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为中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桂林工学院 gl_gwz@sina.com 2007.3
在电法剖面完成后,常在电剖面异常段测线作为精测剖面,布设几个测深点来检查、研究异常。本文建议,这段剖面可作变极距三极剖面方式的连续测深,或连续进行若干点(5-9点)三极测深,观测视电阻率或视极化率。
1. 供电极点位设置方式
1.1 供电极距基本序列:
在精测剖面的测线上,三极测深MNB的供电极距(OB或NB)基本序列可为:10m,15,20,30,40,60,80,100,120,140,160,200,260,320,400,500,0,800,900,1000,1200,1400m…。
测量极距(MN/2)可用3m,15m,40m…。当测线点距为10m,(MN/2)可用10m,20m,60m…。当测线点距为20m,测量极距(MN/2)可用10m,30m…,极距NB可用20,40,60m,…。
1.2 外延稀释供电极点位设置:
精测剖面外延测线上要逐渐稀设一系列供电极点位。其中每一个供电极都可为所有测深点共用。即同一电极供电,要在各测深点的MN上观测电位差。为了兼顾多个各测深点,供电极点位的设置参考上述1.1极距基本序列适当加密。
⑴精测剖面长度为d,其第一测深点(MN中心或N为准)为供电极设置的起点。
⑵从起点到1.5d之内为密集点,供电极间距可按原测线点距x设置。
⑶1.5d后的外延测线上逐渐稀设供电极的间距:2x、2x、3x、3x、3x、4x、5x、5x、10x、10x。
1.3 布点和外延稀释供电极点位设置示意图例
图1所示的测线点距为20m,精测剖面长度320m;9个电测深点,间隔40m。
图中供电极点位在460m内间距20m;460m之后供电极点位稀设:500m,540,600,660,720,800,900,1000m,1200,1500…。
一
| ← 精测剖面 → ┇
M N M N M N → B → B B → 丷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0 40 80 200m 400m 500m 600m 800m 1000m
图1 连续三极电测深(MNB)布极图
一个测线上多个测深点①、②、③…⑤… 共用一个供电极B极,外移B极测量。
若测线基本点距为20m, ①为第一个测深点,B极到①的距离400m之后逐渐放稀。
如400m,420,460,500m,540,600,660,720,800m,900,1000m,1200m,1400m…。
2.观测
2.1实测与计算
精测剖面内可按点距移动供电极B,先从第一个测深点开始观测,然后第二个测深点加入观测…,每一个供电B极可为其左侧所有测深点共用。即同一电极供电,在各测深点的M、N上观测到各不相同供电极距的电位差,用不同的三极装置系数计算其视电阻率或视极化率。
当激电仪有多台(3或5台)接收机,则可同时测3或5个点的数据。如在图1若三台接收机,分工观测①-③、④-⑥、⑦-⑨三组电测点的电位差数据。
2.2 拟断面图绘制
由于各个测深点的到供电极B距离不一致,供电极距与基本序列有出入,电测深拟断面上各测深点的数据点位纵坐标不一致。
测深拟断面图上数据点的横坐标为MN的中点,纵坐标Z可用对数,更适宜的是取供电极距的平方根: Z≈λ*√(AB/2), (λ为比例系数)。如相邻测深点的电极距BN可能为400m,440m,480m…,它们的纵坐标Z为20λ,21λ,22λ…。按这种测深断面图点位上的数据,绘制视电阻率或视极化率拟断面等值线图。
2.3 反演真断面图
应用本三极测深方式的二维反演软件,对精测剖面几个测深点所实测视电阻率数据或视极化率数据的进行反演数字模拟,获得电阻率或极化率真断面图。
2.4 双向三极测深
若有必要还可作双向三极测深,MNB与AMN分别观测,分别绘制等值线拟断面图。可以反演得电阻率或极化率分布真断面图像。
3. 特点
连续三极电测深工作方式极距较密,实测数据较丰富。减少供电极的布设,不必再来回移动,可提高电测深的工作效率。若有多台接收机,可同时观测多个测深点的数据,工作效率更高。而且相对固定的供电极点位,有利于数字解释的速度和精度的改进。但由于极距序列不统一,要多算装置系数,拟断面图数据纵向点位稍复杂,这些在电脑处理中较易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