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老夫子读后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3:53:25
文档

高老夫子读后感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经典阅读--鲁迅·《高老夫子》时代背景分析:鲁迅的作品《高老夫子》作于1925年,极具辛辣的讽刺性。收录于鲁迅作品集《彷徨》。《高老夫子》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的片段,讲述一个高级混子的教书经历。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7月中华在广州成立,击败陈炯明叛军,掌握两广,国共合作,准备北伐。在这样的战乱背景下,受到很大影响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多变性,譬如高老夫子,作者正是借助强烈的讽刺来批判当时人们的很多特质。如高老夫子一样,人们变得虚伪,污秽,
推荐度:
导读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经典阅读--鲁迅·《高老夫子》时代背景分析:鲁迅的作品《高老夫子》作于1925年,极具辛辣的讽刺性。收录于鲁迅作品集《彷徨》。《高老夫子》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的片段,讲述一个高级混子的教书经历。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7月中华在广州成立,击败陈炯明叛军,掌握两广,国共合作,准备北伐。在这样的战乱背景下,受到很大影响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多变性,譬如高老夫子,作者正是借助强烈的讽刺来批判当时人们的很多特质。如高老夫子一样,人们变得虚伪,污秽,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经典阅读

--鲁迅·《高老夫子》

时代背景分析:

  鲁迅的作品《高老夫子》作于1925年,极具辛辣的讽刺性。收录于鲁迅作品集《彷徨》。《高老夫子》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的片段,讲述一个高级混子的教书经历。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7月中华在广州成立,击败陈炯明叛军,掌握两广,国共合作,准备北伐。在这样的战乱背景下,受到很大影响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多变性,譬如高老夫子,作者正是借助强烈的讽刺来批判当时人们的很多特质。如高老夫子一样,人们变得虚伪,污秽,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就高老夫子而言,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抑慕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小说设置了三个场景,将“高老夫子”虚伪,污秽的灵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给读者。同时又极为完美的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

作者手法及文章鉴赏: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作者在行文间并没有直述高老夫子的品性,而是通过很多场景来从侧面反映其特质。

首先第一个场景,高老夫子在书房正在苦恼,即将要讲述中国历史,到底应该怎么去讲,对于他而言,接受校长的聘请也只是为了能看几眼女学生而已。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来之前,也就是上一个教员,已经将他比较熟悉的部分讲述完了,那么他面对的将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然而,退一步想:作为一个教员,为什么连讲中国历史都这么步履维艰呢?可见,高尔础也不过是一个只发表过几篇文章便谎作文人的教员而已,“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可笑之处在于,仅仅是一个礼拜的时间,便从一个“混子”,变成了名人,可见外间社会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是多么看重,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变化,人们的品行在变化。

再者,就高老夫子本人而言,鲁迅并没有过多的使用笔墨来描述其具体行为,而是通过其思想变化和简单的动作来反映其本质。譬如,第二个场景,“他举手一指,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依着指头看去,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作者通过高老夫子心态的变化来表现其虚伪的外表下软弱的本质,在面对给学生讲历史的压力下,他表现的是十分紧张,甚至可能都没怎么注意瑶翁对他的那番客套话,这对于他而言,或许可以说是高尚了。在第三个场景,可以说是对高老夫子本质淋漓尽致的完美表现。在打开历史书后,他就原形毕露了,可能是他内心胆怯的另外的一个自己,也或许是真的,他听到有人在嘲笑,在嘲笑他的讲课?倘若是真的在嘲笑,嘲笑什么呢?或许也就只有在嘲笑他的无知罢了,但更重要的事,他可是人们心中的名人,大作家,大文豪,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改名,只为能和高尔基相媲美。在这种背景下,他便越显得可笑,越显得了。且看,他是怎么应对:“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是的,他选择了逃避,他甚至不敢直视女学生的眼睛,这和之前不惜代价也要进女学校,只为看几眼女学生的高尔础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人了。或许,更糟糕的是,女学生就是在嘲笑他,嘲笑她的,嘲笑她的胆怯,嘲笑她的可耻。为什么可耻?这样一个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混子”,却在这里装模作样的为女学生讲课,这或许,足够说他可耻了。

最后还有,可笑的不止这些。在其愤愤地离开教室径直走向教员休息室的时候,“他大吃一惊,至于连《中国历史教科书》也失手落在地上了,因为脑壳上突然遭了什么东西的一击。他倒退两步,定睛看时,一枝夭斜的树枝横在他面前,已被他的头撞得树叶都微微发抖”,对于一个“形象端正,治学严谨,落落大方的大作家”而言,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居然因为不敢直视女学生的目光而愤愤的离开,甚至丢盔卸甲头撞树枝,连书本也掉在了地上,并且还佯作什么都没发生,低头迅速的离开了。“不多久,每一个桌角上都点起一枝细瘦的洋烛来,他们四人便入座了。万籁无声。只有打出来的骨牌拍在紫檀桌面上的声音,在初夜的寂静中清彻地作响”,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他,最真实的高老夫子。

我对文章的看法和见解:

  文章非常简短,但却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国人很久以来的劣根性。

  首先,对于正在混战中的中国,国民素质可谓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在外人面前,展现的是伪装后的不真实的自己,客套,佯装,装文化;在内心世界,是一个面具下真实的自己,虚伪,污秽,胆小,空虚。但是正是这样一批人,构成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让人不禁想起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死水》,或许,这些人就是这死水潭中的水滴,波澜不惊,却遗臭万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不如任其发展,看他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但是,真的没有办法去改变着一潭死水吗?鲁迅先生说,不。

即便是这么一潭死水,也是有救的。鲁迅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剂醒酒针,刺向正在醉意中的国人,让国人从醉意中醒来,从沉睡中醒来,从低落中醒来。

再者,就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我想这是促使国人本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斗之中,却忽视了本性的修养,民族气节的保持,使得国民渐渐地失去了最真实的自我,最淳朴的内心,我想,这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致命的。

最后,我想也是作者对于我们的寄予,时刻保持民族的气节,保持国民的良好的本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民内心以及本质的发展和改善,不仅仅是国民本身要做的,对于社会,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倘若有一日,每个人都像高老夫子一样,在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个懦弱的、失真的、污秽的自我,那么,中华民族将面临的是真正的危机,到那个时候,我们后悔,也只能是望尘莫及。看着那些遗失的民资气节,或许,我们只能感叹和疑问,中华民族还能走多远。

文档

高老夫子读后感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经典阅读--鲁迅·《高老夫子》时代背景分析:鲁迅的作品《高老夫子》作于1925年,极具辛辣的讽刺性。收录于鲁迅作品集《彷徨》。《高老夫子》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的片段,讲述一个高级混子的教书经历。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7月中华在广州成立,击败陈炯明叛军,掌握两广,国共合作,准备北伐。在这样的战乱背景下,受到很大影响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多变性,譬如高老夫子,作者正是借助强烈的讽刺来批判当时人们的很多特质。如高老夫子一样,人们变得虚伪,污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