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7 23:38:35
文档

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

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以北宋诗词为参照系中国文学常常表现出一种“集体有意识”创造,即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各个时期的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处于不断积淀、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花卉意象言,《诗经》首开“比兴”之传统,屈原《离骚》等更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连类式譬喻.而在“诗骚”之后,花卉意象作为感兴寄寓的情感载体,便成为深寓某种意蕴的“有意味”的形式。用西方文学观念来衡量,这类比兴寄托的成立,实际上是依赖喻体与对象之间某种观念意义的象征性。而象征有所谓公共象征和私立象征之分。“公共象征”
推荐度:
导读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以北宋诗词为参照系中国文学常常表现出一种“集体有意识”创造,即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各个时期的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处于不断积淀、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花卉意象言,《诗经》首开“比兴”之传统,屈原《离骚》等更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连类式譬喻.而在“诗骚”之后,花卉意象作为感兴寄寓的情感载体,便成为深寓某种意蕴的“有意味”的形式。用西方文学观念来衡量,这类比兴寄托的成立,实际上是依赖喻体与对象之间某种观念意义的象征性。而象征有所谓公共象征和私立象征之分。“公共象征”
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以北宋诗词为参照系

中国文学常常表现出一种“集体有意识”创造,即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各个时期的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处于不断积淀、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花卉意象言,《诗经》首开“比兴”之传统,屈原《离骚》等更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连类式譬喻.而在“诗骚”之后,花卉意象作为感兴寄寓的情感载体,便成为深寓某种意蕴的“有意味”的形式。用西方文学观念来衡量,这类比兴寄托的成立,实际上是依赖喻体与对象之间某种观念意义的象征性。而象征有所谓公共象征和私立象征之分。

“公共象征”的设立表现出与某种文化很强的同构性;“私立象征”则是作家自己设立的、使意象具有深刻寓意的修辞方法,它可以与某种文化密切相关,也可以游离于某种文化之外。与某种文化密切相关的私立象征有可能就是公共象征的原创。比如“香草美人”,原本是屈原设立的私立象征,但是,这种私立象征与逐渐成为正统的儒家文化有高度契合性,与伦理型社会结构中的君子品性及际遇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构性,“香草美人”也因之演化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公共象征,文学的意蕴也由此产生。由于我国文学“集体有意识”创造的特点,公共象征体系始终受容于不同时代的异构新质,能够包蕴丰富的时代精神内涵。这意味着意蕴永远是沉淀文化传统和超越文化传统的双重存在。花卉意蕴也莫能例外。随着文体的演进,原本只在诗体中出现的花卉意蕴也辐射到了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在明清戏曲小说中,《红楼梦》是出现花卉意象最多、意蕴最丰厚的作品之一。它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这些花卉中积淀的文化内涵,也尽可能地融进了时代新质.小说的叙事文学特性,使得花卉与美人之间的象喻更为自由,也更为感性和直接,这使《红楼梦》成为讨论花卉意蕴文化沉淀与超越的最好范本。《红楼梦》中涉及的花卉不下十数种本,本文拟以海棠、红梅两种花卉为例,探讨《红楼梦》中花卉意蕴的文化沉淀与超越。与此同时,我们拟以北宋包括北南宋之交的诗词作为参照系,来进行论题的探讨。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北宋后期,宋型文化已臻成熟。也就是说,北宋是文化史上的典型截面,而且这一时期作家众多,诗词作品动辄以数千百计,也有利于进行现象比较和理论提升。《红楼梦》中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海棠:木本红色春海棠和草本白色秋海棠,并各有不同的文化沉淀与超越。

第一种春海棠.其处于私立象征的原创时期就沉淀了两方面的意蕴:一是其花质娇嫩、花色柔丽,一如少女之唇靥,又如春睡娇憨之美人;二是其花期短暂,堪比倾城之貌的美人倏忽间的香消玉殒。第一种意蕴。据沈立《海棠记》所描绘:“其花五出,初则极红,如胭脂点点;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 “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比。又《太真外传》:明皇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酒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第二种意蕴见韩僵《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两种意蕴在北宋诗词名作中被进一步定型而具有了公共象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苏轼的两首海棠诗和李清照的一首海棠词起到了重要作用。苏诗一首是《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其中有名句日:“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另一首是《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李清照著名海棠词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99F4]1202《红楼梦》中,春海棠花卉沉淀的两方面意蕴,在史湘云这位美人身上被合二为一。先看《红楼梦》春海棠中沉淀的成为公共象征的第一种意蕴:海棠花态如春睡的娇憨美人。书中第十七回,在后来被命名为“怡红院”的地方,第一次出现了春海棠。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2命名  春海棠是女儿国的女儿花这一绮思腻想,更直接地继承了以春海棠喻女性的文化传统。大观园女儿中,春海棠象喻了史湘云。而在《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一回,作者把史湘云与海棠花之间加以了比附:史湘云抽到画着一枝海棠的花签,上面题着“香梦沉酣”四个字,和“只恐夜深花睡去”的诗句。湘云之被拟诸海棠,首先是因其超群之丰姿艳质。

小说通过第二十一回写湘云“一弯雪白的膀子”,可知湘云肤色雪白;书中又屡屡提及湘云“象是宝兄弟”,而宝玉又“面如敷粉,唇若施脂”,恰如“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的海棠花。其次是湘云“醉卧芍药茵”的经历,形容酷似“春睡足”的海棠花。再次是情态仿佛。六十二回的回目在湘云名前冠以“憨”字正写其神情姿态。憨者,娇痴也。明皇以“海棠睡未足”形容杨妃,欣赏的正是她醉睡状态的娇痴;《红楼梦》更为具体地写出了湘云这种堪怜惜的情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已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洌'.. ·醉扶归,宜会亲友。”再看春海棠中沉淀的第二种公共象征意蕴。春海棠花期短暂,仅一夜风雨,令满树繁艳霎时零落无数,这一点引发了文人无限顾怜之心。刘克庄词“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工果惜花,雨洗风吹了。”(《b算子》),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现的都是这种惜花之情。然而,所谓惜花,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物,吾与也”——对自然花卉的“同情”之上,而《红楼梦》把传统文化中对香草的“物与”同情,引申为对美人“本体”的关怀。“只恐夜深花睡去”成了湘云的花谶,作者正是带着一种“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心态,唯恐湘云的鲜丽,转瞬间无声地流逝为昨梦前尘。在《红楼梦》中,湘云不仅容貌美丽,性格也最为娇痴可人。她身上充满了少女特有的鲜活亮丽而不失高贵、晶莹明亮而毫无机心的品质,并且有着兰心蕙性的文化气质。然而,“海棠”诗词不幸语语成谶:年青的湘云嫁给卫若兰不久,若兰染上肺痨身亡。湘云青春丧偶,此时的她“淡妆素服,不敷脂粉,更比未出嫁的时候又胜几分”(110回)。

可以想象,湘云以后的生命将是膏梁锦绣中的槁木死灰。这个鲜丽美馥的生命一如春日艳红的海棠,在短暂灿烂之后旋即枯萎。并且。湘云的命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红楼诸艳一起悬系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归宿之上,这种对女性的群体注视,究其实质是对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第二种草本秋海棠,“一名八月春,草本,花色粉红,甚娇艳。叶绿如翠羽。”[5]8¨-214其花既“宜于幽砌北窗下种之”[5m6-2¨,也“宜盆栽置南墙下”[5]“6-215,故湘云诗日:“也宜墙角也宜盆”。《红楼梦》众人所咏正是这种“七节攒成”的草本海棠。咏海棠诗词,自南朝沈约首唱,晚唐两宋诗人渐多,然罕见有赋白海棠者。可见此花确实如贾芸所说,是“不可多得”(37回)的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海棠的意蕴是传统文化的空白之域。但白海棠毕竟也有海棠之名(从植物分类言,两者差之千里;但在文学上可以合并为同类),并且与女性也有不解之缘。《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日‘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5]8拍-214《红楼梦》因之置白海棠于传统文化的即离之间,这表现在白海棠仍然隶属女儿花。书中不只一次地拟肌肤丰泽的宝钗为杨妃,并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回中,宝钗的海棠诗因“有身份”“含蓄浑厚”而被推为魁首。这是作者有意识地模糊春海棠与秋海棠的界限,让白海棠与红海棠一样,成为与杨贵妃关系密切的花卉。

另外,宝玉曾对袭人麝月诸人说:“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51回)袭人是宝钗的影子,而麝月的行止“公然又是一个袭人”(20回)。由此可知,《红楼梦》中的白海棠作为表现宝钗类闺阁风范的一种抽象符号,并且也暗示出宝玉出家后,宝钗、袭人、麝月们“怀人不见”的孀居命运。因此,对白海棠的刻划,是作者继承并超越文化传统对闺阁之魂的摹刻。试选出所有白海棠诗的关键诗句排比参看:探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宝钗:“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宝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缡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湘云:“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宋人陈思云:“世之花卉。种类不一,或以色而艳,或以香而妍,是皆钟天地之秀,为人所钦羡也。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风姿艳质同不在二花下。”从唐宋时起,诗人盛誉海棠,有意媲美牡丹、梅花。看众人题咏的诗句,描摹白海棠之娇弱愁怨、雪为肌骨、玉作花魂、雨露啼痕、霜月婵娟,似写海棠,又不是写海棠;其中分明有梨花、白梅、白牡丹等花卉的影子。从象喻层面讲,它实凝聚了闺中女儿的众美,现实中没有任何一种花卉能够涵盖如此之多的美质:既有梅花之高雅、牡丹之俗艳,又淡极能艳、愁怨有度,这种有节制有身份的雍容之风,形神都于宝钗类闺阁风范最为相宜。由此可见,白海棠的意蕴也是基于对女性群体关注的人文关怀,这与红海棠在意蕴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可谓殊途同归。

文档

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

红楼梦花卉意蕴的文化积淀与超越——以北宋诗词为参照系中国文学常常表现出一种“集体有意识”创造,即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各个时期的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处于不断积淀、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花卉意象言,《诗经》首开“比兴”之传统,屈原《离骚》等更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连类式譬喻.而在“诗骚”之后,花卉意象作为感兴寄寓的情感载体,便成为深寓某种意蕴的“有意味”的形式。用西方文学观念来衡量,这类比兴寄托的成立,实际上是依赖喻体与对象之间某种观念意义的象征性。而象征有所谓公共象征和私立象征之分。“公共象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