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义:企业之间以市场为导向成立的“动态联盟”。
二、狭义:具有一路目标和合作意向、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即网络技术)达到一种完全松散、平等的组织形态。
3、特点:
●组织边界模糊。冲破传统的组织界限,可以跨时间、空间、组织边界合作,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将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连接成特定组织形态。
●组织结构松散、灵活。从成立到解体取决于完成一路任务而引发的互动行为的结束。
●组织资源的共享。可以整合成员的核心能力与核心资源,将利于实现一路目标需要的资源整合汇一,避免重复投资,并可以于较短时间内形成强竞争力,迅速回应需求。
●组织运行本钱的“低碳”化。虚拟组织中的信息沟通基于网络技术手腕,在一路依照既定的程序运作,工作相对,节约时间与运行本钱。
●组织目标的同一性与一路性。虚拟组织实现跨组织边界合作,没有上层制定的法规与制度性约束,为此对一路目标的认同是维系写作关系的保障。
——微博、QQ群、沙龙……
●虚拟型行政组织理论
二、组织设计的研究
一、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正式权利关系:职权层级的数量与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
组织结构肯定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组合成整个组织的组成方式。
组织结构包括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与力量整合的制度性设计。
二、与组织结构相关的现代组织理论分为:
社会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进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新组织结构学派。(目前西方管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3、为此,组织结构大体涉及2个层面:大体结构、运行机制(控制程序、信息系统、奖惩制度、规章制度等)。可是目前研究更偏重对“大体结构”的研究——组织设计(organization design)。而组织的“再设计”即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再设计”适应环境的转变,提出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联合体、虚拟组织、学习型组织、模式等。还有围绕“核心流程”开展的组织设计,以为流程是解决层级式组织各类短处的前途(哈默、钱普明提出“流程再造”),我国学者(周宏斌、王其藩)将组织结构分为两个大体维度:职能维(结构变革)、流程维(进程改革)。
4、组织设计理论的研究回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追踪组织理论的前沿问题,例如:柔性组织、流程组织、网络组织、组织变革等问题。
(1)王凤彬:职能维(结构变革)与流程维(进程变革)两个维度的研究,是最先引进西方组织变革理论的我国学者之一。
(2)孙国强、赵民杰、刘松博:深切研究网络组织的相关问题。
(3)张志勇:基于流程的组织设计综述性研究。
(4)蒋峦:回顾组织柔性结构的演进
(5)席酉民、唐方成:组织的立体多核网络的全新李璐范式,成立了一般意义上的包括各类组织的立体多核网络结构模型。
(6)刘洪:依据复杂系统理论,阐释了组织变革的趋势与未来形式。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与内部市场化反映了组织变革的一种趋势,是复杂环境下组织生存及发展的较好形式与运作机制。
(7)王凤彬、陈高生:基于经济学视角,从市场、企业及彼此关系角度提出“新制度经济学对虚拟一体化组织的理解存在不足,进而提出观点。以为相对于资产的纵向一体化和明示契约而言,依托隐性契约形成的虚拟一体化组织,在生产本钱、管理费用均较低,市场交易费用也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也见到最低,为此虚拟一体化组织的总本到最低。”
(8)薛澜:基于演化经济学原理,运用数学建模分析,专业性知识与系统性知识代表了组织中决策者进行决策时依据的两种知识来源类型,这两种知识会随着社会知识总量和种类的增加对决策者的决策效率产生影响。这在组织结构的演化上表现为组织经历职能化与扁平化的演化进程。
(9)段从清、杨国锐:基于心理学视角,提出组织结构扁平化是对组织流程的再造,也是对组织与成员心理契约的调整。组织扁平化下的心理契约重建的进程是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一种持续互动的调整进程,而重建心理契约的方向是由关系型契约向平衡型契约转变。
(10)李维安:详细研究网络组织,并提出网络组织治理问题,并结合现实案例阐释自身观点。
(11)罗仲伟、罗美娟:网络组织替代层级组织是必然趋势。
(12)陈传明:网络结构是对层级组织结构的补充,不是完全的取代。
(西方学者本尼斯曾对层级组织进行预言:从20世纪60年代起,层级组织将在25-50年的时间里消亡。可是目前发展看,它仍是全世界正式组织中最常常利用的大体结构之一。)可见,多种组织结构互补是未来多元化社会中组织应对转变的战略选择。
五、公共部门的组织设计研究
(1)传统的组织结构已成为危机管理的障碍,需重构组织结构。虽不能完全改变传统官僚制组织,但可以完善。扁平化、培育多元治理主体等组织创新办法,应该以多元化的标准设计和运作组织结构。——向良云、刘承良
(2)流程再造最初在企业管理中提出,但本质上解决的问题与管理要实现的职能转变有密切联系,因此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变革的可行方式。再造涉及象征性、政治性、实务性三方面。——周珺、谢恩
六、参考资料
(1)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宏斌,王其藩:《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及其案例》,系统工程理论方式与应用,2002
(3)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组成要素》,南开管理评论,2001(4)
(4)赵民杰,刘松博:《网络组织模式内涵研究》,兰州学刊,2004(6)
(5)张志勇:《基于流程的组织设计研究进展》,管理科学,2004(10)
(6)蒋峦:《组织柔性结构的演进及其演进的理论诠释》,中国软科学,2005(3)
(7)席酉民,唐方成:《组织的立体多核网络模型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4)
(8)刘洪:《组织结构的复杂适应系统观》,南开管理评论,2004(3)
(9)王凤彬,陈高生:《新经济中的虚拟一体化组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10)段从清,杨国锐:《从科层制到扁平化——再论企业组织变革下心里契约的重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6)
(11)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2)罗仲伟,罗美娟:《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中国工业经济,2001(6)
(13)吴培良:《组织理论与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向良云,刘承良:《危机管理中的组织结构创新》,理论与改革,2004(2)
(15)周珺,谢恩:《网络环境下的流程再造》,中国软科学,2002(4)
(16)傅平:《从科层制到虚拟柔性组织》,社会科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