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点:
1.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2.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
3.把一定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
4.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
5.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缺点:
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3.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4.教学方法划一,难以实施个别化教育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
优点:
1.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
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
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
1.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不利于儿童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偏重课程的心理结构,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一)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班级授课制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基本制度。所谓班级授课制,是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一定数量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也称班级上课制或班级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育规模,加快了教育普及的进程,并达到了一定的教育质量;
2.便于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各科知识;
3.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4.便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设计和组织,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性受到一定程度的;2.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不利于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大都程序化、固定化,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新颖性。
四、简述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及其贯彻要求。(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都要求会背)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按课程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
3.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五、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
1.使学生清楚作业的目的,适当对作业中的疑难点给予启示;
2.选择的作业内容要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深化相应的技能;
3.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4.控制作业量,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
5.可运用选做题或延伸问题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六、简述遗忘的影响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七、简述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积累知识经验
2.增强兴趣
3.学会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4.善于利用直觉
5.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适宜环境
八、简述奥苏泊尔的学习动机的结构。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九、简述培养与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兴趣的激发。
十、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材
2.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3.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能力
4.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5.加强比较与变式教学的应用
6.实践和练习是迁移的保障
十一、简述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并出现辩证逻辑思维
2.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
3.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进一步发展
4.思维的监控能力日益提高
十三、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简单举个例子)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对于道德行为的界定)
3.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水平、教养方式等)
4.早期童年经验(童年生长的环境、受过的挫折等)
5.自然物理因素(生长的环境等)
十四、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面对现实,主动地适应现实
5.情绪稳定与愉快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十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要求。(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要求无条件背诵)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十六、简述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方法。
1.必须把对学生的理在首位2.注重师生交往
3.增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4.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十七、简述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因素。(三个大点答出来,拓展一下即可)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领导方式、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决定因素。
2.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个体心理特征无疑也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影响因素。
3.课堂内物环境的因素
课堂内物环境又称为教学的时空环境,主要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教具、乐音或噪声、光线、空气、温度、座位编排方式,等等。
十九、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十、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二十一、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二十二、简述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
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二是去人格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分析题考点
1.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必背)。
2.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必背)。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学习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材料中如果出现了因为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学生没有安全感等状况而造成学生成绩不好,让你用学习动机理论解释该现象,那么理论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