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轩榭(xüān) 镂空(lòu) B.笨拙(zhuō) 洨河(xiáo)
C.桥墩(dǔn) 后妃(fēi) D.休憩(qì) 闺女(ɡu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休憩 烟雾缭绕 金峦殿 B.销魂 独占鳌头 蟠龙
C.帷幕 失之毫厘 湛蓝 D.钟磬 莫名其妙 绚丽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自出心裁(安排取舍) 瞻前顾后(看) B.巧妙绝伦(条理) 就地取材(靠近)
C.惟妙惟肖(相似) 因地制宜(适合) D.任其自然(任由)井然有序(整齐的样子)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C.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5.下面这些句子的顺序被打乱了,请调整过来。(2分)
①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②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③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④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⑤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正确的顺序是 。
6.下列加点的词语表示“估计、推测”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7.将画线句改成与前面对偶的句子。(2分)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8.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解读了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假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该怎么解?请用一段文字将该诗句的意境美表达出来。(2分)
9.桥是放大的一条板凳——茅以升如是说。桥很简单,但桥充满魅力。请写出一些有关桥的诗句。(至少两句)(4分)
, ,
10.课外名著阅读填空(6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_________
②主人公是在_________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道路。在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③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精神,_____________ 的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④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0分)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
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B、①表示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D、①表示 ②表示估计
1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2分)
1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 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 ______之情。(2分)
1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16—20题。(18分)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特点,这才是可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16、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2分)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2分)
A.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D.甲乙丙三文都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19、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___________ 顺序,丙文是___________ 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 _____________ 结构,乙文是__________ 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4分)
20、有人认为甲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完成文后练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分)
答:
14.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2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4分)
答:
17.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4分)
答:
四、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3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0.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
11.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12.结合语境,回答问题。(4分)
(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2)“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3.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3分)
14.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写出你的两点发现。(2分)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钟吾中学初二语文周周测 009 第三单元答案
1.D 2.A 3.B 4.B(改为“迥然不同”) 5.③⑤①④② 6.C 7.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8.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示例:(1)晴虹桥影出 秋雁橹声来。(白居易)(2)长洲茂苑草萧萧 暮烟秋雨过枫桥。(杜牧)(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0、①保尔·柯察金②朱赫来③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④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11、A 12、举例子 作比较。13、结构特点 观赏晓月14、形式优美 赞美
15、晓月圆 距离近 光度亮
16、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丙:繁茂交错,莽苍深邃。17、(乙文突出)幽静典雅;(丙文突出)庄严肃穆。18、B.19、逻辑;空间;总分;分总。20、此题开放性强,答案不求统一,不论肯定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13.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根本未对阿长弄来《山海经》抱任何希望。 14.阿长没有文化,不识字,这正符合阿长的身份。 15.震惊与喜悦,感到出乎意料。 16.这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它又是阿长送我的,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7.这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文题就叫《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阿长感情发生变化也是由于《山海经》。
10.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 11.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的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2.(1)不能。“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2)“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13.示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14:示例:(1)南方建筑的色彩注意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和谐。(2)南方多用淡雅色彩,多用灰瓦和栗、墨绿等色,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3)淡雅色调炎热的南方夏天里给人视角上的和悦,产生一种清凉感。(答出任两点即可)
15.略 16.CAB 17.①~⑤为第一部分:介绍长江三峡及其特点。⑥~⑨为第二部分:介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巨大作用。 18.列数据 作比较 示例:列数据、作比较让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19.(1)示例:刘备 诸葛亮 李白(2)示例:譹〇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譺〇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譻〇瞿塘峡口水烟低 白帝城头月向西 20.发电、防洪、航运。 21.示例:管住你的垃圾,让我们的美丽和自然美丽完全和谐! 22.第一阶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苏联展开航天竞争,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第二阶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航天耗资巨大,对探月有所降温;第三阶段,上个世纪十年代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及发射探测器;第四阶段,本世纪初提出撞击月球的计划,寻找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 23.“降温”的原因是探月活动耗资巨大;“目光又投向月球”的原因是月球独特的环境和资源的诱惑,航天技术提供了可能性。 24.俄罗斯、印度和日本还没有实现“探月”工程。中国实现了“探月”工程,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5.示例:吴刚伐桂,嫦娥奔月。 26.示例:(1)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27.略 28.略
(二)阅读下文,完成15~21题。(14分)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
①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②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跨五县市,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其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③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1500米左右,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从两岸俯视就如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瞿塘峡文物景观多而集中,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还有惊险万状的古栈道、古代巴人的悬棺、大溪文化遗址等。
④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长而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最引人注意的则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最为秀丽的就数神女峰,诗句“神女应无恙”即是指此。
⑤西陵峡,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峡,自古以来一直以滩多水急著称,全长66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感觉非常地平稳和舒适。
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是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
⑦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十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70度。
⑧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可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内,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⑨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船舶的运输成本可明显降低,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1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豁然开朗 举世瞩目
16.下列三个词是从第②段里摘出来的,请你结合第③④⑤段,将它们还原在横线上,依次是 。(1分)
A.幽深秀丽 B.滩多水急 C.雄伟险峻
17.请你将选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2分)
18.仔细阅读第⑦段,说说这一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2分)
19.余秋雨先生说,在中国,如果要选择旅游胜地,三峡是最应该去的。因为三峡有厚重的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根据积累回答下列问题。(3分)
(1)重庆奉节白帝城能让你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历史人物?
(2)请写出与三峡相关的古代诗歌名句两句。
, ,
20.三峡工程具有哪些方面的功用?请你概括。(2分)
21.随着旅游高峰期的到来,在三峡风景区里,我们随处可以看见游人丢下的生活垃圾。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2~27题。(13分)
人类的探月之路
①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把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之后,人类便开始闯入太空并着手探测月球。
②美国和苏联曾展开了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个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
③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由于探月活动耗资巨大,月球探测一度有所降温。然而,人类还是抵挡不住月球独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诱惑,再加上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④美国于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别发射了两个探测器。其中,1998年1月发射的以绘制月球表面地形图、分析月球地质结构和寻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证据等为目的“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于1999年7月完成使命。
⑤美国还于2006年4月提出一项撞击月球南极的计划。美宇航局希望这一项目能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证据,以利未来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建立长期基地。这一项目将利用美宇航局计划于2008年10月发射的“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来撞击月球。
⑥2003年9月27日23时17分(北京时间28日7时17分),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顺利升空,于2006年9月3日成功撞击月球,标志着欧洲探月活动正式开始。
⑦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制订了三阶段的探月计划,前两个阶段主要是绘制月球全图、发射月球车采集月球岩石并运回地面进行分析,以确定矿物含量及矿藏所在地。第三阶段则是在2010年后建立月球基地。此外,中国、印度和日本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⑧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7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能力。 (选自新华网)
22.到目前为止,美国探索月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23.认真阅读第③段,说说人类探月“一度有所降温”和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月球”的原因各是什么。(2分)
24.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日本实现了“探月”工程没有?请你说出依据。(2分)
25.中国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国度,请你列举出两个与月亮相关的传说。(1分)
26.古代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留下了一系列咏叹月亮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含“月”字且与月亮相关的诗。(2分)
, ,
27.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港报》发表评论:嫦娥实现中国人时代梦想,舒广袖为中华舞。请你写一则标题新闻,然后写出一则新闻短评。(2分)
三、写作(40分)
28.提起桥,总是想到了河,想到了水。浅浅的一湾小河,清亮亮的河水,岸边杨柳依依,在春风中拂动。春去秋来,只有那道桥看着人们走进岁月的沧桑。
对于中国人而言,桥,不单单是涉水的工具,桥是能够入诗、入画、入文的,中国的桥梁是灵秀有生命的。
桥,引起了你联想,勾起了你那些美好的想象……
请选择你最拿手的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