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如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干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遗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②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③之五百金,现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 , 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涓(juān)人:近传之臣。②反:酒“返”,返回。③买:花费,④期(qī)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③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________
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甲】文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寄寓怎样的情感?
(4)【乙】文“涓人”千金买马首给你怎样的启示?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频洲五亭记(节选)
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① , 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②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③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④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寄书赍⑤图,请予为记。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⑥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⑦ ,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霅(zhà)溪:溪名。②柳恽:人名。③鞠:皆,尽 ④岫(xiù):山峰。⑤赍(jī):送。⑥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⑦牧舒:在舒州时做州牧(官职名)。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①洲一名白蘋________
②花繁鸟啼之旦 ________
③盖是境也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大 凡 地 有 胜 境 得 人 而 后 发 人 有 心 匠 得 物 而 后 开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开水香之夕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守柳恽于此赋诗云 货恶其弃于地也
C.乃疏四渠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策之不以其道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白居易在洛阳为官时,应好友杨君的盛情邀约而写的一篇“记”。
B.“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一句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表现五亭景色之美。
C.作者将柳恽、颜真卿二人与杨君进行对比,意在对杨君进行褒扬。
D.文章记叙白频洲的由来,描写胜景,探求有此胜景的原因,叙议结合。
(6)“记”这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表达情感或见解。本文体现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骈死(________)
②见(________)
③等(________)
④策(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
②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
③朕向为群凶未定 向:________
④躬亲戎事 躬: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4)【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课内文言文阅读
黔之驴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载以入”是“以船载入”的倒装句,意为用船装着驴进入黔地。
B.“以为神”是“以之为神”的省略句,意思是认为它是神奇的东西。
C.“蔽林间窥之”,省略了主语,意思是驴躲在林间偷看虎。
D.“莫相知”是否定句,意思是虎不了解驴究竟有多大本领。
(3)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是:最初________;最后________。
6.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乙)墨子言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① , 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汝何为而得富贵而辟②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又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③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节选自《墨子》)
【注释】①士君子:上层统治者。②辟:通“避”。③有道者:有知识、有见识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讲信修睦(________)
②女有归(________)
③莫若为贤(________)
④有力者疾以助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
(3)甲文的儒家“大道”和乙文墨子提到的“为贤之道”,都包含着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请结合甲乙文章 内容进行概括。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千里马”、“伯乐”在本文中分别有什么深刻含义?
(4)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遭埋没这一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节选自《礼记·学记》的(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 , 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⑤ , 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唐]功劳,名词作动词。②[节目]节,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目,树木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③[说]同“悦”。④[叩]敲,打。⑤[从容]同“舂(chōng)容”,即撞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②及其久也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进学之道也/渔人甚异之
B.又从而怨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不知其善也/然后尽其声
D.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以其境过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进学之道。(甲)文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谈到“学”的方法是________,“教”的方法是________。(第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
秋水时①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两涘③渚崖④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日,望洋⑦向若⑧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带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时:按时令。②河:黄河。③涘:河岸。④渚崖:水洲岸边。⑤河伯:黄河之神。⑥旋:转,改变。⑦望洋:仰视的样子。⑧若;海神名。⑨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翻译下面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两段文章都以雄奇的想象塑造形象。【甲】文中大鹏的形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________”,见到大海后,河伯态度变为“________”,这一形象带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 , 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③ , 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一人,母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②矱(yuē):尺度。③朴:同“扑”,打人的器具。
(1)下面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停数日 , 辞去 B. 以身先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 赵先生耻居其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作为学官,赵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出三点。
11.文言文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
②望其旗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曹刿和邹忌性格有何相同点?鲁庄公和齐威王又有何共同点?
12.文言文阅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乌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①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②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①夭阙(què)遇阻、阻拦。②舂(chōng)把东西放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
(1)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曾不若孀妻弱子
B.去以六月息者也/策之不以其道
C.三餐而反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适 百 里 者 宿 舂 粮 适 千 里 者 三 月 聚 粮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加下划线词所包含的情感。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
②之二虫又何知?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 (1)食,通“饲”,饲养,喂养;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购买;买
(2)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②死马都用五百金买下了,何况活马呢?
(3)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4)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像是君主想要获得人才,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食,通“饲”,饲养,喂养。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市:买。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况:何况。
(3)《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因此,这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招聘人才,不仅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诚心,要拿出实际行动。涓人以高价买马首,生马更不用说,以高价吸引千里马的到来。启发: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
故答案为:⑴食,通“饲”,饲养,喂养;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购买;买
⑵ 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②死马都用五百金买下了,何况活马呢?
⑶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⑷ 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像是君主想要获得人才,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
【点评】⑴文言实词是必考题。本小题考查了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单音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词类活用属于词语功能的改变,和该实词在句中的位置关系很大,大致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通假字。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在平时阅读、做题做题中遇到的通假字都应积累起来多加理解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为必考内容,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要结合文中对千里马的给予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时不可脱离文本内容作阐释。
⑷启示类问题既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也考查考生的个人思考和感悟能力。所以作答时除了要准确点到作者的思想观点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点出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几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几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返回交给了国君。国君非常生气:“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把死马弄了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大家肯定认为您是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把马牵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2.B
解析: (1)命名为,叫作;早晨;这
(2)大 凡 地 有 胜 境/得 人 而 后 发/人 有 心 匠/得 物 而 后 开
(3)B
(4)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
(5)C
(6)本文通过白居易对白频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绝美的江南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借景抒情,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名”,命名;“旦”,早晨。
(2)句子翻译为: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故可断句为: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3)A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B项的“于”解释为:在;C项的“乃”解释为:于是/竟然;D项的“以”解释为:用来/按照。故选B。
(4)本题重点字词:“相”,互相,彼此;“咸”,都;“方外”,世外之地。
(5)C项不恰当。不仅仅是对杨君进行褒扬。还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
(6)结合文本概括“记”的主要内容。如“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了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在职期间的实干功绩。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故答案为:⑴命名为,叫作;早晨;这
⑵大 凡 地 有 胜 境/得 人 而 后 发/人 有 心 匠/得 物 而 后 开
⑶B;
⑷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
⑸C;
⑹本文通过白居易对白频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绝美的江南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借景抒情,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知识对句子中词语的推断,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首先要对句子的理解,要掌握常见停顿标志的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注意停顿的地方。以此来进行文言语句的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的辨析。考生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用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运用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以及句意的顺畅。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辨析。
⑹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理解,从而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准确。
【附参考译文】标志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息之用。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供立足。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
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
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杨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闲。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
时间为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
3.D
解析: (1)并列而死;同“现”显现;同样;驱使(鞭打)
(2)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D
(4)形象塑造:文章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受摧残的悲惨遭遇,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等:同样。策:驱使(鞭打)。通假字词,“见”同“现”显现。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一食:吃一次食物。或:有时。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3)D.错误,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竟然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
(4)题目要求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合理解答即可。如,阐明道理:文章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文章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1、并列而死2、同“现”显现3、同样4、驱使(鞭打)
⑵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⑶D
⑷形象塑造:文章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受摧残的悲惨遭遇,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评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审读,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了解到为的方面进行分析,注意要结合文章进行理解。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文: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我的子侄都是些下等之才,有个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请让我引见他。”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4.C
解析: (1)甘美;促进;从前,过去;亲自
(2)C
(3)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4)【甲】文:议论;【乙】文:记叙。【甲】文侧重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明理少走弯路否则便会“莅事惟烦”。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旨”:甘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躬”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亲自”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C。即: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译为: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故”:所以。“困”:困惑的地方,不懂的地方。“自”:亲自。“执”:拿着。
(4)一问,考查【甲】【乙】两文表达方式的类型。【甲】文论述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是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记叙了唐太宗认为读书的好处的一段话,所以使用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二问,【甲】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可分析“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等句。古人说:“不学,等于面对墙壁,临事就遇到麻烦。”这确实不是句空话。再想想小时候做的事情,就觉得很不对头了。这是在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
故答案为:⑴甘美;促进;从前,过去;亲自;
⑵C;
⑶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⑷【甲】文:议论;【乙】文:记叙。【甲】文侧重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明理少走弯路否则便会“莅事惟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5.C
解析: (1)唐;柳宗元
(2)C
(3)敬畏;志得意满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柳宗元有关的文学常识。《黔之驴》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2)C.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蔽林间窥之”是指老虎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不是“驴躲在林间偷看虎”。
(3)可分析一开始的“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慭慭然”,再分析之后的“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句,即可概括为最初敬畏;最后志得意满。
故答案为:⑴唐;柳宗元
⑵C
⑶敬畏;志得意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学习中稍加留心记忆就能完成此题。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的靠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之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跑的远远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老虎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轻慢地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6. (1)培养;归宿;贤人;赶快、快速
(2)①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偷窃作乱无人去做。
②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
(3)人们没有私心,互爱互助,财物不分彼此,乐于为社会做贡献,这样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分析】(1)①修:在现代汉语中多指“修理、维修”,在古义中指“培养”;②归:现在汉语中是“回”的意思,古义指“归宿”;③贤:古今含义基本一致,指“有道德的,有才干的”;④疾:现代汉语中多指“病”,古义中翻译为“赶快、快速”。
(2)注意各句中的关键词:①是故:因此;②今:现在。
(3)甲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表明了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心,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写出了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其据为己有;乙文中“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③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写出了人们互帮互助,没有私心,礼法有度,人们衣食无忧。由此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人们安居乐业,毫无私心,互帮互助的生活状况,以此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培养;归宿;贤人;赶快、快速
⑵①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偷窃作乱无人去做。②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
⑶人们没有私心,互爱互助,财物不分彼此,乐于为社会做贡献,这样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构建和谐社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分析理解找准文章的共同点,注意理解文章是基础。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文)参考译文: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那么你怎么做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最好是做贤人。那做贤人的道理又是怎样的呢?”回答说:”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如此,饿的人就可以得到食,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混乱的就可以得到治理。如果饿的人可以得到食,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混乱的可以得到治理,这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
7. (1)唐;韩愈
(2)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同“饲”,喂;怎么,哪里;面对
(3)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讽刺),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赏识、任用人才,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食”通“饲”,喂。“安”属于古今异义词。
(3)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这篇文章首先表达“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和被埋没的原因,最后表达对食马者不知马的愤慨。 作者看似写的是马的问题,其实是托物寓意,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据此可知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结合本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篇文章首先表达“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和被埋没的原因,最后表达对食马者不知马的愤慨。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解读时张建树的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因此,作者以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讽刺),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赏识、任用人才,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唐 韩愈
⑵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同“饲”,喂;怎么,哪里;面对
⑶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⑷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讽刺),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赏识、任用人才,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关键语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依据以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8.C
解析: (1)反思;等到,到
(2)C
(3)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
(4)“教学相长”(或“学学半”);善问;善答
【解析】【分析】(1)“反”一般同“返”,返回。这里是反思、反省。“及”出现在“及鲁肃过寻阳”,意思“等,等到”。
(2)A助词,的/代词,指前面奇异的景象;B因为/但是;C都解作“它的”;D用/因为。故选C。
(3)本题关键词:善:善于,擅长;逸:轻松的;功:功效。
(4)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概括。“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抽取关键词句即可。此皆进学之道也指前面谈的学习的方法“善学”,和教学的方法“善待问”。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反思;等到,到;
⑵C;
⑶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
⑷“教学相长”(或“学学半”);善问;善答。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9. (1)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现有(个人)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或: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学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做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其…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邪:句末语气词,呢。
(2)【甲】文,“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乙】文面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河伯的前后不同的态度,启示我们:有比较才有鉴别;不要坐井观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故答案为:⑴ 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⑵ 硕大无比 ; 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 现有(个人)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或: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学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做
【点评】⑴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野马、生物、息、其、邪等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主要内容、文章主旨以及章给人的启示等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因此河神自己十分高兴,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10.D
解析: (1)D
(2)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解析】【分析】选自《涌幢小品》,作者:朱国桢,年代:明。(1)A项,日:每天/天;B项,以:用/因为;C项,其:代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耻:以……为耻。故选D。
(2)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根据“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赵准是蒿城人。身材修长,性格方正,每天都没有疲倦的样子,为人不苟言笑。二十多岁的时候来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少年,每天可以记住好几千句话。赵先生以水平不如他为耻辱,要求自己每天背诵的书一定要与他相同。白天背不完,就整夜不睡觉来读书。参加乡试中了举,做了学官。大王命令郡王们读书,他讲得非常详细。门下有弟子好几十人。他的管理尺度非常的严格,学生们都非常有规矩。他尤其重视背诵,以身作则,没有倦怠。当时太守有十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性格骄纵,他也没有办法。听说赵先生管教严格,让把他的儿子领来,并且留下了一根木棍,在它上面写着:专治五个儿子中的一个人,不会涉及到其他学生。那些儿子看到这些,都心中凛然,于是就都非常遵守规矩。
11. (1)驱车追赶;倒下;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间或偶尔
(2)①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②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3)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善于进谏,有很强的劝说服人的说话技巧,善辩。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知人善用,开明公正。
【解析】【分析】(1)“驰”,本义为“疾行,快跑”,这里的意思为“驱车追赶”;“靡”,古今异义,今义为“浪费,奢侈”,古义为“倒下”;“蔽”,本义是遮挡,引申为“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间”,古今异义,今义为“中间”,古义为“间或,偶尔”。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②初,刚;门庭,宫门和庭院;若,像。
(3)先分析曹刿和邹忌的共同点:结合甲文原文“曹刿请见”“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和乙文“于是入朝见威王”写出了二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曹刿一再启发鲁庄公,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肯定了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写出了二人都善于进谏,有很强的劝说人的说话技巧。再分析鲁庄公和齐威王的共同点:甲文的“乃入见”“公与之乘”“既克,公问其故”和乙文的“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表现了二人都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且知人善用,都是开明公正的君主。
故答案为:⑴驱车追赶;倒下;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间或偶尔;
⑵①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②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⑶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善于进谏,有很强的劝说服人的说话技巧,善辩。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知人善用,开明公正。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12.C
解析: (1)C
(2)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3)背负着青天,没有谁能够阻止它了,然后就这样飞到南方去。
(4)①表现了对大鹏鸟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飞行的不自由的嘲笑,表现了蜩与学鸠对自己能自由起飞的自得之情。
②对蜩与学鸠自以为逍遥自由的否定与讽刺。
【解析】【分析】(1)A.前者“像”,后者“比得上”。B.前者“凭借”,后者“按照”。C.都通“返”,返回。D.前者动词“去,到”,后者代词“它”。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译为: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夭阏”:阻止。“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图南”:计划向南飞。
(4)①要理解好“蜩与学鸠笑之曰”中“笑”的含义,就要读懂下文“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②要理解好“之二虫又何知”的“又”的含义,就要理解好上文“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一句,这个道理是对蜩与学鸠自以为逍遥自由的讽刺与否定。
故答案为:⑴C;
⑵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⑶ 背负着青天,没有谁能够阻止它了,然后就这样飞到南方去。
⑷ ①表现了对大鹏鸟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飞行的不自由的嘲笑,表现了蜩与学鸠对自己能自由起飞的自得之情。 ②对蜩与学鸠自以为逍遥自由的否定与讽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