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环境景观设计实践教学计划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3:51:38
文档

环境景观设计实践教学计划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名称:环境景观设计实习授课教师:刘破浪,刘晔授课班级:2007园林1、2班授课时间段:2009年秋季学期11~18周学时:24一、实践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空间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尺度;掌握户外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体验户外空间氛围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熟悉景观要素特征和材料特性;二、教学方法户外场所体验、观察、调查、测绘、描述;现场讲解、答疑;材料分析讨论。三、时间及内容安排一)第十二周周六:景观空间体验训练1——景观认知调查与测绘练习调查地点:第一组,橙子街区第二组,学校
推荐度:
导读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名称:环境景观设计实习授课教师:刘破浪,刘晔授课班级:2007园林1、2班授课时间段:2009年秋季学期11~18周学时:24一、实践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空间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尺度;掌握户外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体验户外空间氛围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熟悉景观要素特征和材料特性;二、教学方法户外场所体验、观察、调查、测绘、描述;现场讲解、答疑;材料分析讨论。三、时间及内容安排一)第十二周周六:景观空间体验训练1——景观认知调查与测绘练习调查地点:第一组,橙子街区第二组,学校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环境景观设计 实习

授课教师:刘破浪,刘晔

授课班级:2007园林1、2班

授课时间段:2009年秋季学期11~18周

学时:24

一、实践教学目的

理解和掌握空间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尺度;

掌握户外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

体验户外空间氛围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熟悉景观要素特征和材料特性;

二、教学方法

户外场所体验、观察、调查、测绘、描述;

现场讲解、答疑;

材料分析讨论。

三、时间及内容安排

一)第十二周周六:

景观空间体验训练1——景观认知调查与测绘练习

调查地点:第一组,橙子街区 

              第二组,学校中心广场

     要求:

1.对场地进行仔细观察,记录体验心得;

2.通过目测或不测,描绘现场平面图;

3.用摄像或速写记录场景;

4.通过询问或查询了解场地人文情况及演变历程;

5.小组讨论总结提交体验调查报告(装订成册)。

以组为单位完成体验报告,内容包括:

1.现场记录文件:所描绘的平面图、现场照片、速写等;

2.询问和查询资料汇总;

3.所发现的问题汇总;

4.各组员的体验心得,小组讨论总结。

二)第十四周周六:

景观场所体验训练2——景观认知调查与测绘练习

调查地点:第一组,上海城

              第二组,三湘小区

以组为单位完成体验报告

三)第十六周周六:

景观要素体验训练3——景观要素与材料认知

实习地点:第一组,湘江风光带(杜浦江阁以南) 

              第二组,湘江风光带(杜浦江阁以北)

     要求:

1.了解风光带总体格局,功能设置,空间尺度与形态特征;

2.观察分析各景观要素特点,建造材料特性;

3.理解设计意图;

4.根据现场还原设计

报告(装订成册)。

每人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现场记录文件:选取某段描绘平面图、现场照片、速写等;

记录造景材料,分析效果;

询问和查询资料;

所发现的问题;

体验心得。

四)第十八周周六

景观设计体验训练3——由平面图纸尺寸想象到空间尺度验证

    根据设计任务书作出设计方案,要求表明尺寸;

以组为单位,每组评选出一个满意的作品;

在脑海中构筑一个空间模型,想象自己能身临其境地进入这个模型。

依照图纸,按1:1的比例定点、放线,把设计方案的平面图描绘在室外地坪上,对照图纸感受实际空间尺度。

注:时间安排根据天气情况可做适当调整。

附:

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

     ——景观设计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刘破浪

摘要:本文从空间体验与空间设计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平面与空间想象转换思维能力对景观设计的作用,并为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提出了“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训练流程和方法。

关键词:空间体验,空间设计,想象思维,训练方法

   引言

   经验的获得有间接和直接两种途径,间接经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经过总结,通过传授和学习而得;直接经验则需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把“经验”概括为两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一是经验的过程。经验即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还指出,教育上应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信息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二手知识,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生长,反而有可能阻滞其基本的冲动,钝化其天然的敏感性。后者则是机智的、信息灵通的,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成长的目标应该是成为“睿智的人”,这就需要把信息和个人积极体验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并把信息应用于个体的直接活动[1]。

杜威关于经验的阐述也揭示了个人直接体验(有目的的体验)对景观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性。生活、学习和工作本身都是体验,如果能把其中所得的信息(关于景观的信息)应用到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设计)中去,我们也将成为“睿智的人”。设计本身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体验的各个方面是分不开的[2]。空间体验就是以空间设计为目的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培养敏锐的空间感觉,是每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都曾有过的经历。

从现场调查(空间体验),到设计构思(空间想象),到方案制作(平面表达),再到方案实施(空间效果),是创作景观作品的一般流程, 设计师的思维状态会在“空间”与“平面”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这种想象转换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景观设计初学者和正在成长的设计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 空间体验与空间设计

(一) 空间体验是学习空间理论的基础

空间是与实体相对的一个概念,是由一种“物”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场”, 也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产生的一种环境。常人是很容易感觉到“场”的存在的,如广场、草坪、道路等,这种“物”与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已建成的现实环境中感觉特别明显。任何空间理论都是从空间体验中得来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空间原理,必须与自己的空间体验感受相结合,否则只会成为“拥有许多信息的人”,只是词汇、术语和条文的储存者。不经过亲身的空间体验,形成不了敏锐的空间感觉,更谈不上成功的空间设计。

(二)空间体验是空间设计的前提

任何一项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翔实的基址调查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基址场地的状况之后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空间体验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空间尺度、形态、大小、性质、氛围、方位等都包含在内。只有经历过对设计场所的体验,所作出的空间设计方案才有针对性,才有依据。空间设计不能只是理论上的虚拟推演,更不是平面形态上的柔弱造作。设计人员要面对的是他脑海里虚构的“场”,必须娴熟掌握“实体”与“实体”、“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营造出让人觉得舒适、美观、实用的“场”。 这需要景观设计师拥有敏锐的空间感觉和丰富的空间体验作为前提。

(三) 丰富的空间体验是景观设计师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

专业书籍可以给我们提供理论、方法以及范例,但这些只能是第二手资料而已,图纸和照片都是二维的,无法获得全方位的真实的空间感受。真正的素材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的空间体验,没见过真正的溪流,何以理水?没登过天然的山峰,何以叠山?没观察过植物的生境,又如何配置植物?[3]……

二、平面表达与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的表达通常是在平面上展开的,平面表达也就成了景观设计最基本的手段,如果从图纸的角度看,设计大多是在图纸平面上描绘的,通过各种线条、图形、图例来表达,可以统称平面表达,主要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透视图等。在设计师眼里,图纸上的图例不再是平面图形或图案,而是实际场地中的空间格局、空间形态以及空间中的实体。设计图要表达的就是设计师对空间场所的设计意图。

目前,在景观设计领域流行一种追求平面构图形式美的风潮,从平面图案或构成角度看,这些图纸确实非常漂亮,但有时却脱离了空间设计这一根本目的,只能换得外行的眼前一亮,与实施出来后的空间效果完全是两回事(实践经验不足的设计师可能经常会犯这种错误)。图纸上的图与场地实际空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比例换算上很简单,但要把图纸上的尺度与实际空间中的尺度感觉联系起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能是所有设计师在成长过程同的体会。只有经过从平面到空间,从空间到平面这样反复的练习之后,才可能拥有较强的平面与空间相互转化的想象能力。

三、平面与空间相互转换想象是景观设计师必备的专业思维能力

平面和空间的相互转换想象既包括从平面到空间的转换,也包括从空间到平面的转换。缺乏这种想象思维能力,无法把空间体验、平面表达与空间设计有效地结合。平面表达也只能停留在图形、图案的层次上,谈不上完美的空间设计。能够准确地在空间和平面之间进行思维转换,这也是设计师的专业之处。平面图在设计师眼里不仅仅是平面图,而是想象中的、虚拟的、准确的空间图像;实际空间场所在设计师眼里不仅仅是一幅幅场景,也是一幅能反映整体空间格局、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的平面图(或立面图、剖面图)。如何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是景观设计人员应该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初学者。

四、 从空间体验到平面表达的专业训练方法与过程

在没有接触专业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体验,但那不是以空间设计为目的的体验,只是零碎的、非专业的体验。当然,所有的人生体验对学习景观设计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可以通过记忆、回想来提取平时生活体验中那些对景观设计有用的部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生活体验也就有所不同,对景观的理解和对空间的敏感度都会因之而不同。那么,以空间设计为目的的空间体验结果,自然也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可以尝试为这种专业性体验探寻其可行的方法和程序,引导初学者通过从空间体验到平面表达的训练,来培养空间到平面的想象思维转换能力。

(一)掌握景观设计制图的基本技法——抄绘训练

扎实的设计制图功底是从事景观设计之前所必需的。对于刚刚接触设计的人员可以先浏览查阅相关专业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作品,对其作深入的分析了解,读懂设计作品的内容;然后认真临摹,掌握景观设计方案平面表达的规范、常识及其技法,我们不妨把这一过程叫做“抄绘”。通过反复的抄绘训练可以提高初学者对景观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当然,这一步最直接的目的还是锻炼设计绘图的基本技法和设计表达能力。

(二)空间景观到平面图纸的转换——测绘训练

既然是测绘就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皮尺、钢卷尺等)、便于携带的绘图工具(笔、速写本等)以及其它辅助器材(相机、摄像机等)。这种以空间体验为目的的测绘不同于一般的测量,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关注的是结果的准确性,而前者关注的是过程。

测绘之前首先是观察,对于环境景观的观察,必须身临其境。景观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图画、照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片段。这种观察不是用旅游者猎奇的心态,而是以学习研究的心态去观察,同时运用自己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去分析,用辩证的眼光去判断。正如著名画家刘海粟主张写实的、自然的、积极的直接观察培养创造力的方法。通过这种带有专业学习目的的观察,可以锻炼我们对空间景观的观察能力,提高空间敏感度,也可以积累专 业素材,加强专业审美修养。

在全方位的观察之后,有了一个感性的审美认识,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该场所的空间印象,这对下一步的实地测绘打下了基础,包括对空间形态、大小、方位、距离等要素的认识。对空间要素的测绘不仅仅是数据的纪录,更重要的是熟悉空间尺度、把握空间形态、明确空间方位。可以不时地闭上眼睛回想、记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形象感觉,反复对照,使之与实际形态相吻合。

为了加强这种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生。这种写生与美术专业的写生在形式上相同,但在目的上有点不同,表达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有透视的、鸟瞰的、立面的、剖面的等多种表达方法)。这种写生主要是为了记录现场空间感觉,锻炼现场记忆能力,当然对养成专业观察习惯,强化设计表现技法也有很大的益处。经常进行写生的景观设计师在对场景记忆和表现技法上往往都有过人之处。

运用拍照、摄影等手段辅助纪录场景,可以提高测绘的速度,弥补记忆的不足。现场影像资料在日后可以重新唤起我们对场景的空间感觉记忆。但如果我们没有亲临现场,这些影像图片是很难真实反映空间感觉的,所以亲身的空间体验是必需的。经过现场测绘后,这种体验会更加真实而准确。

有了现场的测量数据、实景写生、影像照片等资料记录,后一步就是整理描绘,把这个现实环境还原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如果能与场景原来的设计图纸作一番比较,效果会更好。在绘制的过程中,脑海里会不断地浮现出现场空间景象和感觉,最后与图纸上反应的内容一一对应:从平面格局到细部处理,从空间尺度到形态尺寸,从方位到距离……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建立空间尺度和图纸尺度的对应联系,完成从空间到平面的想象思维转换。

五、 从平面图纸到空间感觉的专业训练方法与过程

经过上阶段训练的积累之后,所作出的设计方案会与现实环境更加吻合。但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景观设计师,仅仅停留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下一个阶段的训练和体验,这就是从平面图纸到空间感觉的专业训练。对于既能从事方案设计,又能参与工程实施的设计人员来说,这一训练过程其实在不断地进行中,这对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设计人员都有这种机会,对刚步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弥补这种不足呢?

(一) 图面尺寸到空间尺度的想象转换——定位、放线训练

选择一个大小合适且自己满意的设计方案(自己的或别人的),首先认真读懂方案,在脑海中构筑一个空间模型,想象自己能身临其境地进入这个模型。然后按1:1的比例定点、放线,把设计方案的平面图描绘在室外地坪上,对照图纸感受实际空间尺度。这一训练过程看似很简单,它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图纸尺寸与空间尺度的对应关系。此时,我们脑海中的虚拟空间模型会更加接近真实的空间尺度。反过来促进方案尺寸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 平面设计方案到空间景观效果的想象转换——空间感觉求证训练

选择一个已经付诸实施且成功的景观方案实例,首先对景观设计方案资料作仔细的解读,做到对其空间格局、序列、尺度以及细部、材料等了如指掌。同时在脑海中想象出整个方案的空间效果,如身临其境一般,并选择适当视点画出想象的效果,这就是平面到空间想象转化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有了,接下来需要对想象转化的思维结果与实施的景观效果作对比验证,只有通过不断的对比验证,才可能使想象的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效果,那么最后一步就是到真实的景观环境中去验证吧。

 结语

景观空间体验是景观设计师成长过程中必需的一环,“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 想象转换思维能力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对每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都有深切的体会,初学者来说,只有当这些体验和训练付诸行动并不断的反复之后,它们才真正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华. 经验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

[2] 郑元者. 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

[3] 吴肇钊. 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3] 彭一刚. 感悟与探寻[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7

[4] Dan Kile. Dan Kiley in his own words:America's Master Landscape Architect [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9 

文档

环境景观设计实践教学计划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名称:环境景观设计实习授课教师:刘破浪,刘晔授课班级:2007园林1、2班授课时间段:2009年秋季学期11~18周学时:24一、实践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空间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尺度;掌握户外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体验户外空间氛围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熟悉景观要素特征和材料特性;二、教学方法户外场所体验、观察、调查、测绘、描述;现场讲解、答疑;材料分析讨论。三、时间及内容安排一)第十二周周六:景观空间体验训练1——景观认知调查与测绘练习调查地点:第一组,橙子街区第二组,学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