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单丛茶;潮州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254-03
a case study in chaozhou 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ea industry
lin xua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00, china)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产茶和消费大国。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茶业信息服务的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研究合适的茶业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是业界热点[1]。虽然部分产茶大省已开展了茶产业信息化的研究和行动。但总体上,茶产业的信息化集中于销售环节,表现形式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企业网站等,在产和供环节还缺少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支持,如erp、scm和pdm等,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主要通过行业平台和公共知识平台提供,但资源量太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凤凰单丛茶(phoenix tea)原产自潮州市凤凰镇,1982 年被评为国家历史名茶之一,1995年凤凰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4]。单丛茶产业是潮州市支柱产业,目前茶园面积达到16.8万亩,茶叶年产量2.8万吨,茶叶年产值25亿元[2]。单丛茶产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乌龙茶凤凰单丛茶》与《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茶》标准。但与国内较大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大的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相比,凤凰单丛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产业规模、品牌创建、优良品系推广及加工技术创新等因素制约[3]。在信息化方面,潮州茶产业已进行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信息资源服务、行业信息服务等信息化探索,但发展不平衡、不规范、效果不明显。客观评价和测定潮州各地区茶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科学预测茶产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构建茶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茶产业信息化水平非常必要。
目前国内外在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面还没有提出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这将使得在衡量各个地区茶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定发展规划和指导信息化建设时缺乏依据。所以,以全国名茶――潮州单丛茶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调查对象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
2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各国和地区在实施测度时都加入了能反映当地特征的指标,而且测度理论尚未成熟,因此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目前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但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国家和地区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该研究领域已成为信息系统工程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主流信息化测评法均根源于波拉特法与信息化指数法。波拉特法的核心是评估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采用投入产出表量化数据。信息化指数法则通过定义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多级指标体系来评估信息化程度,具有容易实施、可比较历史数据等优点。而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起步于2001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ceca)的建立和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制订。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是指通过调查农村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实现对农村信息化的综合评价。马中杰[5]采用信息化指数法,建立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涵盖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管理等环节,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河南省及其各地市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王勇[6]则将国家信息化综合测评模型中的5个要素作为测度体系一级指标,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信息化法规和标准,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体系。卢丽娜[7]以波拉特法和日本信息化指数法为基础,参照国家信息化六要素,借鉴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已有研究中的合理成分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 delphi 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刘利永[8]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5个方面,选取18个具体的评价指标,阐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测算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分析了指数测度结果。但是当前尚未有茶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和实例。 3 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理论基础。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产业发展特征及信息化理论;同时,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必须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紧密结合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并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尽量降低主观评判水平。
2)代表性原则。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应该从众多备用的指标中,筛选出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排他性的指标。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应该对全部已有的相关指标进行权衡、筛选。
3)可比性原则。指标在某个维度上应该具备可比性,这样可提高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指标体系既要符合单丛茶产业内行情,能反映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实际,最终结果也要在纵向上(各个时期)能够进行评价比较与分析。
4)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可通过工具完成数据获取、统计、分析,还要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使量化的评价与监测可以进行。
5)合理全面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能敏感贴切、全面而多层次地反映本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现状和进展,与时俱进,并将测度的理论知识与前人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起来。
6)导向性原则。引导和导向作用是产业指标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表现。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应用到地方经济信息化规划工作,将不仅引导茶产业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效果,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层次,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本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倍增、生态效益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4 潮州市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根据潮州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发展不平衡、配套服务设施差等现状,参考了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及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下面提出针对潮州单丛茶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包括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信息资源丰裕度、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本产业所在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产业信息化人才、产业信息化效益水平、产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七个一级指标。
5 结论
潮州单丛茶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主要侧重从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信息资源丰裕度、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三大影响产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中来选取指标,并全面考虑和甄选了本产业所在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产业信息化人才、产业信息化效益水平、产业信息化发展环境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使得整个测评体系成为一个全面反映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这个测评体系也是根据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产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以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理论来进行制定的;同时,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紧密结合潮州市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并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尽量降低了主观评判水平,体现了科学性。选取的指标都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指标,能够进行历史时期的指标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和操作性。
作为针对区域特色产业的一套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体系,在设计遵循一定的原则上,准确采集数据然后进行科学的数据变换后采用合理适用的评价和分析方法而得出的测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导向意义的,并为后续关于实证测度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