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治未病 理论研究 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
1 理论研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灵 枢· 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素 问· 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为防止病邪的侵害,告诫人们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蓝氏[1]对中医“治未病”的源流进行疏理,认为《内经》是治未病理论的奠基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温热论》在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新发展。边氏[2]则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探讨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注重与临床结合,故而比较偏重于“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段论述是张仲景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在本书中多处论述体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如《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躁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这段论述体现了“防其复发”的治未病思想。
故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角度而言,汉前基本上处于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阶段,《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观念。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虽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但对险恶危急之证则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以消除致病的根本原因。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以防邪陷入里,造成内闭外脱之险证。同时,叶天士强调先证用药的原则,如“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本病虽在上焦,但三焦同治,注重泻下,釜底抽薪,以防无形邪热积于肠腑和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故清下合用以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更突出了叶天士治未病防其传变的思想。叶天士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即患者体质不同,则用药有别。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未雨绸缪之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反复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均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均包含了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家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理论观点,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姜氏等[3]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几个方面。胡氏等[4]对《易经》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观是《内经》防治学说的精髓,总称之为“治未病”,而其源盖出于《易经》,并具体比较分析了《易经》的防患未然与《内经》的未病先防、《易经》的不药而愈与《内经》的既病防变的思想。毕氏[5]从熵理论阐明熵病与未病的一致性,分析熵病的病机,说明调理熵的变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张氏等[6]对《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分析出“治未病”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认为努力探讨传统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原则和办法,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柴氏等[7]分析了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及其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建议要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医的全科医生。一二级医院应以全科医生为主,不宜过细分科;着重培养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矫治,更多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体现“形神统一”观,使更多的心理、情感、思维等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健全医学气象预报、环境医学检测等,防患于未然。庞氏[8]将“治未病”在中医肿瘤学中的应用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认识到在西医学肿瘤病的控制战略中,癌症的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是病因学说的预防,也就是在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是指已经癌变则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复发转移。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肿瘤病三级预防战略,与中医的治未病的未病之前的摄生养慎,已病后的及时治疗、防其传变以及瘥后防止复发的理论大有暗合之处。故而,“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程氏等[9]以中医“治未病”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进行了现代发掘和理解,对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