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冲刺】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2)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无题》)
(5)老师将《曹刿论战》一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成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激励初三学子要鼓起劲头,不可松懈。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甲)文选自于儒家经典《________》;(乙)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
4.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______。(甲)文借他们揭示__________的道理;(乙)诗借历史人物的典故体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希望君王了解国家应如何培养人才。
B.(甲)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C.(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D.(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焦虑急迫的心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生①自海外②还至赣上,寓居水南,日过郡城,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
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幸见语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③而散。
(注释)①先生:即苏东坡。②海外:海南岛。③忻(xīn)跃:欢欣鼓舞。
6.解释下列加点词
(1)寓居水南(_____)
(2)及归(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
B.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有人想要写斋名、佛偈的告诉我吧。
C.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斋名或佛偈。
D.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或者可以直接告诉我斋名及佛偈。
8.选文第一段记叙了______一事,体现出苏东坡_____的为人特点;第二段详写好事者的一系列行为,从侧面体现出苏东坡_________的才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⑤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⑥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
9.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胸有成竹 .滚瓜烂熟 .一目了然 .心领神会
10.文章围绕“________”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
11.第②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
12.第⑥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今天日怪①
申弓
今天日怪。
我这个小店,从早上到晌午,还没有开张。按说我这个地盘也还不错,踞住一条小街,守着一个公园,每天不说是车水马龙,行人也基本上是chuān流不息。可从早上开门到现在,已守了三个小时,就是还没有一个顾客,严格说是还没有开张。都说卖炭翁盼天寒下雪,卖瓜婆等盛夏酷暑,我这卖水也需热天,但冬日再加上冷雨,哎。丽日蓝天了好一段时间,双休日眼看生意要好起来,偏偏今天下了雨,日怪。
今天真是日怪。正愁着一瓶水也没有卖出去,时交晌午,生意便来了。第一个进门的,是个小青年,确切说,是个小女生,进门即向我打了招呼:“老板好!”
“你好,请问需要点什么?”
“不要什么,我是来还钱的。”说着递给我一元钱,“昨晚有位阿叔来买水,欠了一元钱是吗?”
“啊,是的。”我想起来了,昨晚一个中年男人来买了一瓶水,一下子喝了半瓶多,问多少钱。我说两元。他掏遍了口袋,先是掏出了一张百元大票,我找不开,让他给零钱。再掏,掏出了一张一元的,便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你先拿着这一百元吧。”
我便说:“不要。几时方便再拿来就是了。”
他说了声谢谢便走了。想不到还真讲信用,这就有人来还了。
我说今天日怪,就是日怪。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名男生,进门便递过一元钱,说:“老板,我的老师昨晚欠你一元钱是吗?”
我说:“是的,不过已经还了。”
“还了?什么时候?”
“刚刚。”
“不可能,老师今天出差了。”
“真的。”我说。
男生刚走,一会儿又来了几个青年,都说要还钱。你说是不是日怪?
这事儿一直延续到晚上。
我数了数,来还钱的不下20人。时下,只有手握实权的官爷,才会享有这种权利。我不由心生疑窦,这到底是个什么人?惹得一群青年男女争着为他埋单!
出于好奇,最后我逮住一个女生打听这件事。
女生说:“他是一位作家,也是我们的老师。今天上午给我们上写作课,讲到当今的人情淡薄时,无意中说出了这个例子。在中山公园门口的小店里,老板居然赊给了他一元钱。说这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而且,下午他便要出差去讲学。我们想到了这件事,便顺道过来帮他交了,免得让你惦记。”
咳,不就是一元钱吗?值得我惦记?还“寒天里的阳光”!
就一元钱的账,其实他们不来我也许记不起来了。不想作家毕竟是作家,能将这区区一元钱说得好让人感动。想我一个小贩,承受了如此高雅的评价,还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呢!这也是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如此师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今天真是日怪。
(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
(注)①日怪:方言。奇怪。跟平常的不一样。
13.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chuān(_______)流不息
14.“日怪”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完成下列与“日怪”一词相关的题目。
(1)文章开头,“偏偏今天下了雨,日怪”是老板在感慨_______。
(2)文章结尾,“今天真是日怪”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5.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6.下列对文章主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呼唤每一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
B.赞美令人久久难忘的师生之情。
C.颂扬了人际交往中可贵的真诚与信任。
D.委婉地揭示当今社会人情淡薄的现状。
17.小说中的“我”对此事“久久不能忘怀”,假设“我”要向这位老师发一段信息,会写些什么呢?联系文章,合理想象,为“我”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信。
五、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水乡青浦桥梁众多,其中有三座石桥名列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迎祥桥、普济桥和放生桥。
(材料一)
迎祥桥位于金泽镇。始建于元代,桥全长34.25米,宽2.4米,为梁架式五孔石桥。其应用的“连续简支梁结构”造桥原理比西方要早数百年历史。桥面铺砖,桥阶不明显,无桥梁,是典型的元代桥梁。
(材料二)
普济桥位于金泽镇。始建于南宋,桥全长26.7米,高5米,为单孔石拱桥。其拱圈砌置与著名的赵州桥相同。桥面坡度缓,拱跨大,具宋代桥梁特征,是上海最古老的拱形石桥。
18.仿照(材料一)(材料二),为朱家角的放生桥写一段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万历年间建,清嘉庆十七年重建。桥全长70.8米,宽5.8米,_______。其结构精巧,形状美观,自古就有“长如带,形如虹”的美誉,被称为“沪上第一桥”。
19.根据上述材料,推测这三座桥能够入选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20.上海市文物局要在电视节目中介绍这三座桥,下列最适合作为节目名称的一项是( )
A.青浦区的桥 .都市里的古桥
C.记忆中的桥 .最古老的石桥
六、作文
21.题目:最好的礼物
要求:1.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参
1.参差披拂 野芳发而幽香 但愿人长久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披拂”“炬”“竭”的书写,理解型默写(5)抓关键词“鼓起劲头,不可松懈”。
2. 孟子 李白
3.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 经历磨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逆境能够造就人才) 渴望有所作为,乐观向上。
5.B
【分析】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行路难》作者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3.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以下重点词语。恒:经常。过:犯错误。改:改正。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甲文作者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乙文所引用的典故“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也是历经磨难后有所成就。所以,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经历磨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2)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的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典故,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
A.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是要证明逆境出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最终要表现李白虽然遭遇了艰难险阻,但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D.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迷茫的心理,并非焦虑急迫。
故选B。
【点睛】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6. 居住 返回
7.A
8. 苏轼随身携带药囊,给生病的百姓发药、开方 乐于助人/热心/善良 书法精妙
【详解】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苏轼)居住在水南。居,居住。
②句意:等到大家回去的时候。归,回去。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句中的重要词语有:恐,恐怕;书,写;竟纸,所有纸张;或,或者。正确翻译应为: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故选A。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二空:结合第一段中“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可知,苏轼总要带一个药囊,遇见有病的人,就给他发药,并开药方给他看。体现了苏东坡为人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三空: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在文中找到苏东坡侧面描写的句子分析。结合第二段“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而散”分析,人们关注苏东坡的行踪,千方百计想要他的字画,得到字画后,都满足而归。这从侧面表现了苏东坡书法之精妙。
【点睛】
参考译文
苏轼从海南岛回来到赣上,住在水南,每次过郡城时,总要带一个药囊,遇见有病的人,就给他发药,并开药方给他看。
每到寺观这样的地方,好事的人以及僧人道士们,凡是想得到苏轼字画的,定预先就打听好了他的行程,在他将去的寺观准备下了很多好,并在纸的下面写好了自己名字,堆积在案子上,恭敬地等候。苏轼见面一笑,也不详细询问,提笔挥酒,将作品按上面的名字送人。到了傍晚,书东坡写得疲倦了,有时案上(没写完)的纸还很多,就笑着说:“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等到大家回去的时候,人人都有收获,高兴地散去。
9.B
10.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11.画线句列举了清朝、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②段的其他事例共同论证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
12.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 重视最初的记忆
【分析】
9.
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滚瓜烂熟”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结合意思,再根据下文中的“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一句可以确定这里应该填“滚瓜烂熟”。故选B。
10.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结合文章第一段,我们可以发现“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这一变革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据此理解作答。
11.
此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面对此类试题,首先分析考查的文段写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此段对突出论证中心论点有没有作用,然后再确定是否删去。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顾炎武、戴震等学者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从古到今在传统语文教育中都非常重视背诵,所以这些句子不能删去。据此理解作答。
12.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章最后段落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作者的观点。段首的“这样的视角”联系全文内容可知这里指的应该是第③段“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作者中心论点的重要依托。作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其原因分别是第④段中的“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和第⑤段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据此理解作答。
13.川
14. 之前一直是晴好天气,双休日眼看人多时却下雨了,卖水生意将会受到影响 强调了“我”对作家给予的评价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感到意外并深受感动,与前文以及标题形成呼应。
15.在冬天里,老板赊给他一元钱,这个微小的举动消除了他的尴尬,写出在当今人情淡薄的社会里,老板对他人的真诚、信任犹如阳光,给人温暖与希望,体现出作家对老板的赞赏之情。
16.C
17.要点:自我介绍,事件概要,表达自己的感谢、感动之情。
【分析】
13.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川”的意思是“河流”,正确的字形是“川”。
14.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
(1)结合上文的“丽日蓝天了好一段时间”可知,老板感慨的是天气的变化,双休日本来是生意好的时候,可偏偏下起了雨,水不好卖了。
(2)结合“就一元钱的账,其实他们不来我也许记不起来了”“想我一个小贩,承受了如此高雅的评价,还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呢!这也是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可知,仅仅一元钱的赊账竟会让人这么感动,作家还给予“我”如此高的评价,这让“我”非常意外,结构上照应了标题。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寒天里的一缕阳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作家看来,老板赊给他一元钱的举动犹如冬天里的阳光一样,带给人无尽的温暖,说明这个人情淡薄的社会还有真情与信任,这让作家非常欣慰、感动,也体现了他对老板的敬佩与赞赏之情。
16.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A.作家和学生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但这并不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B.“师生之情”体现在学生主动帮老师还一元钱的行动上,这是在作家的感召下自发的行为,不是文章的主旨;
C.“我”赊账与学生帮老师还钱这两个中心事件都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可贵的真诚与信任”,此项是文章的主旨;
D.这个故事表现了社会的温暖与真情,并非“揭示当今社会人情淡薄的现状”;
故选C。
17.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清作家的学生纷纷来还钱的行为,接着表达对作家给予自己的高度评价表示感动,并希望人与人之间永远充满真情和信任。
18. 如:放生桥位于青浦的朱家角 是一座五孔联拱桥。
19. 历史悠久 有文化/历史价值/意义;技术独特/先进
20.B
【分析】
18.
此题考查的是仿写。结合材料一、二的形式,可知开头要先介绍桥的地理位置,放生桥位于青浦的朱家角,接下来空缺的位置应该是介绍桥的设计特点,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座五孔联拱桥。据此作答即可。
19.
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感知和概括。从“始建于元代”“始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建”可以得出三座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造桥原理比西方要早数百年历史”“是上海最古老的拱形石桥”“沪上第一桥”等句子可以看出三座桥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桥面铺砖,桥阶不明显,无桥梁”“桥面坡度缓,拱跨大”“结构精巧,形状美观”可以看出它们的设计都很精巧,各具特色。据此理解作答。
20.
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探究。
A.“青浦区的桥”只能交代地理位置,但是不能突出三座石桥的特点。所以不全面;
B.“都市里的古桥”既交代出了地理位置,又突出了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很恰当;
C.“记忆中的桥”给人一种回忆的感觉,其实现实中这些桥还依然存在。所以不准确;
D.“最古老的石桥”中“最古老”用词过于绝对,不够准确;
故选B。
21.范文:
最好的礼物
我收到过许多礼物,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礼物却是一次经历。
我的生日临近了,爸爸说,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我好奇地问是什么?可爸爸每次都笑而不答。
终于我的生日来到了,那天爸爸开车带我到奶奶家。奶奶家有什么好玩的呢?更别说是有意义的礼物了。我在心里这样想着。
来到奶奶家,爸爸向爷爷借了一个小木船,说要带我去采藕,出于好奇,我便答应了。
我们来到河边,乘着小木船出发了。
一开始我觉得很新奇,可渐渐地我开始觉得累了,因为要先用一个木棍把荷叶挑开,看有没有结藕,再把藕捞上来,用剪刀剪下来,很是麻烦。
找了很久,我才终于找到一个藕。我费了好大力气,才将那藕拖上来,最麻烦的是把藕剪下来,因为连着藕的那条根很粗,我的手又小,所以剪完那个藕后,我的手红扑扑的。
我采了一个藕后,便累得精疲力尽,于是我要求爸爸赶快上岸。
我飞快地跑回奶奶家,冲回房间,倒头就睡,我实在是太累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爸爸叫醒了,他手上捧着个精致的礼品盒,看样子是给我的礼物。爸爸说:“你劳动了,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这是给你的礼物。”我猜得果然没错,爸爸把盒子递给了我。
我打开礼品盒,啊,里面是一个可爱的藕娃娃:纯白的藕上面被爸爸用各色的彩笔装扮成了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藕娃娃。真是漂亮极了!
爸爸说:“这就是你刚刚采的藕,我只是拿来装扮了一下。”“谢谢爸爸,你送我的礼物,我很喜欢。”我开心地对爸爸说。“其实,这是你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啊,这是属于你的劳动成果。”
我突然明白了,爸爸所说的有意义的礼物,其实就是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了一回,最终获得了自己胜利的果实。
后来,那个藕因为坏了被扔了,但那事、那物我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它是爸爸送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详解】
“最好的礼物”可以指:1)物质的礼物。如“生日收到的礼物,老师奖励的奖品,朋友、同学赠送的纪念品”等等;2)精神的礼物。如“父母的理解,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赠言,以及人生中经历的风雨、挫折,反面的教训”;3)“我”赠送的礼物。如“我以优异的成绩作为献给父母的礼物;我把爱心作为献给灾区人民的礼物”等;4)这份礼物还可以从更悠长的历史,从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去寻找。如: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名著等等。这是一份凝聚万千灵魂与思想,将历史不朽与辉煌带向现代通道的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写作中要精心选择与众不同的“礼物”,通过真实感人的事例,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和自己从中获得的教益。写好本文,重点不在于描写“礼物”本身,不在于“礼物”价值的大小,而在于运用独特的角度,巧妙的构思,充分表达“礼物”的内在含义和受礼人的内心感受。因为题目的关键是“礼物”,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