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版 "、〞华师大版 "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本资源创作于2021年8月 ,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 ,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正确选择 .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本节的主要内容 ,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 ,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 ,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 ,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 ,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 ,又表达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 ,承上启下 .一个透镜 ,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 ,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 ,学生不容易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 ,学生已有认识 ,这有利于教学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 ,需要老师指导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 .
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 ,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
3.乐于参与观察 ,实验 ,制作的科学实践 .
教学重点
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教学难点
1.根据实验数据 ,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
导入新课
问题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 ?如图的光路(视频展示) ,对你有何启示 ?
点评:会聚光线 .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一样 ,透镜焦距越短 ,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 .
问题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 ?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 ?通过光心的呢 ?
说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 ,上述光路图中的内容根据提问次序及讲解过程逐个添加展示 .
问题3: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 ?
点评: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 .
问题4:假设在该点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 ,光屏上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吗 ?为什么 ?
点评:会 ,因为确实有光射到这一点 .这就是发光点的像 .
展示课题导入新课 .
情景一:玩小水珠 .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 ,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 ,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 "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 ?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 ?还有别的玩法吗 ?
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 ,在像上开口怎样 ?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 ,在像上开口又怎样 ?成什么样的像 ?
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
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
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
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 ,无法用光屏承接 .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 ,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
"放大〞 "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
"变大〞 "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
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 ?
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
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 ,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 ?能猜想一下吗 ?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 ,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
活动1:感受像的多样性
说明:回忆与再现 - -播放多媒体 ,动画辅助
1.小孔成像情景
2.平面镜成像情景
3.通过凸透镜观察邮票的情景
说明:展示与引入 - -实物直观
1.照相机 - -胶卷底片上的像
2.投影仪 - -屏幕上的像
活动2:感知凸透镜成像
说明:实践与体验 - -自主活动
1.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像
2.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像
3.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作点评指导 .例如: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中&央 ) ,须强调实验前调节的必要性及调节的方法 .
活动3:关注凸透镜成像
1.每个实验小组 ,分别在光屏上寻找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 ,并关注蜡烛、光屏到透镜的距离 .
2.请大家议一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
推进新课
一、根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用CC′表示 .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 ,用 "O〞表示 .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做焦点 ,用F表示 .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f表示 .
5.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 ,用u表示 .
6.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 ,用v表示 .
7.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实像 .
8.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虚像 .
二、实验探究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
调整它们的高度 ,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
固定凸透镜 ,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
固定蜡烛 ,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虚、实)……
强调本卷须知及实验步骤:
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 ) ,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 ,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 ,点燃蜡烛
c.移动光屏 ,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
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 ,重复上述操作 ,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
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 ,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 ,像是怎样的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一: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 .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
请学生代表讲解找到清晰完整像的方法 .
①物体、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②光屏上的像最亮最清晰时 ,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所在位置 .
学生总结:光屏上可以找到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 .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
记录实验数据 ,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
1.
当u>2f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 ,f<v<2f .
2.
当u=2f时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 ,v=2f .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
3.
当f<u<2f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 ,v>2f .
4.
当u=f时 ,不成像 .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
5.
当u<f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说明: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 ,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时可向教师要卡片 ,按提示继续实验 .
实验表格
| 物距 | 成像性质 | 像距 | 应用 |
| u>2f | |||
| u=2f | |||
| 2f>u>f | |||
| u=f | |||
| u<f | |||
根据成像的情况 ,对数据进行分类
一、像的正倒
二、像的大小
三、像的虚实
问题思考: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 ,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
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 ,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 ?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
3.像的倒正: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 ?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成实像时 ,物像在透镜的什么位置 ?虚像呢 ?
4.像的放大与缩小的条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 ,物距跟像距相比 ,哪个比较大 ?成缩小实像时 ,物距跟像距相比 ,哪个比较大 ?
5.像的大小变化:当物体成实像时 ,物体逐渐靠近透镜时 ,像距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当物体成虚像时 ,物体逐渐靠近透镜 ,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
6.实像和虚像有什么不同 ?
学生交流讨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 ,焦点以内成虚像 .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 ,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 .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
3.实像必异侧倒立 ,虚像必同侧正立 .
4.u>v ,像是缩小的 ,u<v ,像是放大的 .
5.成实像时 ,物体距离透镜越近 ,像距离透镜越远 ,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 ,像距离透镜越近 ,像越小 .即成实像时 ,物近像远且大 ,物远像近且小 .成虚像时 ,物体距离透镜越近 ,像越小 ,物体距离透镜越远 ,像越大 .即成虚像时 ,物近像小 ,物远像大 .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
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 ,可以在光屏上呈现 ,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实像可以是缩小的 ,也可以是放大的 ,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
归纳小结:倒立、缩小的像u>2f
倒立、放大的像2f>u>f
正立、放大的像u<f
实像u>f;虚像u<f
实像时 ,物距小 ,像距大 ,像也大 .
1.凸透镜所成实像一定是( ) .
A.像比物大 B.像比物小
C.像与物位于凸透镜两侧 D.像总是正立的
答案:C
2.凸透镜前25 cm处的物体沿主轴靠近透镜时 ,其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将( ) .
A.由实变虚 B.由虚变实
C.由大变小 D.不发生变化
答案:A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点燃蜡烛后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在光屏上都不能形成烛焰的像 ,其原因可能是( ) .
A.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B.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C.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外D.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内
答案:D
4.有四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 ,如果要使在距凸透镜15 cm的物体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那么凸透镜的焦距应为( ) .
A.5 cmB.10 cm
C.15 cmD.30 cm
答案:B
5.假设一物体从距凸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 ,沿主光轴移到1.5 cm焦距的地方 ,那么( ) .
A.像距变小 ,像变小 B.像距不变 ,像不变
C.像距变大 ,像变大 D.像距变大 ,像不变
答案:C
6.一滴水在水平放着的塑料贺卡的字上 ,人看到水滴下面的字是( ) .
A.等大的实像 B.等大的虚像
C.缩小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
答案:D
7.关于凸透镜成像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A.实像看得见 ,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 ,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 ,虚像总是放大的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答案:B
8.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 ,假设发现在距透镜20 cm处看到一个正立、放大像 ,那么此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
A.16 cmB.10 cm
C.25 cmD.无法判断
答案:C
9.在凸透镜成像中 ,________像是倒立的 ,________像总是正立的 ,缩小的像肯定是________像 .
答案:实 虚 实
10.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 ,可在距透镜10 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斑 .假设有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 cm处 ,那么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像 .
答案:倒立 缩小 实
11.在做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首先要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放上蜡烛、________、________ ,然后调节它们的________ ,使它们的位置大致在同一________ .假设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 ,可以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 ,可以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
答案:凸透镜 光屏 中心 高度 倒立 放大 实 正立 放大 虚
规律总结:
1.成像规律及应用
| 物距 | 成像性质 | 像距 | 应用 |
| u>2f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2f>v>f | 照相机 |
| u=2f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v=2f, | |
| 2f>u>f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v>2f | 投影仪、幻灯机 |
| u=f | 不成像 | ||
| u<f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与物同侧 | 放大镜 |
2.记忆口诀
分界点: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的位置:物在外 ,像在间;物在间 ,像在外 .( "外〞指二倍焦距以外 , "间〞指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的变化:离焦点越近像越大
物与像大小的比较:谁远谁大(谁离凸透镜远谁就大)
3.光屏上无法呈现清晰的像的原因
(1)没有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u<f时 ,成虚像
(3)u>f ,但蜡烛接近焦点 ,物距较小 ,像在很远处 ,光具座不够长 .
(4)u=f ,不成像 .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成像规律及应用
| 物距 | 成像性质 | 像距 | 应用 |
| u>2f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2f>v>f | 照相机 |
| u=2f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v=2f | |
| 2f>u>f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v>2f | 投影仪、幻灯机 |
| u=f | 不成像 | ||
| u<f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与物同侧 | 放大镜 |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你能说出两种测焦距的方法吗 ?
答案:
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 ,调节凸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 ,直到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测出白纸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
2.远距离成像法(粗略测焦距)(u>10f) .
可使稍远处的窗(物距足够大 ,u>10f时) ,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中心与光屏间的距离 ,近似等于焦距 .
3.等距离成等大像法(u=2f)
将光屏与物分别放在透镜的两侧 ,调节三者间的距离 ,直到光屏上呈现一个与物等大的清晰的像 ,此时u=v=2f ,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中心与物体(或光屏)间的距离 ,记为u(u=2f) ,那么焦距f=u/2 .
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一、作图成像法
光学作图 ,是掌握光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 ,凸透镜成像规律完全可以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 ,而找到像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根底较好的学生 ,也可以作为实验后 ,强化知识的一种补充 ,也可以为那些要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学生 ,作为知识的一种拓宽 .方法是过物体上的一点 ,画出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 ,然后找到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的点 ,或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就是物体上该点的像点 .再根据物体与主光轴的垂直关系 ,画出像也与主光轴垂直 ,就可以画出虚实像 .还可以借此介绍虚实像 .
本文列举两种利用作图法探究成像规律 ,作图在下:
两条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光线通过焦点 .
这种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初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可以在初三第一轮复习时 ,帮助学生记忆 ,减轻复习时的学生的记忆压力 .
二、光路可逆法
光路可逆性是光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学生对这个知识也是记忆犹新 .具体方法是先根据作图法作出一种成像规律的图后 ,提醒学生从光路可逆性来考虑问题 ,把作出来的图 ,从反面看一下 ,又是什么成像规律 ?这样所有的成像规律 ,就可以从光路可逆性来记住规律 .以下列图中就是利用光路可逆性 ,完成两个成像规律 !
这种方法理解层次较高 ,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 ,可以作为新课以后的辅助练习 .
三、童话故事记忆法
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冬天 ,唐僧师徒一行四人 ,为取真经 ,他们继续向西方徒步前行 .他们来到一个山洞中休息吃饭 .山洞前有一个大的冰山 ,冰山中间厚、边缘薄 .孙悟空到外面弄了一些吃的回到山洞前 ,他看到冰山后面的山洞里 ,也有一只倒立、缩小的孙悟空 ,他以为是妖精 ,又来吃唐僧的肉了 ,连忙拿出金箍棒 ,准备降服妖精 .这时 ,冰山后的孙悟空也拿出小金箍棒 .孙悟空连忙向前冲去 ,准备与之决斗 .这时 ,孙悟空发现 ,妖精好似怕自己似的 ,连忙向远处逃去 ,而且变得很大 ,但还是倒立的 .孙悟空大声呼道: "妖精 ,哪里逃 ?〞忙连翻几个筋斗 ,但有冰山挡着 ,翻到冰山前时 ,山洞中的 "妖精〞没有了 !
这时 ,在山洞中刚睡着的猪八戒被孙悟空的叫声惊醒了 ,连忙从山洞中出来叫道: "猴哥 ,哪里有妖精 ?〞出来一看 ,看到冰山外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孙悟空 ,哈哈大笑到: "猴哥 ,你又在变戏法哄人了 ,让我来教训你一下 !〞连忙拾起钯子 ,向孙悟空打去 ,没打到孙悟空 ,把冰山打碎了 ,孙悟空又变成了原来一样大小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们师哥俩分别看到了什么吗 ?同学们 ,谁能把刚刚的故事重述一遍 ?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初二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四、游戏法记忆法
游戏准备:卡片五张 ,上面印有图案 ,一张较大的 ,一张较小的 ,一张放大的虚像 ,两张等大像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凸透镜 ,主光轴 ,焦点 ,二倍焦距 !
方法是:让一个学生拿着卡片1 ,站在凸透镜的一边的任意一个位置 ,再让一个学生找到适宜的卡片(卡片1) ,让他站在估计的对应位置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成像 .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出他们做的成像规律 ,以及物距(u)和像距(v) .在我屡次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此方法也是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另外 ,还可以让他们课后自己去准备卡片 ,去练习完成这样的游戏 ,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新课复习 ,也可以用来做本节课的当堂练习 !游戏的方法图如下: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学生记住规律的根底上 ,可以以比赛的方式举行 ,加强竞赛能力的培养 .
五、口诀记忆法
总结归纳口诀 ,一直是我们教师追求高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下面列举一些简单的口诀 ,有的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供大家参考:
口诀一:凸透镜成像 ,远缩小近放大 !(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像 ,近处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口诀二:物近像远大 ,物远像近小 !(物体近的 ,成像远 ,而且放大 ,反之)
口诀三:物远成实像 ,倒立缩小放大;物近成虚像 ,正立虚像放大 .
(成实像时 ,像是倒立的 ,先是缩小的再是放大的;成虚像时 ,像是正立的 ,是放大的虚像)
这种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 ,效果是比较好的 .学生也设计了适合自己的口诀 .由此推广 ,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大多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
六、实际应用法
(一)准备一张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图 ,分析成像的特点 ,这时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 ,即u>2f ,让学生比较像的大小、正倒立情况 ,然后总结出成像的特点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然后告诉学生 ,我们的眼睛也是一个凸透镜 ,眼前的物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 "拍了照〞 ,我们才看到了物体 .
(二)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 ,把上面的反光的平面镜解下来 ,让像呈现在天花板上 .让学生去感受投影仪上的透镜也是凸透镜 ,然后去观察成像特点 ,请学生说出物距、像距 ,以及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
(三)上课之前 ,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放大镜 .一般的学生都能准备一个或大或小的凸透镜 .让他们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字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 ,当然学生有许多答案 ,如正立、放大的像 ,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像 .老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然后让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 ,得出成实像规律的前三点规律 ,再让学生比较正立、倒立像的视觉感受有什么区别 .倒立的像是在眼前的 ,而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一侧 .我们平常所说的放大镜实际上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种应用 ,只不过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种情况 .所以我们不能把凸透镜就等同于放大镜 .凸透镜应用于放大镜时的成像特点及条件: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实际应用法把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结合起来教学 ,既让学生知道了知识 ,还记住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是一举两得 !您不妨也试试 !
七、辅助线记忆法
作辅助线 ,按照物体的运动轨迹 ,把像点的运动轨迹用辅助线描出来 ,具体辅助线的作图方法是:过倒立、等大实像的顶端和焦点画出辅助线 ,所有的像的顶端的轨迹都在这条线上 .详细图作图如下:
(1)u=2f ,缩小、放大像的分界点 .
(2)u=f ,倒正、立像 ,实、虚像的分界点 .
辅助线帮助学生记忆 ,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验后引入 ,可以解决一些变化类题型 .
八、实验探究法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一门科学 ,因此 ,讲授本节课时 ,最根本的方法还应该是实验探究法为根底 .在光学实验的教学中 ,做好每一个实验 ,尤其是演示实验 ,对一节课的成败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因此 ,探究过程的教学 ,是每一位教师应该着重介绍的重点 .实验过程中 ,应始终本着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原那么 ,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自己找到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时可以参加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 .如 ,凸透镜被挡住一半时成像变暗;成像时为什么有三个像等一些开放性问题 .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 ,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 ,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 ,无视了语言的输入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较贴近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 ,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 ,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 ,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 ,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 .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 ,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 ,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
在此教案过程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案效果 ,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 ,学生在 "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 ,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 ,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 ,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