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物理 《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1:01:47
文档

八年级物理 《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

《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例1】下列单位换算是否正确()(1)4.5m=4.5m×100cm=450cm(2)456mm=456×=0.456m(3)36cm=36÷100m=0.36m(4)dm=×m=6.4m解析:只有(4)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单位换算应注意:①熟记同一物理理单位间的换算关系②换算的中间过程只要写结论单位即可,因此本题中(1)错在中间过程多写了单位,(2)错在中间过程中没有写单位,(3)错在中间过程中的单位换算。【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A.物理课本的
推荐度:
导读《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例1】下列单位换算是否正确()(1)4.5m=4.5m×100cm=450cm(2)456mm=456×=0.456m(3)36cm=36÷100m=0.36m(4)dm=×m=6.4m解析:只有(4)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单位换算应注意:①熟记同一物理理单位间的换算关系②换算的中间过程只要写结论单位即可,因此本题中(1)错在中间过程多写了单位,(2)错在中间过程中没有写单位,(3)错在中间过程中的单位换算。【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A.物理课本的
《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

【例1】下列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    )

(1)4.5m=4.5m×100cm=450cm      (2)456mm=456×=0.456m

      (3)36cm=36÷100m=0.36m         (4)dm=×m=6.4m

解析:只有(4)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单位换算应注意:①熟记同一物理理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②换算的中间过程只要写结论单位即可,因此本题中(1)错在中间过程多写了单位,(2)错在中间过程中没有写单位,(3)错在中间过程中的单位换算。

【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  (    )

        A.物理课本的宽度                   B.大姆指甲的宽度

        C.新铅笔的长度                     D.十张纸的厚度

解析:当前初中生所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和新铅笔的长度都远远大于1厘米,一张普通纸的厚度是0.007厘米,远远小于1厘米,只有大姆指甲的宽度较接近1厘米。应选:B

【例3】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_____cm,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解析:最小刻度是mm(即1小格)一大格为1cm,被测物体长准确值为2.4cm估计值为0.07cm,所以木块长为:l=2.47cm.

【例4】用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

        A. 0.420米        B. 420毫米          C. 0.0420米        D. 4.202分米

解析:该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在记录有准确数的情况下,还应记录有毫米的下一位,即0.1毫米位数上的估计数字。 0.420米和420毫米这两个数据都没有估计数字,因此不符合要求;0.0420米,虽然有估计数字0,但都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玻璃窗的宽度不会只有4厘米左右;这是记录结果时单位记错了;4.202分米符合上述要求,而且测量结果也有单位,是符合要求的记录数据。应选D。

【例5】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分别用四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记录结果如下:甲:18.5cm,乙:18.50cm,丙:185mm,丁,1.85dm,他们记录的数据是否正确?

解析:只有乙是正确的,初看起来四个同学测出的木块长度通过换算后,似乎都一样,实际上从测量要求来说,记录数据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和单位,由题目可知四位同学用的毫米刻度尺,只能精确到毫米,毫米后还要估计一位,根据这个规则只有乙的记录才是正确的。

【例6】一把钢尺在20℃时是准确的,如果在O℃时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的长度数值比实际长度  (    )

       A.大             B.小           C.相等           D.无法确定

解析:因为钢尺的温度降低,尺收缩,所以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应选A。

【例7】想测一枚硬币的直径,请设计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方法来测量,分别需要甩什么器材?

解析:本题可用等效法和曲直互化法解答。

方法一:需白纸一张、铅笔、刻度尺。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沿此直线滚一周,用刻度尺量出直线的起、始点的长度即是硬币的周长,将此值除以π,则得直径。

      方法二:需三角尺两个、刻度尺一只。按图所示,用直尺测出两直角边间的距离d,即是硬币的直径。

【例8】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适合跳远项目测量用的刻度尺是  (    )

        A.分度值为1mm、量程为1m的刻度尺

        B.分度值为1m、量程为10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刻度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1m的刻度尺

解析:考查学生对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情况,A、D两选项的量程1m太小了,不合要求;B选项的分度值是1m,相对于跳远来说不易测量精确。应选C。

【例9】甲、乙两卷粗细不同的细铜线,甲卷铜线标签上注明直径是0.8 mm,乙卷的标签已经模糊不清了。不用刻度尺,你用什么简易办法可以求出乙卷铜线的直径?

解析:如改用刻度尺测量就简单多了。办法是:在圆铅笔杆上紧密缠绕金属线N匝,再用刻度尺量出缠绕的长度L,则金属线的直径D=L/N。但此题要求不用刻度尺求乙卷铜线的直径,那么可用已知直径的甲铜线代替刻度尺。

      先在一根圆铅笔杆上紧密缠绕甲铜线若干匝(如M匝),再在另一根相同的铅笔上紧密缠绕乙铜线若干匝(如N匝),并使两组缠绕的长度相等,则长度N×D=M×0.8 mm, D= M×0.8 mm/N。

【例10】“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      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       为参照物.

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由已知运动情况来判定参照物的问题,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

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的。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做出说明.正确答案:青山或河岸;竹排。

【例11】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静止不动                                   D. 无法确定 

解析:路边的观察者看到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说明空气流动的速度大小及方向跟火车行驶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都相同。由此可见,火车相对于空气是静止的。正确答案:选B

【例12】在南北方向的平直的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

       A. 只有a车         B. 只有b车       C. 只有c车       D. a车和c车

解析:建筑物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相对静止,判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物体就可转化为判断相对建筑物可能静止的物体。将建筑物作为参照物,“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a车上的人看到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a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且a车比b车运动的快。“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则c车相对于建筑物的运动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c车匀速向北,比a车运动得慢,二是c车匀速向南,三是c车静止。正确答案:C

【例13】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

解析:这题判断结果是:甲、乙两电梯都相对地面向上运动,而丙电梯无法判断,因为电梯中的乘客观看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是以自己所乘的电梯为参照物。甲看高楼向下运动,那么要以高楼当参照物(高楼固定在地面上,相当于选地面为参照物),甲电梯一定向上运动,乙电梯是以甲电梯为参照物,同理可得,乙相对甲是向上运动,因为甲相对地面在向上运动,所以乙相对地面也向上运动,只是运动得比甲快,对于丙,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下运动,还是比甲、乙都慢的向上运动都能观察到甲、乙两电梯向上运动,所以丙电梯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例14】观察图中的小旗,说出船相对岸上楼房的运动情况可能有哪几种,并简要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析:由图中楼上小旗摆动方向可知,风是由左向右刮的。

(1)因两小旗摆动方向相同,故船相对于楼房有静止和向左运动两种可能。(2)若船航行的速度小于风速,当船向右航行时,船上小旗摆动方向仍有可能如图所示,故船也有向右运动的可能。

【例15】一列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700m长的山洞,求:从火车头刚要进山洞到火车尾刚离开山洞共需要多少分钟?

解析:∵S=Vt     ∴

【例16】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径之比是2:1,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多少?

解析:∵      ∴

【例17】公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S1=1200m,乙、丙两站相距S2=2160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经历时间t1=2min,在乙站停车t0=1min后开往丙站,再经t2=3min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从甲站开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从乙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距离:S=S1+S2=1200m+2160m=3360m

      全程所用时间(包括停车时间)

        t=t1+t0+t2=120s+60s+180s=360s

      所以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

【例18】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

        B.在圆形跑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摩托车

        C.从树上正在下落的苹果

        D.在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地前进着的火车

解析: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其运动路线及快慢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圆形跑道上行驶的摩托车速度大小虽然不变,但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从树上正下落的苹果,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火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应选:D

【例19】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2,则这辆小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大小是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总时间为t,则前一半的路程S1=v1t1=v1t/2,后一半的路程S2=v2t2=v2t/2,总路程S=S1+S2,

 

      由公式可得:

      正确选项为A

【例20】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前一半路程内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

      均速度是50千米/时,则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解析:从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A到B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设A到B的路程为,则前、后一半路程都为,即。

      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

         

       A到B全程所用时间:

         +

       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

         

       即:应填37.5千米/时

【例21】火车在钢轨上作匀速运动,钢轨每根长12.5m,车轮滚过钢轨接头处要发生一次撞击声,通过数撞击声的次数就可测得火车行驶的速度,某人从听到第一次撞击声时开始计时,25s内共数得51次撞击声,则该火车速度应为多少?

解析:因为听到第二次撞击声时,火车轮子只滚过一根钢轨,听到51次撞击声时,车轮只滚过50根钢轨,即火车行驶的距离是:S=12.5m×(51-1)=625m

      ∴

【例22】一辆长200米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7000米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该大桥用了6分钟时间,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解析:解答本题时,必须先将整个物理过程分析清楚。在物理学中,画草图帮助分析题意是一种重要方法,这样能清晰明了地把研究的物理过程反映出来。如图所示,设大桥的长度为,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指的是从火车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的整个过程,因此火车通过的路程,由于及火车过桥所用的时间t是已知的,利用速度公式v=s/t可以算出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已知:

          求:v。

          解:火车通过的路程

              火车通过的速度

          答:火车通过大桥时的速度是72km/h。

【例23】骑自行车的人从A地向B地行驶,速度是15km/h,在他行驶到全程的处后,以20km/h的速度驶完全程,所用时间比以15km/h的速度驶完全程的时间少10min,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析:首先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联系(如图)

设A、B两地距离为S,原来所用时间为t,后来用的时间为t’,则t=t’+时设V1=15km/h,V2=20km/h

则t=,t’=本题可解,具体解法如下

 因为:t=t’+h,t=

 t’=

 代入后得:

 

 解得S=12.5km

【例24】写出粗略地测出一台手扶拖拉机速度的方法。

 解析:该题与实际联系较紧,测量方法很多,答案不确定,要求出速度,必须设法测得距离和时间。

      方法一:

      (1)在公路上选择两根电线杆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然后量出两根电线杆的距离s

         (可用“走步”方法或用皮尺测得)。

      (2)用手表或秒表测得拖拉机经过两根电线杆的时间t。

      (3)用公式v=s/t求出拖拉机的速度。

      方法二:使一个有速度计的汽车和拖拉机保持同一速度行驶一段距离,就可知道拖拉机的速度。

文档

八年级物理 《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

《物体的运动》经典例题详解【例1】下列单位换算是否正确()(1)4.5m=4.5m×100cm=450cm(2)456mm=456×=0.456m(3)36cm=36÷100m=0.36m(4)dm=×m=6.4m解析:只有(4)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单位换算应注意:①熟记同一物理理单位间的换算关系②换算的中间过程只要写结论单位即可,因此本题中(1)错在中间过程多写了单位,(2)错在中间过程中没有写单位,(3)错在中间过程中的单位换算。【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A.物理课本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