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20:23
文档

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能力较差,免疫力低下等,容易出现脾胃功能不调的现象,进而引发腹泻。如果未能有效控制患儿腹泻发展,极有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症状,严重影响婴幼儿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在患儿发生腹泻后,应该及时就医,控制病情,减少腹泻对于患儿机体的损害。蒙脱石散是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吸附,抑制患儿消化道病毒,病菌以及产生的毒素,能够有效清除患儿机体内的病菌,从而降低患儿肠道感染。但是西医治疗效果一般,患儿病情容易反复,治疗期间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小儿腹泻在中医学中属于
推荐度:
导读能力较差,免疫力低下等,容易出现脾胃功能不调的现象,进而引发腹泻。如果未能有效控制患儿腹泻发展,极有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症状,严重影响婴幼儿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在患儿发生腹泻后,应该及时就医,控制病情,减少腹泻对于患儿机体的损害。蒙脱石散是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吸附,抑制患儿消化道病毒,病菌以及产生的毒素,能够有效清除患儿机体内的病菌,从而降低患儿肠道感染。但是西医治疗效果一般,患儿病情容易反复,治疗期间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小儿腹泻在中医学中属于
能力较差,免疫力低下等,容易出现脾胃功能不调的现象,进而引发腹泻。如果未能有效控制患儿腹泻发展,极有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症状,严重影响

婴幼儿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在患儿发生腹泻后,应该及时就医,控制病情,减少腹泻对于患儿机体的损害。蒙脱石散是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吸附,抑制患儿消化道病毒,病菌以及产生的毒素,能够有效清除患儿机体内的病菌,从而降低患儿肠道感染。但是西医治疗效果一般,患儿病情容易反复,治疗期间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小儿腹泻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与婴幼儿脾胃功能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儿详细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患儿受到外邪侵入,或喂养不当,饮食失节,饥饱失常均会损伤患儿脾胃,导致患儿脾胃健运障碍,因此治疗腹泻,需要从健脾化湿出发进行治疗。中医向来讲究辨证治疗,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观察患儿神态、舌苔、症状等整体情况,并且要观察患儿肛门颜色变化、大便性状变化,了解患儿体质、发病原因,从而实施辨证治疗。健脾止泻汤是一种有效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治疗方案,其中白术能够健脾益气;茯苓能够健脾宁心,利水渗湿;藿香能够杀菌止泻;太子参益气生津;黄连、黄

芩燥湿止泻,清热解毒;数味中药联合使用,能够起到

清利湿热,健脾补虚的功效。实施对症治疗,加减中药,能够更好地消除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能够更好地止呕止泻。用药期间,注意饮食,能够促使患儿更早恢复健康。

引发小儿腹泻的因素较多,多数患儿腹泻主要是病菌引发,导致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改变。小

儿腹泻在夏季、秋季的发病率更高[1]。研究显示,健脾止泻汤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理想,不良反应

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永政,王海.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J ].吉林中医药,

2017,37(1):52-54.

[2],赵小明.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

因子与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2):249-252,265.

[3]冯硕,张勇.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J ].吉林中医药,

2016,36(5):466-468.

[4]孙丽花.自拟健脾止泻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27例疗效观

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5,23(12):-65.[5]官惠群.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分析[J ].按摩与康复

医学,

2014,5(7):129,130.[6]于峰伟.健脾止泻汤联合灸申脉穴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研

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3(16):158-159.(本文校对:罗凌

收稿日期:2018-12-05)

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刘忠梅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120例,利用电脑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中常规组60例予以健胃消食片,研究组60例予以健脾开胃汤。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

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针对厌食症患儿,临床用健脾开胃汤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提高患儿食欲、食量,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应用。

关键词:健脾开胃汤;小儿厌食症;中医药疗法

doi :10.3969/j.issn.1003-14.2019.08.009

文章编号:1003-

14(2019)-08-1158-03作者单位:吕梁市离石区中医院中医儿科(山西吕梁033000)

小儿厌食症在临床儿科中比较多发、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进食时存在抵触、哭闹情绪,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预后较好,少部分患儿长时间抵触进食,若是体质量降低或者是不增,通常伴有精神障碍或者器质性障碍,小儿有可能会气血不足,机体也会因为营养补充不足而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增大感染风险,更甚至影响到小儿生长以及智力发

[1]

。该病初期表现并不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病

情的加重,体质量就会慢慢下降、身形消瘦、无法集中

注意力、神倦体乏、面色蜡黄,相较于同龄小儿而言,其生长发育缓慢。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多采用西医对症处理,主要通过补充消化酶、微量元素,改善小儿肠胃蠕动能力,或者是辅以心理疗法[2]

。中医药历史悠久,因为安全、可靠等优势,近年来被临床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鉴于此,本文特此以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

·

8511·光明中医2019年4月第34卷第8期CJGMCM April 2019.Vol 34.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收治的时间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通过电脑随机法分组,包括常规组、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 12岁,平均(5.9ʃ1.3)岁;病程2 12个月,平均(6.6ʃ1.8)个月。常规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 11岁,平均(6.2ʃ1.6)岁;病程2 14个月,平均(6.8ʃ1.9)个月。2组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所提出的厌食症辨证分型标准,即食欲减弱,抵触进食,面色蜡黄,身形消瘦,体质量降低,排便不规律,脉沉细弱,舌苔白腻;西医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所提出的厌食症诊断标准,即食欲减弱,较患病前食量减少30% 50%,病程≥2个月;体质量减轻或不增,存在喂养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史。

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1 11岁者;参与本次研究前未曾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对研究用药过敏者;同时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治疗依从性欠佳者;中途擅自终止疗程,未满疗程擅自停药者。

1.4治疗方法常规组60例患儿口服健胃消食片(生产企业: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20013220),1 6岁患儿每次口服2片,3次/d;7 12岁患儿每次口服3片,3次/d。一个疗程为期2周,共2个疗程。研究组60例患儿口服健脾开胃汤,方组为:麦芽15g,莲子肉、白术、党参、山药、茯苓、焦三仙、陈皮、神曲、莱菔子、藿香各10g,厚朴、木香、炙甘草各6g,砂仁、丁香各3g。用温水煎煮成汤药口服,100 200ml/d,3 5次/d。年龄<2岁患儿用量减半,一个疗程为期2周,共2个疗程。第1疗程1剂/d,第2个疗程2d/剂。加减治疗:若患儿多汗、困倦嗜睡,则加浮小麦15g,黄芪12g,大枣3枚;若患儿久泻、四肢畏冷,则加乌梅6g,肉豆蔻5g,干姜3g;若患儿呕吐恶心,则加茯苓10g,姜半夏6g,生姜3片;若患儿口渴、低热、苔薄黄、舌质泛红、大便干结,将砂仁、党参减去,添加北沙参、麦冬、玉竹以及石斛各8g。

1.5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患儿临床用药治疗后的效果,有显效、有效、无效之分,总体疗效=(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ˑ100%。具体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消退,食量、食欲相较于原有水平改善75%且临床证候积分降低70%及以上;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食量、食欲相较于原有水平改善50%且临床证候积分降低30% 70%;无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未变化,食量、食欲未改善且临床证候积分减低<30%。临床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ˑ100%。

1.6观察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所提出的量化分级原则和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即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食量、食欲等主要症状从轻到重记为0分、2分、4分、6分;流汗、面色、精神、大便等次要症状从轻到重记为0分、1分、2分、3分。观察并统计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以及各症状积分。

1.7统计学方法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珋xʃs)用t检验。最后以P<0.05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5.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2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6032(53.33)25(41.67)3(5.00)57(95.00)

常规组6027(45.00)24(40.00)9(15.00)51(85.00)

χ2值 5.555

P值0.018

2.22组患儿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2组患儿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例,珋xʃ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

研究组6010.3ʃ3.7 1.6ʃ0.518.0490.000

常规组6010.2ʃ3.8 3.5ʃ0.713.4310.000

t值0.14617.108

P值0.8840.000

2.3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对比治疗前2组主症、次症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积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3。

·

9511

·

光明中医2019年4月第34卷第8期CJGMCM April2019.Vol34.8表3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对比(例,珋xʃs)

症状

研究组(60例)常规组(60例)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食量 2.8ʃ1.50.2ʃ0.11)2) 2.7ʃ1.5 1.1ʃ0.51)

食欲 2.6ʃ1.40.5ʃ0.31)2) 2.6ʃ1.3 1.3ʃ0.61)

流汗 1.1ʃ0.20.2ʃ0.11)2) 1.0ʃ0.30.6ʃ0.11)

面色 1.2ʃ0.40.2ʃ0.11)2) 1.1ʃ0.50.7ʃ0.51)

精神 1.4ʃ0.90.4ʃ0.11)2) 1.3ʃ0.80.8ʃ0.41)

大便 1.6ʃ0.30.5ʃ0.21)2) 1.5ʃ0.20.9ʃ0.11)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讨论

小儿厌食症指的是小儿面对食物时没有进餐的欲望,食欲减退,厌恶、抵触进食,属于一种食欲障碍疾病[6]。小儿身体各项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属于“纯阳之体”,形、气未充,躯体脏腑器官未熟,生理功能不全,脏腑娇嫩,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以及耐受药物攻伐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小儿食欲不振的病因与成年部分相同,但考虑到小儿低龄,生理功能不成熟,其病理、易感程度以及预后等方面,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同[7]。不同年龄的患儿,其病因易感程度也有所不同,越低龄者,对乳食、外感邪气的敏感度更高。小儿抵触进食的因素比较多,不外乎食伤、外感之邪、先天,另外,食物污染、环境污染、情志不畅、激素超标等因素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小儿厌食,比如就餐不规律、饮食不节、肥甘厚味、饮食单一,肾气衰退,先天禀赋不足,药物对脾胃造成损伤,或是其他疾病的发生,对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带来了不利影响[8]。再加上家属不了解小儿喂养知识,婴儿时期喂养不当,喂养时间不规律,常常更换食物品种,或者是根据小儿喜好,乱摄入垃圾食物,甚至随意为小儿补充营养物质,导致运化紊乱,最终使得小儿食欲减弱,引起厌食症。中医学理论认为胃和脾通过膜连接,胃、脾相连处为中焦,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精华的重要脏器,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依靠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的精气血津液,故而从古以来就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同时也是化生气血之源。胃主纳,脾主运,《素问》指出:“胃为五味入口,脾运化生成精气”[8]。经口摄入饮食水谷,通过食道进入胃部,然后由脾脏转化饮食为水谷精微,生成气血,为躯体中的各脏器乃至筋骨、皮毛提供足够多的营养,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脾正常运化,则可生气、血、精。脾运化失常,就会对饮食水谷的转化、吸收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病变。脾胃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变部位,因为寒热、虚实不同,临床证型也有所不同,常见证型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旺脾虚、脾肾阳虚以及脾胃湿热[9]。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脾胃不和治疗原则为和胃消导、醒脾化湿;脾胃气虚治疗原则为和胃消食、健脾益气;脾胃阴虚治疗原则为消失化积、滋阴养胃;肝旺脾虚治疗原则为消食开胃、益肝健脾;脾胃湿热治疗原则为开胃消滞、解热化湿;脾肾阳虚治疗原则为消食化滞、补益脾肾。

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小儿厌食症采用中医药健脾开胃汤治疗的效果,特此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健脾消食片治疗小儿厌食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儿减轻临床症状,但总体疗效欠佳。相较于健胃消食片而言,由党参、白术、茯苓、焦三仙、陈皮、砂仁、甘草、莱菔子等组成的健脾开胃汤方剂,具有更加确切的疗效[10]。方剂之中的白术益气、和胃、去燥、除湿;党参益肺、健脾、补中、益气;山药滋补肾阴、益精、健脾;焦三仙健脾、健胃、消食、化滞;陈皮健脾、理气、化痰、燥湿;莱菔子化痰、理气、消胀、消食;砂仁健脾、养胃,还可以滋养肾肺;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共奏补中、益气、开胃以及健脾之功效[11]。故而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确切,提高了患儿食量、食欲,为患儿正常发育提供有效保障。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且临床症状总积分以及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健脾开胃汤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总而言之,针对小儿厌食症患儿,临床予以健脾开胃汤治疗的优势更为突出,患儿食欲增强,食量增加,值得在临床儿科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玉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8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6):72.

[2]雷怀章.平胃散加减联合健胃消食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5):124-125.

[3]吴百威,李向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9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4):77-78.

[4]田春玲.健脾消食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5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2):55-57.

[5]杨伟晗,独家能,许雯雯,等.中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1):1979-1982.

[6]柯旭.自拟开胃饮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277-278.

[7]焦喜涛.健脾开胃颗粒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6):205-206.

[8]薛俊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4例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5):385-386.

[9]关艳楠,罗艳.增食开胃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3):311-313.

[10]张守燕.消食开胃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7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82-183.

[11]薛俊美.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2):94-95.

(本文校对:任彦梅收稿日期:2018-12-29)

·

0611

·光明中医2019年4月第34卷第8期CJGMCM April2019.Vol34.8

文档

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能力较差,免疫力低下等,容易出现脾胃功能不调的现象,进而引发腹泻。如果未能有效控制患儿腹泻发展,极有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症状,严重影响婴幼儿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在患儿发生腹泻后,应该及时就医,控制病情,减少腹泻对于患儿机体的损害。蒙脱石散是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吸附,抑制患儿消化道病毒,病菌以及产生的毒素,能够有效清除患儿机体内的病菌,从而降低患儿肠道感染。但是西医治疗效果一般,患儿病情容易反复,治疗期间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小儿腹泻在中医学中属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