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3题。
【教材分析】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教学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的方法与之前的知识积累相类似,结论容易归类,难度不大,但难就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算理。在以往的计算教学中,主要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现在,则把计算教学置入邮递员送信的现实情境之中,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探讨计算方法,有机的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为什么要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知的学习,扩大学生口算的范围,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
【设计理念】
1、重视情境创设。本节课以“谢岗镇登山节”为切入点,整合课本中的主题图,邀请学生以“谢岗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登山节的组织,让学生既感到亲切、真实、生动,又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有效地为整节课的开展做好了铺垫。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中,也继续以登山节为主题,起到了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
2、重视由“理”引“法”。本节课是一节计算的教学课,但我并没有急着告诉学生具体的口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发现中讨论,理清算理,并由此归纳提升为具体的算法,这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成果。
3、重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在学生尝试口算300×10、300×30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口算方法。这时,通过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算法多样化,增强主动探索知识的信心;而在提升具体算法时,我则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最优化,提高口算的效率。
4、重视练习设计的“求联、求全”。计算课的教学,练习设计的设计是必须的,但怎样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联想性与趣味性,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例如:练习的第一题,虽然是简单的口算,但通过对比,发现规律,自己编题,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练习的第三题,学生通过对7个算式进行重组分类,经历了 “思考——操作中感悟——组织表达”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了数理,培养了学生数学的严密逻辑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算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达到掌握其方法的目的。
4、让学生体会通过思考、自主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由旧引新。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年级学习了口算乘法,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师:请看课件,快速口算这两组题目,并从两组题目中各选一道题,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看来大家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今天,我们将对乘法的口算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让学生的在知识储备上有了一个回顾与准备;同时,由此引出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主题导入,明确“理”“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请看以下视频:(播放“谢岗镇登山节”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谢岗镇登山节”吗?
学生谈谈对“谢岗镇登山节”的看法。
师:是的,“谢岗镇登山节”做为我镇的一张名片,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它向大家传达了我镇的生态休闲文化,展示了我镇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社会发展,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我镇观光,带动我了镇的经济发展。同学们,做为谢岗的小主人,你们愿意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到当中去吗?
师:好的,下面,我们一起参与登山节的宣传工作,到邮局寄出登山节的宣传手册和邀请函,我们来看看邮递员的邮递情况。请看视频:(播放主题图动画)
【设计意图:以“谢岗镇登山节”为切入点,整合课本主题图,邀请学生以“谢岗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登山节的组织,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既感到亲切、真实、生动,又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有效地为整节课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点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以便引出这节的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从主题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表达等能力。】
(二)合作探索,明确算理
1.探索算理与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筛选出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想一想问题1与问题2应该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算式:
300×10 300×30
师: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口算乘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口算呢?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学生对300×10、300×30两道算式的口算方法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后,汇报研究结果。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学情预设:对于300×10的口算方法,各小组的方法可能五花八门,最可能出现的就有:
300×10 ①300×9+300=2700+300=3000
②100×10×3=1000×3=3000
③300×10=3000 (3×1=3,直接在末尾添上三个“0”)
300×30 ①3×3=9 300×3=900 300×30=9000
②300×10×3=3000×3=9000
③300×30=9000 (3×3=9,直接在添尾加上三个“0”)
对于学生汇报的各种方法,教师给予点评,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通过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主动探索知识的信心。】
【设计意图:在学生尝试口算300×10、300×30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口算方法。这时,教师给予点评,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通过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主动探索知识的信心。】
2.尝试解决问题。
师:宣传手册送出去的数量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
师:请大家完成。
点名让学生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经过问题1与问题2的合作,对乘法口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基本上都能口算出这两题的答案,所以以完成的方式进行。】
(三)、归纳提升,由“理”引“法”,并对算法多样化进行最优化。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算式和各种口算方法:
300×10=3000 60×10=600
300×30=9000 60×30=1800
师:你发现了什么呢?请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交流,对比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已经对口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知与认识,但能不能用完整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这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以便使计算方法从多样化向最优化升华,与学生一起总结发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板书: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四道算式的不同算法,让学生从算理中逐步向算法推进,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感悟算法最优化,使口算的方法得到升华,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件)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排与第二排的算式,能发现两排的相同之处是都必须用到表内乘法口诀;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排还必须在末尾添上“0”(两个末尾共有几个“0”,积就添上几个“0”。】
完成这以上练习后,让学生猜一猜: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排与第二排的算式,很快能发现40×80上面的方框应为算式:4×8;7×3下方的算式,则答案比较多样化,有可能是70×30,也有可能是700×30、70×300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并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自主编题、解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口算(开火车,提高学生积极性)
40×40= 90×50= 30×40= 80×20=
60×30= 40×90= 50×30= 50×60=
【学情预设:重点说明50×60这道算式中,两个因数末尾才有2个“0”,而积的末尾却有3个“0”,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
3、先口算,再分一分、想一想。(课件显示)
【学情预设: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对以上算式的分类可能比较多样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上: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彻底改变以把学生当成“训练机器”的传统做法,而是从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利用新知解决登山节的实际问题。
(1)登山节的宣传工作中,邮票用完了,需要买邮票才能寄出宣传手册,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忙吗?请看屏幕(课件显示课本60页第3题):
(2)每个村有100人参加登山比赛,20个村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3)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最后以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结束,拓展所学知识,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进一步深化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全课小结,余音绕梁。
1、如何进行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口算乘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你能举个例吗?
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