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景事例
【镜头三】这是今年秋季开学后不久,我当上高三・12班班主任大约一个月后,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个真实案例。
踏着候课的铃声,我精神饱满地大步走进教室。习惯性地环视了一下教室后,我马上注意到了黑板没擦,上节课老师的板书还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黑板。我赶紧挽起袖子,拿起板擦,亲自动手擦起了黑板。我的举动在教室里旋即掀起了一阵“波澜”,一些细心的同学开始不满地窃窃私语:“今天谁做值日?”这时,一名面色羞赧的男同学快步走到讲台前,跟我说:“老师,对不起。让我来吧。”片刻之后,开始上课了,一切都归于平静和秩序。
分析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似乎根本没有把它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教育案例的必要。因为老师上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这似乎也没有大惊小怪的必要。但是,这件事对我的心灵触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这件小事反映出一位教师的心态和修养。看到值日生没有及时擦黑板时,老师可以不满,可以愤怒,可以发火,可以批评。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很容易借机发挥,小题大做,上纲上线,给学生罗织一些所谓“罪名”:轻则目中无人,不尊重老师;重则玩忽职守,不认真负责;当学生时尚且如此,将来等参加了工作以后还不得被公司开除被老板解雇云云。事实上,种种反应皆有可能。但是我认为,在面对此类不起眼的事情时,班主任能否有一份宽容和大度,有一种从容和淡定,有一点机智和技巧,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和育人效果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种胸怀和智慧会如脉脉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灵,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心态和修养也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的至上法宝。
其次,这件小事反映出一个班集体的风气和学生的品德素养。只有当班集体里充溢着一股浩然正气的时候,才不会滋生歪风邪气,才能最终形成有利于班级建设的正确的氛围,真正发挥班集体对学生个体的道德引领作用。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当时所有学生对老师擦黑板的举动都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那么这位忘记了职责的值日生同学还会鼓足勇气站出来、带着羞愧去勇敢地弥补自己的过失吗?实际上,一个班集体的道德水平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班主任的师德修养。如果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在举手投足间无不传递着师表风范,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影响。古谚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因此,日常生活中能否“慎言、慎行、慎独”才是对师德的最大挑战。事后回想起来,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没有及时表扬这位知错就改的好同学,从而错失良机,白白浪费掉了一次树立正气、强化班风的教育时机。
再次,这件小事还反映出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问题。老师不去跟学生“较真”,对学生横加指责,而是主动擦黑板,这种无言的行动在默默向学生传递着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师生是平等的,学生做的事情老师也可以做;劳动是光荣的,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事实上,在一个班集体中,师生关系是民主的还是的,是平等的还是的,是和谐的还是对抗的,不仅影响着班主任的权威和班风形成,而且将影响学生未来的道德走向和交往方式。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尊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尊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所提供的科学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民主和平等是无从保障的,也是无法落实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能是用美好愿望营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师生关系是对师德的真正考验,科学方法是对师德的有力保障。
过程叙述
这件小事之所以能够引发我这么多的思考,是事出有因的。沉淀在记忆长河中的几个“镜头”是我的教师生涯中迄今为止无法叙说的“伤痛”。
【镜头一】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刚成为县城一中的一名教师。一天上午,当我备好课踌躇满志地走进教室时,突然发现值日生没擦黑板。一股火气油然而生,但理智让我及时克制住想当场发火的冲动,于是不动声色地开始上课。片刻之后,当需要板书教学重点的时候,我不知怎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惩罚学生的好办法:黑板上哪个地方原来有字,我就往哪里板书。结果,同学们根本看不清我写的什么,教室里顿时嘘声一片,也不知道是对值日生疏忽的不满还是对我这种做法的不满。下课回到办公室,当时还没有当班主任的我忍不住为自己的“教学机智”洋洋自得,喜形于色地向几位同事描述了我的“伟绩”。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场的几位班主任听后都淡淡地笑笑,对我的做法不置可否。为此我还很是悻悻不乐了几天。
【镜头二】在我当老师五年以后,历史上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一名粗心大意的值日生再一次让我面临这种“尴尬”的场面。已经当了三年班主任的我,这一次镇定地站在讲台上,询问学生:“今天是谁做值日?请擦一下黑板。”一位满脸通红的女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就把黑板擦干净了。当她步履踉跄着急急走回自己的座位时,我还是忍不住又开了腔:“下次值日生一定要注意干好自己的活。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不会和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计较。如果换了哪一位任课老师来上课,你们敢不擦黑板,他是绝不会就这样轻易和你们善罢甘休的。如果你们因为干不好值日这类小事而惹恼了哪一位老师,我让你们瞧好了,谁出的问题谁负责,到时候别怨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学生的情绪如何,结果可想而知。
成效
同样是值日生忘记了擦黑板这样一件小事,同样是和学生一样不断成长慢慢成熟的我,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对此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说了一些不同的话。从起初自己不擦黑板而“惩罚学生”,到后来让学生擦黑板并“教训学生”,一直到今天主动擦黑板来“感化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心路历程,是一次又一次灵魂的蜕变与升华。多年来,学生对我强势做派的无奈、忍受、理解和宽容,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的幼稚和狭隘。所幸的是,在我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陪伴左右,他们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热爱,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对班级管理高超的技艺,犹如春风化雨,处处影响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一路奋力前行。
总结感悟
我们常说“育人无小事”。信哉斯言!事实上,我认为越是日常生活中一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越是能反映出一位教师的人格魅力,越是能折射出师德的熠熠光辉。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后,我有着“过关斩将”时的成功和喜悦,但也不乏“走麦城”时的无奈和苦涩。在这酸甜苦辣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当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事实也是如此:有时候,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远比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有时候,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实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让我领悟到了教书育人的一种境界。那就是,崇高的师德对“育人”可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威力,而这种威力恰恰来源于该诗的前三句:
一位有德的老师,应当是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所谓“好雨知时节”);
一位有德的老师,应当是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的(所谓“当春乃发生”);
一位有德的老师,应当是注重讲求科学方法的(所谓“随风潜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