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化学化工学院博士曹可生
人物档案:
曹可生,男,1974年7月出生,河南商城人,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与技术,高分子复合材料。现任平顶山学院化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2013年被评为平顶山学院“新长征突击手”、平顶山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获得第八届平顶山市青年科技奖,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资助立项。
他是一位工作狂,一钻进实验室就忙得忘记了白天黑夜;他的名言是:“吃亏是福,实实在在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被同事喻为老黄牛。他是一位知心朋友,学生心中的烦恼忧伤尽可向他倾诉;他是一位无私的园丁,培育了满园桃李却亏欠妻女太多……他叫曹可生,平顶山学院化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一位默默耕耘、任劳任怨,被同事喻为“老黄牛”的人。
实验室里的“拼命三郎”
见到曹可生是在平顶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一间办公室内,他衣着朴素,态度谦和,笑眯眯的样子很有亲和力。今年40岁的他外表略显文弱,然而内在能量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在他的生活里似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也好像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就跟老黄牛一样,以实验室为家。他可以整夜在实验室加班,白天照常上课。”提起曹可生,平顶山学院化工系党总支奚青梅半是称赞半是心疼,“小曹干工作那叫‘拼命’,就不知道爱惜自己。”
奚青梅讲起了一件令她记忆深刻的事:“2012年暑假的一天早晨,我来单位,看到四楼办公室的门开着一条缝,进去一看,小曹正在那儿忙活。为了整理化学系本科教学评估材料,他整整熬了一夜,一双眼通红通红的,布满了血丝,看着都叫人心疼。”
那年暑假,曹可生一天也没有休息,他夜以继日地整理资料,埋头苦干,为学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奉献了心血和汗水。
“小曹干活特别踏实,分内活操心干,分外事也从来没有推辞过。”化工学院副院长杨维春对曹可生赞不绝口。她还讲起一件让她感触很深的事儿:“暑假前的一天早晨,我看见小曹裹着衣服缩着脖子站在教学楼前等人,看起来像是很冷的样子。一问,才知道他生病了,正发着烧。我让他赶紧回去看病,他说手头的工作还有一点没干完。结果直到忙完了他才去看病。下午监考,他也没有请假,照常上班。这要是换了别的年轻人,早就回去休息了。”杨维春快言快语地说,“小曹跟现在有些年轻人真是不一样,他以校为家,搞起科研来废寝忘食。他身上具备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难能可贵。”
对于领导的由衷称赞,曹可生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眯着眼笑着说:“我也没做什么,都是该做的事。”
“小曹就是这样,再苦再累,也没见他愁眉苦脸过。大家瞧瞧,他总是这样笑眯眯的,让干啥就干啥,不吃不喝也要干完,跟个铁人似的。”奚青梅的话,逗得大伙都乐了。
决不为利所动
平顶山学院化工学院的仪器采购工作由曹可生全权负责。采购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一项肥差,因为只需招标,自有商家送货上门,还会给你些“好处”,甚至不菲的回扣。但是,对做事极其认真、负责的曹可生而言,每一次采购工作都像是在打一场仗,他为此早出晚归,投入的精力和心血难以计数。
曹可生直言,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实验设备,从选型到参数定稿,从设备到货、安装、培训、使用等,他都要亲力亲为。为此,他牺牲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地查找资料,比对、分析各厂家的仪器参数。为了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设备,他要参考多家厂商的仪器参数和招标价格,甚至自费到厂家实地考察。由此,他负责购买的仪器不仅质量一流,而且为单位省下大笔费用,领导无不满意。
“吃亏是福。我这样付出既是为单位,也是为自己。”曹可生率直地说,“领导让我负责这么重要的工作,要花上千万的资金。若买回的仪器不合格,让单位遭受损失,就是重大失职,我必定脱不了责任。所以,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工作干好,一定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曹可生不紧不慢地说。他的话语很轻,听起来却很有分量。
实实在在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曹可生的人生信条。工作当中,他不仅不会给自己谋私利,还总是倒贴路费、电话费等。当厂家的负责人拿着一大摞钱到他的办公室,要他提交该厂家的仪器招标参数时,当厂家的负责人许诺给他好处费时,都被他严词拒绝。
“人在做,天在看。我的底线很简单,只看厂家的质量参数,决不为利所动。”曹可生说,他来自信阳市贫困农村,从山里娃成长为一名博士,全靠奋斗。如今,他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已很知足。“踏实工作,不怕苦累,乐于奉献。这样做,我挺愉快、挺充实,心里也踏实。”曹可生说。
爱上教师这个职业
教学、科研是曹可生生活中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自2004年参加工作,曹可生就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他做什么事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更是如此。为了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地教给学生,他想尽了办法。在讲授《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课时,他及时、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调整、更新,让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教学相长,他还针对教材和辅助材料的不足之处,写出了一篇高质量教改论文,发表在中文、科技双核心期刊——《高分子通报》上,内容占了8个版面。
他把学生当朋友、亲人一样对待,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不仅教学生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理念。2013届化工系学生岳奇毕业后应聘到郑州一家公司工作,他时常同曹可生联系,诉说工作中的烦忧。曹可生觉得这名学生聪明,对化学也很感兴趣,不考研就可惜了,于是劝他继续深造。
“曹老师,我从来没想过考研的事,你说我能行吗?”这位学生弱弱地问。“只要肯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曹可生不断地给他打气。在曹可生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发奋学习,今年一举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被上海一家高校录取。“如果不是您,我不会迈出这么大的一步。谢谢您,曹老师!”这位学生在向恩师报喜时感激地说。
曹可生待人真诚,对学生、同事、朋友无不热心相待。2005级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曹倩来自商丘一个农村家庭,家境拮据,临近毕业还没能找到心仪的单位。为了学生的前途,从不肯求人帮忙的曹可生找到了故交牵线搭桥,最终让曹倩进入我市一家大型企业工作。
爱工作,爱学习,爱学生,曹可生以淡泊名利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党员”称号。2013年4月他获得平顶山学院2012年度“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曹可生承担着20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两个本科班、2010级化学专业一个本科班的《高分子化学》理论课和2013级生物环境工程专业一个本科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一周14节课,有次课安排在晚上。在如此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仍坚持白天坐班。
即便教学工作如此繁忙,曹可生仍要挤时间进行科研创新。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工作,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白天事情多,晚上思维清晰,更适合做研究。”有时,一干就是一夜。实在太累了,他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我们早晨来上班时,常常碰到曹老师满脸疲倦地从办公楼出去吃早饭。他的干劲让我们自愧不如,他真是我们的榜样。”曹可生的同事徐伏感慨道。
曹可生忙得没时间回家,就住在学校的职工宿舍里。周末的时候,他爱人就带着女儿到学校和他团聚。即使如此,周末时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实验室的工作,忙着忙着就忘记了时间。妻女等了又等,总不见他的身影。上小学的女儿嗔怪他是工作狂,为了工作可以不吃不喝。
“我爱人是小学老师,女儿全由她带大。我们现在成了周末夫妻,幸亏她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说起妻子和女儿,曹可生面露歉疚之色,但很快他就眯着眼笑了:“我就是爱教学,爱钻研,遇到难题总想解决掉,比较执着。我爱人很懂我,所以我没有后顾之忧,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快乐。”
付出总有回报。曹可生埋头科研,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参与的科研项目已结题2项,主持在研项目4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开发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3年,他获得了第八届平顶山市青年科技奖,还被评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