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孟子》选段——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04:03
文档

《孟子》选段——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注解】眊mào,目不明;廋sōu,隐匿也。(1)下面各项中,对以上选段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一人心胸正直与否可以从眼眸中看出来;B、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C、孟子认为眼睛可以掩藏一个人的;D、内心隐秘的思想可能在不经意中流露。(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廋哉?”(《论语》),
推荐度:
导读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注解】眊mào,目不明;廋sōu,隐匿也。(1)下面各项中,对以上选段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一人心胸正直与否可以从眼眸中看出来;B、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C、孟子认为眼睛可以掩藏一个人的;D、内心隐秘的思想可能在不经意中流露。(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注解】眊mào,目不明;廋sōu,隐匿也。

(1)下面各项中,对以上选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孟子认为一人心胸正直与否可以从眼眸中看出来;

B、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C、孟子认为眼睛可以掩藏一个人的;

D、内心隐秘的思想可能在不经意中流露。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廋哉?”(《论语》),孔子也谈过如何了解他人。请结合孔子与孟子这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理解文本】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廋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所做事情的一贯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做事动机、出发点)。这个人还怎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还能隐瞒什么呢?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译文】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浊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答案】

(1)C

(2)①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要看他所作所为及其处事出发点;而孟子认为,观察眼睛就可看出一个人正直与否;

②二者都谈到人性是难以隐藏的;只是孔子重在考察其行,孟子重在揣度其心;

③可见真正达到儒家道德境界的君子,其内在人格是会自然流露出来为人所知晓的,而品行不正的人同样掩藏不了他的虚弱本质。

【总结答题步骤】

1简要地解释或评析语录;

2若遇到两则语录,要谈到异同;

③结合实际,组织语言谈自己的认识。

文档

《孟子》选段——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注解】眊mào,目不明;廋sōu,隐匿也。(1)下面各项中,对以上选段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一人心胸正直与否可以从眼眸中看出来;B、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C、孟子认为眼睛可以掩藏一个人的;D、内心隐秘的思想可能在不经意中流露。(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廋哉?”(《论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