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在第二课的学习中也已初步了解到昼夜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为本课学习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四年半的科学探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观察和调查能力,可在课前设置相应的观察、调查任务。但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来看,还需更为细致的调查指导,提升学生资料识别、筛选、整理能力。
由前课导入,顺应学生思维;课前布置调查任务,了解学生现有调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后续调查指导;利用调查表格,根据动物昼夜行为直接分类,引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的概念。
采用视频与阅读相结合,提升学生资料识别、筛选、整理能力;在课前的调查任务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对调查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来看,还需更为细致的指导和完善,因此本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得猫头鹰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进而讨论为何猫头鹰不适应在白天生活,层层深入,全面了解昼夜对猫头鹰的影响,完善资料卡,为后续其他动物资料卡提供样本。通过学生课前观察样本引出昼夜对人类的影响,在讨论人类不适合夜间生活的同时进行生命教育,达到学科融合、五育并举。
通过昼夜长短改变对动植物包括人类的影响中强化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事物。
了解生物钟的概念,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提高白天学习效率,保证夜晚充分休息,形成良性生物钟,珍爱生命。
进行夜间观察指导,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动物,提升学生观察的能力。体会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