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幸楠
【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
【年(卷),期】2019(000)027
【总页数】2页(P1-2)
【关键词】基础; 房心回填
【作 者】吴幸楠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753
回填土在房屋建筑领域,按其部位分为基底回填土、槽边回填土和房心回填土。房心回填土作为基础分部工程中的一个分项工程,其质量重要性和由此引发的重大质量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恶性后果)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其重要性不亚于承重结构质量的重要性。
1 基础房心回填的难点与隐患分析
1.1 房心回填对模板工程的影响
在基础房心回填时,若回填密实度差,则会导致混凝土地面不均匀沉降,上层梁板的模板竖向支撑体系(支模架)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在钢筋、模板安装完成后忽略此种情况,强行浇筑混凝土,则有极大可能造成支撑体系垮塌,出现巨大安全质量事故。但如果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加固,比如在中建八局西南公司蓝绸带社区公建配套工程小学5#楼的回填土施工过程中,因工期催促,导致回填土出现密实度不够的质量问题,紧接着遇到雨季,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将一层地面拉裂,最深处沉降有60cm。为了保证上层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项目部决定在一层梁上铺设工字钢,支撑体系立在工字钢之上。这种案例虽然解决了安全问题,但是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措施经济费用,所以,在基础房心回填土时务必要夯实,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回填土不均匀沉降
1.2 房心回填对地面工程的影响
若基础房心回填不密实,再加上某些工程中的一层地面并非是现浇板的结构设计,在建筑物后期的地面施工过程中,回填土产生不均匀沉降,则地面的找平、贴砖、木地板等完成面均会受到沉降影响,出现开裂、垮塌等严重质量问题。
1.3 房心回填对水暖专业的影响
在基础房心回填区域,在回填施工前一般都会预埋管道,而在进行回填土施工作业时,如果仅仅采用机械推平,则会造成水暖专业地下管网的破裂。在回填土夯实作业上,夯打不实或是漏夯,从而造成了管道下方空虚,管道在巨大的土层压力下极易发生折断或是渗漏,给日后的查漏修补工作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图2 工字钢加固支撑体系
2 基础房心回填的控制要点
2.1 确定施工参数
查阅图纸、规范、图集,确定房心回填的材料、技术参数(压实度)、施工工艺标准(如素土分层夯实,每300mm进行人工打夯)等施工参数,严格按照参数进行施工过程把控。
2.2 完成施工现场规划图
回填前,明确施工人员(人工夯实)与机械数量(装载机、挖机、渣土车等),根据图纸提前熟悉现场环境,将机械工作路线、渣土车运输路线、材料堆放地等要素考虑清楚后落实到图纸上。
2.3 对施工班组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属于确保施工质量中极为关键的,施工前根据图纸、方案、技术规范、施工现场规划图,将回填要点配合图例形成一份完整的交底书,并对工人进行现场交底。
2.4 过程控制
回填施工过程中,死守现场,提前考虑现场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做好预判,并及时提醒施工班组,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另外,按照交底书内容,严格把控安全、质量,对于违反交底内容的作业应及时叫停整改,严重者予以处罚。
3 案例分析
根据中建八局西南公司蓝绸带社区公建配套工程中小学5#楼与平畴幼儿园两个地块的基础房心回填,如表1所示。
结合以上案例分析,明确可以看出:基础开挖应尽量避免大开挖方式,且应严格进行人工分层夯实,控制好回填质量,尽量减少因回填土沉降而造成对地上结构的影响。
4 结束语
基础房心回填技术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保证了基础施工能够正常完成的前提下,提高对回填土技术施工的质量十分重要。施工人员一定要充分掌握了解相关施工技术,确保施工的质量,保证建筑物稳定性。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土质实际状况、施工环境、地基状况的详细要求,来选用合理的施工方式,进而使施工质量提升,确保建筑可靠安全。
表1 小学5#楼 平畴幼儿园开挖方式正常开挖独基坑与地梁槽,独基、地梁标高降板厚,回填平均深度小于1m回填方式大开挖方式,大面标高开挖至基底标高最低的基础,回填平均深度3m挖掘机、装载机翻、推土,人工分层夯实工期 5000方填土量7d完成 2000方填土量2d完成质量 回填深度高,下雨浸泡回填土沉降严重,预留板筋受损严重挖掘机、装载机翻、推土,小挖机打夯并结合人工面层夯实回填深度适宜,下雨浸泡基本无沉降,钢筋基本无损伤经济对比填土成本15W(30元1方),后期因沉降进行工字钢加固处理支模架花费7W元填土成本6W(30元1方),无沉降花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蒋毅州.简析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20-21.
[2]李晓峰.浅析建筑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17):8-10.
[3]焦 红,姜卫杰,编.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