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立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创新成果多元化认定方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广东XX大学也有相关措施。
一方面,精简优化各类申报材料,明确申报人提交论文、专利、著作、项目、获奖的规定数量,有效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更加突出评价业绩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另一方面,在同行评价方面,学校建立专家信息库,大力增选省内外优秀专家,搭建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信息平台。在校外同行专家评审环节,申报人须选择不超过3项代表性成果提交外审专家进行水平评价,成果不仅限于论文、著作,还可以是教材、专利、国家标准、工程技术规范、作品、调研报告、获奖等各类成果,校外同行评价情况作为学校评审时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
学校进一步拓宽对论文、项目等其他成果在业绩成果方面的认定,其中既包括国外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也注重国内权威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同时还将专著、教材、专利、成果转化、指导学生获奖、调研报告、咨询报告、报刊转载、皮书类成果、获奖作品等方面业绩都纳入业绩成果认定范围。
正是因为教育评价改革重视成果多元化导向,极大激发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教师易XX为例,她在2020年顺利评上了副教授。她认为,设计学是一门以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如今学校职称评审进行了改革,将艺术类教师个人参赛作品或指导学生参赛作品也纳入到业绩成果中,这种导向,增加了一线教师进行设计创作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易XX说:“新推出的代表作线上评审制度,重点考察成果质量,淡化了数量要求,充分发挥了第三方评价作用。此外,由于实行线上同行评议的制度,老师们不需要再提交纸质版材料,方便且效率更高。”
像易XX一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陈X志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顺利评上教授。他说:“学校将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职称评审实现了单列指标和单独评审,对思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注重评价思政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理论宣传等方面的综合业绩,此举措有效破除了唯项目、唯核心期刊论文和SCI至上等倾向。”
在全面实施职称评审改革后,广东XX大学更加重视度分类评价教师,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也进一步凸显。职称改革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事业发展,特别是促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