出人性的一种能力的同时,它也充分地证实了人自身的真实性。爱从本质上讲,它无疑是一种善,一种人性自为的前题下所导致的最普遍的善。美则是爱情在人性上的不断扬弃,“它在我们看来,是给予,而不是获取。它在我们的感觉中,就是我们伸出臂膀,作灵魂深处的拥抱。就是对躯体的考验,对精神的洗礼。它是悲哀和欢乐的协调。在我们看去,它是被遮掩之物,我们不通过理智就能理解它,不通过声音就能听到它。它是力,在最神圣的地方开始,在我们的幻想后面结束。美使我们的心接近妇女的宝座,妇女的宝座即是上帝的宝座。”(黎纪伯伦语)
爱是人类唯一的求知的途径。没有爱人生就会消沉低落,缺乏追求创造的热情。
爱也是人类进化的最根本的源泉。没有爱,社会就缺乏生机,缺乏由爱而升华出的一切科学基础。
爱情也是人类不断步向神圣的最根本的保障。我们通过它而与人相融合此领悟了生活的奥秘和真谛。我们向社会,向生活,向未来奉献爱,捐弃自身,我们在爱中融入他人,由此我们找到了自我, 发现了自我,发挥塑造了自我,同时我们也发现塑造了人,升华了人性
F·爱情是宇宙精神的反映
●爱情是相互自觉的施思,并不是彼此的占有。
当然我们不怀疑生活仍然存在着利已的性行为。但这种行为仅仅只是一种浅薄的生理满足,而并非是爱情的那种自觉的持久的意志的需要。
爱情的需要是人性上的最伟大的利他主义需要,是彼此地自发地捐赋。所以,爱情的报赏就在需要之中。行为,行为的过程和行为的实现都是美的所在。美即是行为对自身的肯定和报赏。
正因为如此,爱情的意志没有任何利己的目的,但它却存在着一种作为意志的自身目的。这种目的的不同于其他目的原因在于它是自觉的,自然的,或无法搞拒的心理行为——男女彼此对象化的企图。也就是说,他(她)的快乐即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痛苦即他(她)的痛苦。所以,我们也把爱情看作是意志自觉的心理势态的统一。所谓的统一不仅是同态的,同源的,同构的统一,而且还是前进的升华的统一。
爱情意志作为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在人性上,它反映的是人的三大欲望OYS,即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这种心理状态作为一种人性的行为,它是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的统一。所以,我们说这种能力在反映出物质能性转化这一抽象形式之外,仍然是人的权利欲的反映。爱情的行为则出于爱情意志的必然需要,亦即爱情能力的需要。爱情是相互的施恩,所以便具有了对立统一的运动性。这一行为在反映出物质动性转化之外,又体现出了人性的崇高欲。爱情的意志和行为的 恒持性又在反映出了物质的继性的转化外,又体现出了人性的永恒欲。所以,我们认为爱情的本性是能性、动性、继性的多重对立统一,爱情的意志是人性的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的多重对立的统一。
我们所说的宇宙精神,即宇宙的无限运动转化的创造力。由于宇宙是物质所构成的一个无限运动转化的社会,宇宙的一切具体的运动情形都基于物质而存在。所以宇宙构成了它的无限系统和系统具体转化的无限序列。而人的爱情在本质上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宇宙的精神。爱情在人类欲望的基础上所反映的正是宇宙的这种伟大的创造力。
宇宙物质的能性、动性、继性统一的结果,则构成了宇宙社会的一切具体系统的结果,而人性的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统一的结果,则构成了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简而言之的欲望意志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所以我们说,人类爱情意志所反映的正是这种伟大的宇宙精神。而人类的爱情也是一种智慧,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G·爱情是人性的自然要求
●我们已知,物质的二相态转化了人之男女,物质的三性态转化了人的三大欲望,自然,爱情从这一哲学的命题上来认识,它必然是人性的自然要求。
物质的自然要求和人性的自然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形式上却同中有异。物质的运动转化是物质的自然村求,但这种要求仅仅只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人性的自然要求不同的是,爱情是人性的自然要求,但人性的这种要求是自觉的,而物质的那种要求却没有这种自觉的,而物质的那种要求却没有这种自觉的内含,而是处于一种浑然如无的无知运动行为,而人的行为却是有知有觉的东西。
我们知道,人有三大欲望,即人的权利欲、崇高欲、永恒欲。所谓的权利欲,就是人在社会前题下对生存和生活的一切要求;所谓的崇高欲,就是人对生活和生存的扬弃;所谓的永恒欲,就是人对生活和生存的要求扬弃的继续。所以,我说人性的三大欲望构成了社会的伟大进化力,并不断并产了进化的效果。这种进化力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的自然力。这种进化力是由人的本性(人的三大欲望)转化而来的。它们是统一的所在。所以,爱情作为人性的一种自然要求的内含不仅仅是人性在自然中的运动的生理要求,而且还有人作为社会个性的社会自然要求,也即人的精神要求。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的性行为都是一种单纯的生殖要求(相对人而言)。所以,性的情感和性的行为大都处于生殖控制的原始状态。而人的性行为却超出了原始的生殖束缚,进入了文化精神控制的高级阶段。这是人只所以进化的原因,也是人只所以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的,人是由自身的特定的生活塑造而来的,而且还是在不断塑造着软雕塑。劳动不仅仅了人,而且还升华了人。人的性的自由性无疑也是这一塑造形式下的产物。
人是由原始的自然要求逐渐地过渡到了社会的自然要求。这就是说,人的性要求原始于自然的生殖要求,同时受于生殖的控制,当人有了劳动,劳动使人有了智慧,智慧又使人逐步地走向文化的高级阶段,这样,人的性冲动的那种原始的形式,便被作协和所激活,使之脱离了生殖控制,进入了情感的精神控制。
人的性的频律的自由性和自觉性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唯人所属的一种社会权利。这种权利只能不断地把人和人的社会向前扬弃。这是因为爱情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力,它是人类创造力的本源,也是人类创造力的升华。人如果没有这种频 然自由的性行为,那人就必然没有丰富的生活激情,人也就为此失去了人性,和任何动物没有异样的区别。
人能对自然进行改造,首先是人改造了自身。人自身最大的改造莫过于劳动和会随情感改造的是理性改造,同时在诸多的改造中,人的素质得以提高和加强,因为人的感性和理性塑造出了人的自然的特殊的特性,形成了人的不同的劳动才能的秉赋。
人的爱情创造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的创造。爱情和性生活的本身,除了主观的那种自觉的美和审美价值外,并不直接涉及社会价值,但拥有爱情却需要价值,这便是爱情显示出了它的伟大性,也就是我们把它看成是人类进化力的原因。所以,我们把爱情看作是人性的自然要求,也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要求
H·爱情是人类的进化力
●象人类的劳动、科学一样,爱情同样是人类的进化力。单纯一点来思考,我们似乎在爱情中看不到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这如同我们无法在劳动中见出爱情的因素一样。但事实上,爱情和劳动是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我们深知爱情不需要任何理性的目的,但获得爱情却必须价值。一个原始的男人要向一个女人表示爱,他若不是把自己的猎获作为礼品相赠,就必然会寻找精美的贝壳和璞玉,磨缀成一种装饰的表示爱心。这种社会的行为无疑需要劳动,需要创造力。不仅是高级的人类明白这样的道理,动物界也常见这种行为。例如,雄性的织巢鸟发性期间,它并不是直接地向异性求爱,而是造制出一个精美的秀巢,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招引钟情的“新娘”进入洞房,雌鸟选择“郎君”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看这位追求者是否把巢窝造的牢靠,可供生儿育女的最安全的需要,当然,能造出富有“个性”的高楼大厦的家伙,必然是一个才华出众者。一个青春期或者成熟的男子,能获得俏女的青睐,他必须拥有一种令人信靠的健康感或一种个性的神秘感,因为健康感给人透露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和能力,同样神秘感给人的也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和能力,但这种感觉却远远高于健康感,因为神秘感不仅意味惠根的特异秉赋,而且还意味着博学、博识、博才、博力。所以我们说智慧乃宇宙精神,也只有这种精神更神秘,更神奇,更使人摄心动魄。一个人具有了高度的生命力可以勤劳可以创造,一个人若有神秘感,同样可以勤劳和可以创造,而且是一种超前脱俗的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故然,生命力和个性力是爱情之树建植的基础,生命力和个性力是爱情之树建植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前题,一切都是空谈和梦想。若要你的爱情更辉煌更幸福更有价值,那么首先人必须自建自立自强,只有一个的人,才能获得的爱情,这是一种质量的必然,一种不可杭拒的必然。
爱情不仅仅给人以尽善尽美的约束,而且还给人一种尽善尽美的自由。这种约束和自由是创造力升华的必然的条件。爱情作为人类的进化力,它决不等于金钱,而是创造经济的基础。如果爱情装在口袋里的时候,它也不再是爱情了,而且是一种进化的阻碍力。装进口袋里的东西终归会从口袋里流掉。爱情虽然是一种十人自私的东西,但它对于自私的人却十分的吝啬。这更能说明爱情是人类的进化力。它的价值就在于让人尽善尽美地发挥个性的作用,创造个性的价值。
一般人发现了对方不贞,他便在痛苦中期待对方的自新,但却不知道自己也需要自新。而一个天才,一旦发现对方不贞,他便会转身离去。因为是对方的无知而抛弃了价值。在生活中庸人获得得爱情总是那样的不易,似乎爱的旅程上布满了千难万险。一个天才对爱的拥有却是那样的轻易,而且总是那样的频多,似乎他的爱的旅程是用鲜花和芳草铺缀。无疑这一切说明爱情是人 性的进化力。然而,似乎切都是相对立的,庸人在生活中总是活得无比有客观存在闲,而天才却总生活得万般地困顿。
困顿塑造了个性的同时又塑造出了被爱的价值,而安乐却在僵化了自我的同时又毁灭了被家的所在。所以,我们认为爱情作为人性的进化,它不仅体现了人性的价值,而且还升华了人性的价值。
I·个性是升华爱情的土地
●只有高度的个性,才能获得得高度的爱情。个性无疑是升华爱情的土地。参天的大树和美丽鲜花无疑都根植于肥活的土地,沙漠里决不会有迷人的风光。
一个要获得圣洁的爱情,那他就必须创建自己的那种超出一般的个性。
个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个性需要不断地投资建设。只有这样,个性才能走出一般地壮大。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丰富个性的内容,增强社会质量权利,才可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价值。这便是。
个性不仅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生命特点,它是建立在个体的那种稳定基础上的不断增强的丰富知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社会内容,使之高度表现出人的审判、选择、组织的天才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性的能知力、动识力、智慧力的统一,因而创造出属于个性的财富。
个性是在共性基础上的不同差异的区别,是升华了集体性的自我性,是社会的财富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个性是意志、智慧、文化、科学于生命和行为中的综合体现。
个性是一个人的气质的内含,也即人性的一种宇宙精神的内含。所以个性是爱情的引力场;它不尽以神履的内质如召唤着志同道合的情人,而且还凝聚着一种高级的社会力量,成业个共同建立个性的群,成为社会前进发展的进化力。
M·爱情是人性的永生信仰
在未涉及正题之前,我们首先为认识什么是信仰。在西北大学题为《存在中的存在》的报告会上,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这样提问道:
黑马(常朴子)先生,人活着要有信仰,请 问你的信仰是什么?神、上帝、主义?”
我说:“都不是。”“那是什么?”爱。”(常声)
我接着说:“你爱什么,就信仰什么。假如你爱你的恋人或是你的母亲,你的信仰就是恋人和母亲;假如你爱你的生活和事业,你的信仰就是生活和事业;假如你爱神、上帝、主义,无疑,你的信仰就是神、上帝、主义。”
一种信仰就是一种权利,就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权利和意志的统一。
假如你信仰上帝,你的生命中便濡渗着上帝的“血液”;假如你信仰神,你的行为便表现出神的意志;假如你信仰主义,你的命运轨迹上便永远追随着理想的影子。
信仰是爱,是生命中的那种潜在的全身心的爱。这是因为只有自发的爱才会在心中对事物激发出最辉煌的信靠力。
简而言之,信仰就是爱的信靠。
现在,我们已知信仰是爱,人类男女之间的那种爱无疑也是一种信仰,而且是更广泛更普遍的信仰。所以,我们说爱情是人性的永生信仰
N·男才女貌的本质
●基于“男才女貌”、“才子配佳人”这古老而又常新的俗语,我曾在《平凡的智慧》一书中这样说道:
“美是才智的别名,一个男人之所以爱一位俏女,是因为她美。人世间绝妙的粉黛爱一个才子,是因为他有和自己美貌一样的本质。”
无疑,这句话已道出了男才女貌的本质。
才子之所以爱一个美女,是因为她美。这种美除了文化的意蕴之外是一种完全自然的东西。它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适应了自然的要求又显示出了自然的本质的一种伟大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人性的一种适合于运动和社会要求的最恰当的升华。这种升华的体貌已彻底地映示出了物质本性转化于人性之上的那种真善美的统一。所以,虽然这种美并不是永恒,但它却显示出了永恒。所以,越是永恒的东西,就越是美的东西,反之亦然。这怕是我们倾慕于美女的根源,也是美女适目悦心的根源。复杂的宇宙和宇宙的复杂性给人性限定出了复杂的规定,人就是在这种规范中以宇宙的精神要求自身和要求社会的。
佳人只所以爱一个才子,也是因为他美。这种除了自然的因素外却属于一种纯粹人性的东西。它是人在进化中适应了自然的要求,又显示出了自然本质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力。才子的行为大凡都受于宇宙复杂规范的制约,但不同于一般的最他,又超越了这种制约,他的创造力以及他的创造价值无不体现宇宙的精神这种永恒的东西。如同美貌令人适目从心那样,思想智慧,创造力更能动人心魂,而且远比适目的美貌更深刻伟大。美貌可以衰落消退,而智慧、思想、创造力和创造成果却相对地显示出了自身的永恒和伟大。这怕是智慧高出于美貌的本质。
一个佳人能爱一个才子,是因为佳人有一种超出自身美的要求,同样,一个才子能爱一个佳人,也是因为才子有一种超出自身美的要求。对于差异美的要求就是对完美的要求。这里已显示出爱的差异性是由美的差异性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佳人是人类在本质上对它的天才和精英的一种奖励,同时才子也是人类在形式上对它的佳秀和淑慧的一种报赏。
这是人类在本质上进化的奥秘。
这是人类在形体上美化的奥秘。
·忌妒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强调
●不仅仅是人类在爱情上具有忌妒的心理和行为,动物界也同样拥有这样的专利。
动物界的忌妒心理和行为,促使了生命进化的雄强意识,因而使生命保持着进化的方向。但是,人类的忌妒心理和行为目的却出于另一种社会的需要,即忌妒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强调,也是对家庭的巩固,同时又使社会免遭于由近亲结合而导致的退化灾害。
在原始社会里,群婚制约给人类带来了不可克制的灾难。大凡近亲结合交媾之后代,一般来说智力低下,大多数难以建康的生存,即使活下来,也必须依靠父母的给养和保护,这就给父母造成了难逾越的困难。人类在受害的经验下,明白了一个必然的真理,近亲结合导致人性的退化。要进化,要使自己的后代建康地生活,并更进一步地传种接代,就必须杜绝近亲的交媾。由于这种神圣的发现,人类便逐渐地产生了男女劳动分工,交换根食蔬菜、分配猎物生活方式以及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生活。
一夫一妻制是在人类长期进化实践下自然形成的。这种制度的产生使人类有了家庭的集体形式,捍卫这个形式就是对家庭的恐固,以防情敌的侵犯和破,这就导致了男女之间的嫉妒心理和行为由自然性过渡到了社会性的必然形式。忌妒一来是为巩固家庭对一夫一妻制的强调,促进社会进化,一来是对优秀个性的选择争夺。后一种行为足出于自然的本能,而前一种则出于社会的需要,它是进化的标志。若人类滑了忌妒心理,那么就必然没有家庭这个巩固社会稳定凝聚的必然因素,社会也就不会有进步发展的条理秩序。
所以,我说嫉妒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强调,是人类自为的一种必然因素。
爱情是生命力的源泉
●我们时而发现,有些人在临终时,为见到自己所牵心的亲人一面,他可以在没有任何给养的前题下,等上几天,乃至十几天,久久地难以冥目。
我的祖父在死前,为了见我一面,他水火不进地等了我十一天,当我赶回家来到他的身边,他看了我一眼,叫着我的小名,静静地安祥地闭上了双眼。
有消息报道,日本一位年过百岁的妇女,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和自己留在中国的子女团圆了。
也许,人类能长寿的秘密,除了环境生活条件的因素外,最大的因素是人的心理因素。大凡长寿者女性多于男性。大凡长寿者都心地善良,都充满着一种无限的爱恋和对爱的追求。
生活中艺术家长寿的居多。因为艺术是一种善的行为,善是一种爱情,一种更高级更深刻的爱情。所以,我常说,一个拥有真正爱情的人远比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坚强和勇敢,他能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灾难。
爱情无疑是和命力的源泉。
·爱情是人性美化的雕塑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相貌和表情都不同的青年男女,一旦谈起恋爱,时间一长,他们的相貌就变得十分地相似。许多夫妻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同似性。还有一些自小就被别人收养的孩子的面貌近似于养父母。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同似性在贵传学是无法给以解释的。
对于这种现象,美国的B·伯威士迪教授在机体运动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理论。他认为人的相貌是相有可塑性的。也就是主,人的相貌是从周围人那里学来的。他的研究发现,人的嘴巴的形状要在恒牙全成后才最终定型。对大多数人来说,嘴巴的形状在青春期时才确定下来,在这之前,完全可以受周围人的影响。
但是B·伯威士迪教授没有认识到人是怎样地把他人的相貌的特点种植到了自己的脸上的。
原来,在人的大脑的颞沟中存在着对脸的形象起强烈反应的脸细胞,他们在邻近于颞下回和颞叶深处的杏仁核中也发现了脸细胞。脸细胞不仅对脸的形象产生强烈的反应,而且还有对脸的方向和私动的识别,对眼睛视线的识别,对脸型和表情的识别等诸多功能。相继科学家还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认识手的手细胞。
恋人之间和夫妻之间 相貌的同似性是由于男女在长期的生活中,在脸细胞的辩别下,并通过行为转化到了相貌上了。但是,这种转化必须基于爱情。因为人只有在爱情中才会使生命以全心身的升华。另外,在恋人和夫妻之间,以及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他们的生活行为近于同步。受同步的情感所作用,即使在形态上,面貌见不出同似性,而在情态上,神态上却存在着某种同似性。这也许是无血缘关系的同似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人类的这一同似性应基于爱情而产生。若是没有爱情,只有恶情,那么,男女之间就不会出现这种形态和情态上的近似性。所以我们说爱情是人性的美化师,它不仅可以雕造人的心灵,而且还可以雕塑人的相貌,甚至还可以雕造人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