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1.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2.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13.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 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2)客观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和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
3)中介层,
(1)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2)历史文化的积累。
14.审美活动的特点。
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1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就形成了审美意识形态。
16.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从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17.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其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统称为经验,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8.体验:体验是在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和个性的部分,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9.作家的体验的特性。
1)情感的诗意化。
2)意义的深刻化。
3)感受的个性化。
20.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21.移情说:就是把我的情感投入到物的身上,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22.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把已有的事物换一个角度观察。
23.出入说:与之共同生命 ,又将体验反刍自审。两者辨证统一。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
3.文学文本的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
2)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及其想象性世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4.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当其被读者阅读后才变成了作品。
5.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由英加登主张。
1)第一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2)第二层面是意义单元。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3)第三层面是多层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致略图,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4)第四层面是再现的客体,是通过虚拟现实而生成的世界,这是文学文本的最后层面。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组织特性。
6.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指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特定语言系统。
7.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语言和词汇,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方面,是一种代码。
8.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是个人的说话,是一种信息。
9.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他有以下三个特征。
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10.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层面,
1)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可分为两种形态,节奏和音律。
(1)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2)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2)文法层面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要求用词贴切,生动和传神,有炼字之说。
(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尤其注重句型和炼句
(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如重视起承转合,即重视篇法
11.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他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有三种样式,明喻,暗喻,借喻。
2)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
3)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4)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5)倒装。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6)反讽。是意义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12.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之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1)内指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和内在2)自足的特性。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3)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4)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根据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3.高级形象形态/艺术至境: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又称为艺术至境。艺术至境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成为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结构。
4.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5.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6.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7.典型的特征性。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资源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8.特征。 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9.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10.典型环境。是指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的具体历史文化环境。
1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2)互动性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并且逼迫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典型人物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12.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3.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14.虚境与实境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逼真的描写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要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15.虚境与实境的关系。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了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16.生命律动是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17.有我之境。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18.无我之境。指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9.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0.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21.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22.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1)哲理性。
2)象征性。
3)荒诞性。
4)求解性。
23.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于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他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24.荒诞。荒诞有两层面。一是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指现实生活与逻辑上不可能发生的事。
25.象征意象化。就是作家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
象征意象化必须以哲理的真实为目的和美学原则。
象征意象化必须在抽象思维指导下进行。
26.象征意象化的方法。
1)对对应点具体描写,突出对应点,诱发想象。
2)从环境和气氛上取得对应,创造象征意象。
3)通过拟人化写出对应点。
27.意象应合。指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
28.象征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主要有两种类型。
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比如,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
符号式象征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比如,郭沫若的天狗。
第四章 叙事作品
1.现代叙事学又叫结构主义叙述学。是指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三十一个功能中的一个恒定结构。
2.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完整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学创作活动。
3.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4.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5.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6.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7.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8.组成故事主要包括 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件事情的具体场景 这三个主要方面。
9.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10.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瞬间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11.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12.人物的二重性。
1)人物是推进故事进展的行动主体。
2)人物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生动形象。
12.扁平人物 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13.表意形人物 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14.圆形人物 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15.性格人物 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16.行动人物 是的有目的的行为。
17.叙述功能 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8.叙述逻辑 是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9.叙述动作 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这个概念包括了叙述者、接受者以及讲述故事时的声音情态三个方面。
20.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
真实的作者就是作者本人。隐含的作者指在作品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
21.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
叙述者是讲述出作品中语言的人。隐含的作者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
22.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感态度。
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的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声音的情形。
23.真实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
24.接受者。指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倾听故事者。
第五章 抒情作品
1.抒情作品 指的是简要的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3.二者的区别是
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
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 情感产生较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但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或转移。情感即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4.二者的联系是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的。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5.艺术情感 是在一种极为平静的心境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6.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于这种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7.抒情的本质有三种看法。
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论的内涵是:
(1)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
(2)表现情感不是传达情感。
(3)表现情感不是煽动情感。
(4)表现情感不是描述情感。
2)表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情感通过表现才得以定型化,只有通过表现,艺术家才能明确自己究竟要表现何种情感,离开了表现的媒介,情感只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某种感觉。
另一方面,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不同的情感由于性质和类型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途径、策略加以处理。
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代表人物是托尔斯泰,传达论的内涵是:
(1)它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2)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
(3)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
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代表人物是罗金斯。
移情论的内涵是: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8.抒情的原则。三个一般性的抒情原则。
1)诚挚性原则。
2)独特性原则。
3)感染性原则。
9.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代表人物布瓦洛,强调理性对情感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10.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代表人物华兹华斯,济慈。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不是此时此刻的流露,而是在波涛平静之后的流露。
11.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代表人物波德莱尔。 认为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交相呼应的关系。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4.意象 可以理解为心理画面。
15.隐喻 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
16.典故 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他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文化行为。
17.悖论 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
18.原型意象 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9.抒情母题 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20.文体的美学内涵。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样式。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设计,追求独特的美学目的。
21.抒情诗 是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体。一般用来指称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
22.颂诗是以抒情为本,情感以赞颂为主的鲜明特征。
23.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抒发的感情最为强烈,真挚。最具个人色彩。
24.哀诗也称悲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
25.抒情小品文 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26.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题材广泛,主题多样。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文体种类丰富。表现方式多种。篇幅可长可短。
第六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 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 艺术独创性。
2.文学风格要点是:
1)创作个性 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有机整体性 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言语结构 是风格呈现的外在特征。
4)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 是风格的审美特征。
3.创作个性 指表现在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独特性。
4.日常个性和创作个性的区别。
日常个性是 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 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5.文学风格的审美要素是,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
1)文采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2)情调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3)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4)气势 指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5)氛围 指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景、环境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
6.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7.我国古代文论对文学风格的划分和风格审美特征的特点是。
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地繁殖递加。
对风格的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
风格美是它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
8.
9.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0.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作家的风格和发展。
当时代发生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等的重大改变,都会使作家的观念,创作视野,艺术追求,及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的时代风格的改变。
11.民族风格是由民族语言文字,神话,宗教,习俗,性格,思维,审美理想,艺术,科学,历史等融合所形成的风格。
12.地域风格是由地域的语言,传说,宗教,习俗,性格,审美理想,艺术等特点融合而形成的风格。
13.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造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第七章 文学创作
1.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
2.
3.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特征。
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
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4.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5.艺术直觉 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6.艺术灵感是指在创作或表演文艺作品前一瞬间的创造热情状态。
7.艺术灵感的特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8.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的区别。
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
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
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一种稳定性。
9.艺术情感 就是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0.艺术想象 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1.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12.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造活动的目的。
13.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的区别。
1)创作动机目的在创作过程之外。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过程本身。
2)创作动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目的,创作冲动则是一种心理驱动力。
3)创作动机是一种理性的东西,它能够脱离创作活动存在,创作冲动则不能脱离创作活动长时间存在下去。
14.艺术构思 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15.艺术概括 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16.艺术简化 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
17.艺术变形 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八章 文学接受
1.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
3.文学消费和一般物质消费的区别。
在消费需求和目的上,一般物质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以实用性和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娱乐性和审美性为目的。
4.在消费方式和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损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5.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常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文学消费即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6.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和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7.文学传播三阶段。
口头传播。
书写印刷。
电子媒介。
8..接受心境 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
8.主体的接受心境的三个条件。
接受者的兴趣。
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9.客体的接受心境的三个方面。
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10.期待视野 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收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的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11.期待视野的三个方面。
1)文学的期待 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文学性、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
2)生活的期待 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
3)价值的期待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
13.预备情绪 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
14.预备情绪的三个特征。
审美性。
朦胧性。
期望性。
15.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16.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 是指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17.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是指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
18.作品的召唤结构 泛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示化框架,包括内容与形式的诸方面。
19.作品的具体化 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20.审美效果 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21.审美效果体现在五个方面。
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情感的宣泄、补偿和升华。
认识空间的拓展。
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升。
22.心灵共鸣 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23.文化认同 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24.文学的社会交往 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25.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26.文学批评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1)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
2)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的作用。
3)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27.文学批评方式的三个要点。
要先成为接受者,必须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
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
对作品做出高下优劣的判断。
28.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内涵。
它既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是作品艺术形式的批评;既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又是文学的、审美的批评。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1.模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2.巫术说 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进了艺术的诞生。
3.游戏说 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4.劳动说 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5.文艺 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原始艺术是思维活动与精神创造的直接产物,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6.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合力 具体指原始思维及其特征、认知需求的满足和审美意识的萌芽三个方面。
7.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4)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5)文学与普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6)文学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变化。
7)社会发展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8.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有两种。
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衰落。
9.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10.魏晋时代是文学观念的重要分水岭。文学从广义的文学变为狭义的文学,赋予文学相对于文化而言特殊的艺术性、审美性,将文学从置身其中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了发展的地位。
11.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12.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13.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
14.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15.文学思潮 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16.文学流派指一批作家,他们对文学文体抱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大概相似。
17.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共同趋向是理想主义精神,按照自己的愿望,偏重于主观理想的表达和主观情感的抒发。
18.现实主义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按照客观事件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事实。
19.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悲观主义,主张艺术想象创造客体,而不是在客体中寄寓情思,表现主体成为唯一的、至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