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21:31
文档

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doc.

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湖南省邵东县第四中(422823)刘学兵纵观近三年湖南省语文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发现他有着区别于全国或其它省份诗歌鉴赏题的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比较阅读,适当引导”八个字。如果将“比较”与“引导”进行组合,会出现在三种情况。一是只有引导,没有比较,比如2004年的高考试题。二是比较和引导同时现身于一题中,比如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题,而比较又可分为一首诗中的比较和几首诗的比较,这两年的试题都是两首诗的对比阅读,三是只有比较没有引导,当然
推荐度:
导读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湖南省邵东县第四中(422823)刘学兵纵观近三年湖南省语文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发现他有着区别于全国或其它省份诗歌鉴赏题的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比较阅读,适当引导”八个字。如果将“比较”与“引导”进行组合,会出现在三种情况。一是只有引导,没有比较,比如2004年的高考试题。二是比较和引导同时现身于一题中,比如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题,而比较又可分为一首诗中的比较和几首诗的比较,这两年的试题都是两首诗的对比阅读,三是只有比较没有引导,当然
    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

湖南省邵东县第四中(422823)刘学兵

纵观近三年湖南省语文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发现他有着区别于全国或其它省份诗歌鉴赏题的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比较阅读,适当引导”八个字。

如果将“比较”与“引导”进行组合,会出现在三种情况。一是只有引导,没有比较,比如2004年的高考试题。二是比较和引导同时现身于一题中,比如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题,而比较又可分为一首诗中的比较和几首诗的比较,这两年的试题都是两首诗的对比阅读,三是只有比较没有引导,当然,这一题型在湖南省高考试题中还没出现,但在其它省份或全国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过。

一、“比较阅读”与“适当引导”阐述

既然是“比较”就要有相同点和不同点。要准确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首先要能明白比较的对象。就诗歌而言,比较的对象主要分为五大类:一是内容的比较,包括诗人的观点、情感等方面;一是表现手法;一是形象;一是语言;一结构。这五种对象中以内容和表现手法考试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诗歌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叠字、用典等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移情等等)、描写技巧(主要包括烘托、对比、虚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色彩渲染、白描和工笔、观察角度的变化等等)。

命题者在诗歌鉴赏题中加入适当的引导有利于调动考生的阅读经验、触发其阅读联想,有利于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诗歌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这就适当的降低了难度;引导是一种示范,当然也就是一种或者说是约束,所以有些考生对这种题型总是不适应。

适当引导对考生有利也和弊,但利大于弊,所以我们在做题时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提示,为我们的作答创造有利条件。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引导语中发现两个有得有因素:一是句型尽量相同,个别词语都可以照帮照抄;二是可以从中找到比较的对象,比如,引导语中出现了表现手法,那么你的答案中肯定也要有表现手法,一但找准比较对象后,就紧紧围绕这一对象对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找出最终答案。

二、考题巧析

1、(湖南 2004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

解析:本题是就一首诗进行分析,命题者已经分析了前三句,要求考生赏析第四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命题者对前三句的分析,为考生分析第四句指明的方向。考生在分析前三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前三句从结构(例如“紧承上句”“点题”“承第二句而来”)、内容、表现手法(想象、烘托、间接)三个方面来分析的,那么我们在分析第四句时,可以对着这三点去对号入座,这时我们会发现第四句与第一句是首尾呼应,在第四句中还出现了通感这一手法,内容则是写花开的繁茂。这时我们可以对这些东西进行组合。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湖南 2005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

分析:这是就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命题者就这两首诗出了两个题,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两题如出一辙,题型一样,命题者将两首诗的表面上的相同点找出来了,只要考生去找相同点中的不同点。下面以第一小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小题中第一句话——“两诗都着一望字”是总的句子,它可以管:“李诗”这一句,当然也可以管“柳诗”,那么答案中第一句话就不要写了,现在从第二句看起,题干中有“李诗之望在首句”,那么答案中也应有“柳诗之望在    ”,一看柳诗就知道“柳诗之望在未句”。题干中接下来出写了“实则写登校”这就暗示了我们这是从“虚实”角度来分析,这时我们就要分析柳诗是“实”还是“虚”,并且还要答出“虚写”的对像,显然柳诗中是“虚“,是“虚写登上峰头”。题干中接下来一句是“引领全篇”,这就告诉了我们命题者在赏析“望”字在结构上的作用,这时可以发现柳诗是“收束全篇”。题干中再接下来用了“既……又……”的句式,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这时我们在答案中也要运用“既……又……”句式写出柳宗元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3.(湖南 2006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从例题2,我们似乎发现了“依葫芦画瓢”这个规律,其实这一规律命题者也发现了,因此,在2006年的高考中,命题者就在这方面下了点功夫,在“依葫芦画瓢”前,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精确的提炼。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好题精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马   诗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 房星,星宿名,《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这两首诗都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鲜明的形象之中。

    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贾岛诗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用语率真,直抒胸臆,表白了自己出众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李贺诗则                   。

    两首诗都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贾岛诗塑造了一个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具有宏大理想的剑客形象,在机遇面前跃跃欲试、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李贺诗则塑造了                                                                     。

答案:1.先叙后议,婉曲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凄凉的怨愤之情。//(塑造了)一个内心郁积着不平而又非同寻常的马的形象。它虽境遇恶劣,被折腾得瘦骨嶙峋,但仍素质精良,骨力坚劲。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挼:搓揉。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渔家傲》写于早期,《清平乐》写于晚年。

(1)两首词都写到了“醉”,前首词中的“醉”,写作者看到开在雪中,明月照耀,娇媚半开,玲珑清新,像一个出浴的美人般娇艳的梅花,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不忍离去而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首词中的“醉”,                                 

(2)两首词的意境不同。前词的意境清新、宁静,一个“赏”字,表现她少女的纯真和当时生活的欢乐闲适;                                            。

答案:2.(1)写自己看到开在雪中受狂风摧残、零落难看的梅花,联想到自己晚年家破人亡、飘泊不定的生活,禁不住留下伤心的泪水,因而借酒买醉,表达的是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生易老的情怀。  (2)后词的意境冷落(或萧索)、沉郁( 或凄伤),一个“难”字,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3.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翡翠:翠鸟。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作,而俞诗为隐逸扬州时所作,两诗思想感情与写法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均以“望”字统篇,寓情于景。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云飘星落、雁横笛怨、菊静莲谢的深秋拂晓图,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

(2)两诗均以结句抒怀,点明诗旨。赵诗曰“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风味正美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京城,借典故抒写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而俞诗则曰“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          

                                                                          。

答案:3、(1)紧扣“闲”字,(1分)绘出了一幅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的深秋水村图,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2)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写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1分)表达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简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答:                                                                   。

(2)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不同类别的“独者”形象。如“凌寒独自开”、“独怆然而涕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无言独上西楼”等。请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独者”形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答:_______                                                            。

答案:4.(1)都是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1分),前两句均写景,铺设出高远、空寂的背景,后两句写人,但仅点到为止,让读者去想象诗中的形象(1分)。(2)《独》中的“独者”与敬亭山遥遥相望,默默交流(1分);《江》中的钓者固守一江寒水,与世无争(1分);他们的形象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诗人闲适恬淡的审美追求和远离俗世、回归自我的人生理想(2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6分)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下片:                                                                 。

答案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芳时,指春天,这里比喻唐王朝兴盛景象。“惭愧”两句语出俞陛云《诗境浅说》,“多谢流莺念旧,犹到西园,伴余寂寞,则尘凝芳榭,足音不到可知。”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崔涂一生曾漫游过巴、蜀、湘、鄂、秦、陇等地,本诗正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蝴蝶:取“庄周梦蝶”典,状梦境美妙和归家之欢快。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好山水。

(1)两首诗都写暮春之景,都捕捉到最能体现暮春特征的意象:流水、落花。在《春尽》一诗中,作者写涓涓细流漂浮着凋零的花瓣,匆匆流转至别的山涧中,将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完好地融合在一起,满寓感伤之情。

《春夕》一诗中,                                                       。 

(2)两诗都用到衬托的写法。《春尽》一诗体现在尾联中,“惭愧流莺相厚意”,流莺的来临带给诗人些许的慰藉,而这种慰藉更衬托出寂寞之苦,把这种落寞之音表现得更加意味深长,含蓄不尽。

《春夕》一诗体现在                                                    。

答案:(1)作者写一去不回的流水,满地缤纷的落花,将暮春之景与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以凄楚之感。(2)颔联中,梦中归家带给诗人以无尽的喜悦,但虚幻的欢乐与现实中“了规枝上月三更”的清冷互为衬托,以喜衬悲,带给人更深切的悲情,使思乡之情更为浓郁。

7.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赏析:陆诗的一二两句,写梅花不畏严寒,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三四两句想象奇特:怎样才能让自己化身千千万万,每棵梅花树下都有我陆放翁在赏花呢?作者逸兴遄飞,写出了对梅的狂喜与赏梅的痴情,也表明作者追求清远高洁、不同流俗的品质。格调极高。

柳诗                                                               。

答案:柳诗的一二两句,写群山笔立接天,尖峭挺拔,有如拔鞘而立的利剑,仿佛要把自己的寸寸柔肠一一割断。(2分)三四两句巧作假设:如果能有佛祖的本领,定会分身千亿,登上每一个似剑芒的峰头,遥望阔别多年的故乡。(2分)作者以极其浪漫的笔触。抒写了诗人那一缕缕剪不断的乡思,也展露了期待“京华亲故”及时援引的内心情感。格调低沉。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顿,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 

    诗的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 "旅游谁肯重王孙".这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上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所遇到的情况却是"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2)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已.(3)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入门堪笑得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大体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两首诗所用艺术手法的不同。

答案:(1)两首诗分别借“他乡堪悲”“贫居无烟”和“三径苔荒一多钓船” “厨里久烟”,写了出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孟诗本要抒发生活的贫寒,却偏从“二月江南花满枝”乐景写起,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无奈之情饱含其间。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水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士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第一首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

答案:(1)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先写“赤日炎炎”,从正面揭示干旱的自然原因;后写“野田禾稻”,从侧面表现干旱的严重后果。(2)前两句写百姓面临干旱,基求龙王赐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升平,生怕天阴影响管弦发声效果,二者构成鲜明对比,提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考试前写下此诗,表达了举子考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

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如:朱诗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                        。

答案: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花几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么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帮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文档

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doc.

湖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探微(含练习题)湖南省邵东县第四中(422823)刘学兵纵观近三年湖南省语文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发现他有着区别于全国或其它省份诗歌鉴赏题的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比较阅读,适当引导”八个字。如果将“比较”与“引导”进行组合,会出现在三种情况。一是只有引导,没有比较,比如2004年的高考试题。二是比较和引导同时现身于一题中,比如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题,而比较又可分为一首诗中的比较和几首诗的比较,这两年的试题都是两首诗的对比阅读,三是只有比较没有引导,当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