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善若水意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08:45
文档

上善若水意蕴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摘要:老子以水喻道:渊深虚静;孔子以水述理:知、仁、恒;禅宗从水见质:净、空、明。儒、释、道、诗人共同演绎完成的“水”的意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精神。老子“上善若水”的命题和孔子“比德”理论中都曾涉及到“水”这一物象。禅宗对“水”这一物象也有所论及。为什么儒、释、道都关注“水”这一物象?三家关于“水”的论述内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水”这一物象的内在意蕴又该怎样去理解?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些讨论。“上善若水”的哲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推荐度:
导读“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摘要:老子以水喻道:渊深虚静;孔子以水述理:知、仁、恒;禅宗从水见质:净、空、明。儒、释、道、诗人共同演绎完成的“水”的意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精神。老子“上善若水”的命题和孔子“比德”理论中都曾涉及到“水”这一物象。禅宗对“水”这一物象也有所论及。为什么儒、释、道都关注“水”这一物象?三家关于“水”的论述内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水”这一物象的内在意蕴又该怎样去理解?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些讨论。“上善若水”的哲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

  摘 要: 老子以水喻道: 渊深虚静; 孔子以水述理: 知、仁、恒; 禅宗从水见质: 净、空、明。儒、释、道、诗人共同演绎完成的“水”的意象, 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精神。

  老子“上善若水”的命题和孔子“比德”理论中都曾涉及到“水”这一物象。禅宗对“水”这一物象也有所论及。为什么儒、释、道都关注“水”这一物象? 三家关于“水”的论述内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水”这一物象的内在意蕴又该怎样去理解?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些讨论。

“上善若水”的哲理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1 ]P (8)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于道”三个字。“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全书都在论述“道”。老子为什么说水“几于道”? 水和道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老子的“道”是一核心范畴。《老子》开篇明言:“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四章》又说:“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说“道”是虚空不可捉摸的。《老子·二十一章》说得具体一些, 云:“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什么叫“恍惚”呢?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1 ] (P14)。老子又用“夷”、“希”、“微”来状摹道的混融为一的状态。概而言之,“道”虽虚之又虚,“玄之又玄”, 却能包容万物, 同时又无形无象。虽无形无象, 却又无所不在。幽冥恍惚, 却又是“众妙之门”。至此, 我们隐隐约约地了解到了“道”的一些特征, 但对于“道”的实质仍然十分模糊。

庄子在《大宗师》里对老子的“道”又作了这样的发挥:“夫道, 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段话总算给了我们较为明确一点的印象:“道”本身是空虚无限又无所不在的。它自本自根, 先天地万物而生, 同时又是派生天地万物之母。《老子·四十二章》明确指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又说“道”是“玄牝”。“玄牝之门, 是谓天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1 ]P (6) 但“道”又分明不是实体, 它是不可捉摸的虚空, 然而却又是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它可感可悟而不可言说。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神秘, 难以让人理解。其实, 老子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道”作为至高无上的境界, 它是无须去说, 也无法去描述的。它的空虚是因为它的至大, 无处不在。它孕育万物, 包容一切却又极为平易, 不露机锋, 就如同包裹在天地之间的空气, 环绕在地表之上的水。“道”至弱至柔, 又至大至刚。“道”的特点是“致虚极, 守静笃”[1 ]P (16)。“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1 ]P (37)。“道”的禀性是“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 ]P (22)。“道”的这种境界即是“上善”。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若谷,“知其雄, 守其雌”[1 ]P (18)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1 ]P (22)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 ]P (66)。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1 ]P (47)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道”,但却为“道”创造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了。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

自然界中的水极珍贵又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骨, 却能无坚不摧。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人皆可亲近。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雄, 声威震天, 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引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诗句去赞美它: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

“春水碧如天, 画船听雨眠”。(韦庄)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弯)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诗人们赞叹的是水的绚丽多姿与壮阔。在诗人眼里, 水是富有灵性的, 是美的精灵, 力的化身。诗人们将水这一“物象”演绎成了美丽的审美“意象”。老子则以其超绝的智慧, 将这一“物象”又升华成了渊默深邃的哲学境界。

孔子对水之意蕴的阐述

  孔子对水这一物象则作了另一种诠释。《论语·雍也》云:“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智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知者何以乐水? 仁者又何以乐山?

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 说: 知者达于理而周流不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 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水, 谦卑自下, 不遗小涧, 果决不疑, 智也者, 而根在“仁”, 其韵在“永恒”, 故子又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刘向《说苑·杂言》也作了具体发挥: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孔子曰:“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 似德; 所及者生, 似仁; 其流卑不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 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 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 绵弱而微达, 似察; 受恶不让, 似包; 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 至量必平, 似正; 盈不求概, 似度; 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夫智者何以乐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 其似力者; 循理而行, 不遗小间, 其似持平者; 动而之下, 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 其似勇者; 障防而清, 其似知命者; 不清以入, 鲜洁而出, 其似善化者; 众人取平, 品类以正, 万物得之则生, 失之则死, 其似有德者; 淑淑渊渊, 深不可测, 其似圣者; 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 是智者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 薄采其茆, 鲁侯戾止, 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如果说老子看到的“上善若水”是从哲学的角度充实了水这一意象的内涵, 那么, 孔子所见出的水之“知”、“仁”、“恒”则是从伦理的角度丰富了水这一意象的内涵。诗人则完成了水作为审美意象的内涵。老子侧重的是水的哲学智慧, 孔子侧重的是水的伦理品格, 而诗人侧重的是水的美质。儒道两家的见解虽各执一端, 实际上却形成了互补。将儒道两家和诗人关于水的意象内涵合起来, 就可以看出水作为意象的全部内蕴: 厚重的品格, 深邃的智慧和美丽的姿质。

禅宗对水之意蕴的补充

  有趣的是, 禅家也不甘于拙言, 又从另一角度对儒道两家作了补充, 云: “大海不容死尸”[2 ]P (161)。意思是说, 水表面上不择物而纳, 不择地而居, 实则至净至纯, 容不得污垢。洁净剔透是水的本质。禅悟透了水的本质是“净”。净者, 心空也。心空即是心中了无一物, 不粘不滞, 不将不迎, 无念为念, 全无挂碍。这就是忘我。心中无物则静, 静则空, 空则明, 明则智, 智则无欲, 无欲则刚。这是禅观水了悟之所得。然而却从更深层的内质上见出了水的意蕴——“净”、“空”、“明”。“净”、“空”、“明”是水的特质, 也是水的品格。水的智慧正由此而生发。禅家发掘的内涵, 丰富了水的美质, 使水作为审美的意蕴更加丰满厚实了。

这样, 水的意象内涵就有了这样的三个层面: 一是哲学的层面: 渊深虚静,“无为而无不为”; 二是伦理的层面: 厚重质实,“知”、“仁”、“恒”; 三是审美的层面: 清纯剔透,“空”、“明”、 “净”、“静”。

水之意蕴内涵的内在联系

水, 作为一个意象, 其内蕴是由儒、释、道、诗人共同演绎完成的。各家不同的思想融汇于“水”这一意象之中, 形成了其意蕴的内核。表面上看,作为意蕴的三个层面: 哲学的、伦理的、审美的,似乎互不关联, 实质上这三个层面的内涵是同一的, 混融的, 不可分割的。其内在联系非常紧密。

儒与道占据的是两个不同的极。一从社会伦理出发, 一从立身处世出发。儒从正面阐述, 以“仁”为本, 积极用世; 道从反面阐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 ]P (19) , 超脱尘世。而实质上, 二家的落脚点仍然是落在对现实人生的热切关怀上, 因而二者能够互补融通。

道之所见与禅之所悟也有内在的沟通之处。“净”、“空”即心无挂碍之境, 无物无我, 物我两忘, 同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心斋”、“坐忘”的极致便是“物化”之境。《庄子·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物化”就是物我不兮的朦胧恍惚混融之境。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 作为个体的自我, 消融在宇宙天地之中, 心与天地万物同流,“得而不喜, 失而不忧”,“生而不说, 死而不祸”,“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 戮耻不足以为辱”(《庄子·秋水》)。嵇康之“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就类似于这种境界。那“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的浩瀚之水, 恰可以状摹这种浑然同一的境界。或者可以这样说: 水的境象恰好是这种“物化”之境的最为生动的“象”。这种“象”是审美的“象”, 它浑然阔大, 能够将“水”的三个层面的意蕴内涵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所以, 水这一意象内蕴的三层内涵, 在实质上是混融为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人宇宙精神的浓缩

  经过儒、释、道、诗人历经数千年共同演绎积淀而成的水这一意象, 在中国人心目中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象”了, 而已演变成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博大的审美意象。这一审美意象不仅凝聚着华厦民族特有的智慧、品格、趣味, 而且还蕴藉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深邃的思考, 因而它又不单纯是审美意象, 而是一种渊深的哲理境界、人格境界、人生境界, 即浓缩着中国人的宇宙精神。

中国的哲学家给了它一个高妙的名字——“道”。“道”就是中国人宇宙精神的最富于诗意的概括,而“水”则是对“道”的最为经典、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理解了“水”, 就理解了“道”, 理解了“道”就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宇宙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 老子“上善若水”的命题, 不仅具有开创之功, 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启迪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文档

上善若水意蕴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摘要:老子以水喻道:渊深虚静;孔子以水述理:知、仁、恒;禅宗从水见质:净、空、明。儒、释、道、诗人共同演绎完成的“水”的意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精神。老子“上善若水”的命题和孔子“比德”理论中都曾涉及到“水”这一物象。禅宗对“水”这一物象也有所论及。为什么儒、释、道都关注“水”这一物象?三家关于“水”的论述内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水”这一物象的内在意蕴又该怎样去理解?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些讨论。“上善若水”的哲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