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3:51:18
文档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
推荐度:
导读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②洛:洛阳。③通:通报,传达。④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李府君指李元礼。⑤仆:我,古代谦称。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来。⑦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字面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说陈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言文,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①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②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③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④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徙:迁移,移动。②已而:不久。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④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下令猎于北郊(   )

(3)民皆徙避之( )(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 )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

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

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悟出道理。

[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与理解。

嫦娥奔月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yì):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后羿射日的记载。②请:求。③西王母:仙人名。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⑤斫: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羿请不死之药(______)   (2)谪令伐树(______)

(3)蟾蜍(______)(______)   (4)常斫之(______)

[2]“嫦娥奔月”的“奔”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音节____;“奔”在这个词当中应念(bēn bèn),意思是____(①奔走,急跑;②直向目的地走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四个带“月”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嫦娥奔月”是神话,可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03年,我国航天员____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____和____又进入了太空,对此,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   ②衡量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 吾忘持度 _________   宁信度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鯀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②鲧:人名。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⑤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

[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惠:________   诣: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

[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

杨氏   杨梅 杨家水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①致②书以观,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⑤送之,不敢稍逾约⑥。以是⑦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无从:没有办法。②致:得到。③假借:借。④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读书。⑤走:跑。⑥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⑦以是:因此。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余: ___________   嗜学: 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 ___________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语句的意思。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练习。

何晏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释:①若:好像。②奇爱:十分喜爱。③以:把。④乃:于是。

⑤欲:想,希望。⑥知:明白。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荻教子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太夫人④以荻⑤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⑥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资〕财物钱财。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⑤〔荻〕芦苇杆。⑥〔闾里)街坊,乡里,民间。⑦〔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荻画地(以用……办法。) B.教以书字(书:写。)

C.及其稍长(长:长,与“短”相对。) D.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2]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与理解。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①者,郑相不受。或②谓郑相曰:“子③嗜鱼,何故不受?”对④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⑤,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②或:有人。③子:您,对人的尊称。④对:回答。⑤禄:做官的俸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以嗜鱼: 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

[4]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一)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④瞳子:瞳仁。

(二)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鉴赏感悟:

本文描写了徐孺子的机智风趣,把一个问题巧妙地回答到极致: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楚,把徐孺子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1]文段(一)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二)读懂它的意思。

[2]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尝: ②戏:  

③邪: ④瞳子:  

[3]与文段(一)中“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在文段(二)中用“   ”画出。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人语之曰”,“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此必不明”,“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他与杨氏之子,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何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   窥:(_______)

士人:(_______)  下流:(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按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陷。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鬻:_____   誉:______   坚:_______   陷:_______

利:_____   或:_____ 以:_______   何如:________ 弗 :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文言文的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的人,夸张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