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阅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13:21
文档

201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阅读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东城)三足褐红彩虹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圈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
推荐度:
导读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东城)三足褐红彩虹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圈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题。(东城)

三足褐红彩虹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 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圈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三足褐红彩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貌。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表,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文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

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撰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器表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燃烧,陶器会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时如何形成的。(5 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西城)

这是一个3个物种之间的故事。

    首先出场的是会养殖真菌的蚂蚁,它们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会在自己领地的地下空间里开展真菌农业。这些真菌蚁的农业生产是完全和平进行的,但它却会吸引来另一类的蚂蚁,这是一种寄生型的蚂蚁种类,这种蚂蚁专门盯上了这个微型农业社会,并靠此生活。这种寄生蚁并非像一般寄生现象那样是寄生在个体身上,而是渗入整个社会体系。

    具体来说,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真菌蚁社会成型的初期,寄生蚁通过战争强行进入其领地,随后寄生蚁的蚁后会迅速站稳脚跟并立即开始生育它自己种群的工蚁。一旦立足稳定,它们就会享用真菌蚁农业生产的成果,甚至还会吃掉真菌蚁群落中的幼蚁来削弱宿主的力量,同时它们还会咬断真菌蚁蚁后的翅膀,这样它就无法飞出蚁巢去他处建立新巢而摆脱寄生蚁的纠缠。更加悲惨的是,按照蚁群的习性,一旦蚁后的翅膀被咬断,它就会自动重新变为普通的工蚁。这样,通过这些手段,寄生蚁完成了对真菌蚁农业社会的统治。

    但是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寄生蚁自己也会生育大量的工蚁。这些工蚁会在整个真菌蚁领地内到处巡逻。研究表明,这两种蚂蚁之间所存在的似乎并不仅仅是表面所展现的那种简单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研究的结果证明这样的寄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互利的一面,因为真茵蚁们还面临着另外一种更加险恶的敌人,那就是一种凶恶的捕食蚁,这些捕食蚁素来以其他种类的蚂蚁为食,并且集体行动,拥有惊人的群体攻击能力和强大的撕咬能力。这种蚂蚁会极为高效地洗劫它们的花园并摧毁它们的巢穴。

    总的来说,寄生蚁的战斗力要远远强于真菌蚁,因此便承担起了保卫农业领地的重任,抵御外敌的入侵。弱小的真菌蚁们对付敌人的主要方法是冲上去撕咬对方,然后迅速跑开,如果不能跑开那就战斗至死。但不管怎样,它们的战斗力在捕食蚁面前是非常脆弱的。而相比之下,寄生蚁的战斗力就要强大的多,也更具进攻性。它们拥有强大的生物碱毒液,可以以喷射或撕咬的形式给予敌人重创。即便一个真菌蚁农场中只有少数的寄生蚁驻守,在遭受捕食蚁进攻时也将大大增加抗击敌人的能力。由于寄生蚁强大的化学武器,它们可以有效反击数量庞大的捕食蚁的入侵。

(选自晨风《寄生蚂蚁用化学武器保护宿主》有删改)

14.根据文意,不属于“这些手段”的一项是(3分)

    A.寄生蚁通过战争强行进入真菌蚁的领地。

    B.吃掉真菌蚁群落中的幼蚁来削弱宿主的力量。

    C.咬断真菌蚁后的翅膀让其沦为普通的工蚁。

    D.生育大量的工蚁在整个真菌蚁领地内到处巡逻。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一般情况下,真菌蚁社会成型的初期也就是它们被侵犯的时候。

    B.寄生蚁除享用真菌蚁农业生产的成果外还会削弱它们的力量。

    C.当捕食蚁入侵时寄生蚁承担起了抵御敌人保卫领地的全部任务。

    D.三种蚂蚁的战斗力由弱到强的顺序是真菌蚁、捕食蚁、寄生蚁。

    E.寄生蚁控制着真菌蚁群落,二者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

16.根据上文和下面的材料,请概括美女鱼和寄生蚁两种寄居动物,在寄居关系上的不同点。(6分)

       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属于天敌关系的海葵和美女鱼却有着自然亲昵的寄生关系。在海葵丛中,美女鱼进出自由,当然,要想进入海葵体腔,最开始也是要忍受相当的痛苦的。每到夜晚或危险来临时,海葵的体腔就成了美女鱼的藏身之所。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每当危险系数较小时,美女鱼会将冒失的追逐者引诱到海葵的触手旁,让其成为海葵的点心,免去了海葵的奔波之苦。此外,美女鱼还会在闲暇时,将捕获的猎物献给海葵,以示容身谢意。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海淀)

  草莓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但长期以来价格较高,尤其是春节期间提前上市的就更贵了。草莓的价格不菲有很多原因,除去人力、大棚、育苗等常规成本,还有经过土壤熏蒸等特殊环节带来的成本。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同一块土地种植草莓三年后,再种时植株便不易成活,这就需要换一块土地,重新搭大棚、做土壤熏蒸等前期准备,成本自然就会增加。

  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生物学上称为“连作”。像草莓这样在同一块土地连作时出现植株成活率、品质、产量降低的现象,叫“连作障碍”。

  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多数植物对营养物质具有选择性,连作会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但这可以通过选择性施肥来弥补。除此以外,作物不能连作的原因还有:化学危害,微生物危害与虫害。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与虫害产生的原因都是由于它们对某种农作物具有专一性,连作导致它们极剧繁殖,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然而,化学危害的问题,则是作物“自作孽”了。某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代谢出一些自毒性物质,从而抑制了下一年该种作物过度生长,生物学上称为自毒作用。因自毒作用产生连作障碍而造成产量过低的作物有草莓、人参和三七。

  关于自毒作用,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它是化感作用的特殊类型。所谓化感作用,实际上是植物间以及微生物间关乎生存的一种手段。因为想要在生存中占据主动,就必须让别人退出竞争舞台,利用自身代谢出的化学物质作武器是一种常见手段。这种抑制性的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例如燕麦和小麦之间就存在竞争,燕麦可以释放莨菪亭等化学物质抑制小麦的生长。

  这样看来,作物们似乎应当选择对其它物种有抑制作用而对本体有促进作用的化学物质才是最智慧的做法,但作物们有时也会把化感作用的头指向自身。有的作物在成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影响下一代的发育来抑制过度生长,从而避免了因环境和资源无法承载而造成的物种灭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作物的自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自然界中,生长过草莓的土壤,会富含草莓的自毒性物质羟基苯甲酸,由于它的作用,草莓生长分布会相对分散,使其在某一地区内不会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繁殖和生存。这样看来,通过大棚人工种植草莓就需要避免这种现象,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现在已经有一些新的技术可以支持草莓连作八年以上。例如提高土壤的碳含量,从而增加土壤中的菌落数目,以便更有效地分解自毒物质。当然目前这些做法的成本也不低。另外,草莓果实柔软,不易储存,运输、销售中折耗很大,所以草莓的价格也就依然保持在高位上。

                                                              (取材于《草莓为何如此金贵》)

 16. 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草莓价格贵”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 种植草莓要经过土壤熏蒸等特殊环节。

  B. 草莓分解自毒物质的能力不强。

  C. 支持草莓连作的技术成本高。

  D. 草莓不易储存,带来运输、销售成本增加。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生物学上的连作障碍,削弱了某一区域中单一植物的生长优势。

  B. 选择性施肥可以消除由于营养物质缺乏、微生物造成的连作障碍。

  C. 燕麦和小麦之间存在竞争的例子,证明化感作用的抑制性作用普遍存在。

  D. 具有化感作用的作物通过自毒抑制了生存竞争中其它作物的生长。

  E. 通过大棚密集种植来增产,会加剧草莓自毒性物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18. 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自毒作用”与“自疏现象”的异同。(4分)

      同一只青蛙生出的年龄相等、共同生活的蝌蚪,在数量过多、密集过高时,发育较早、体型较大的蝌蚪会释放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毒死同群中较小的、发育较晚的蝌蚪,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自疏现象。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朝阳)

①传统意义的中国人,对于 “人”、“社会”、“历史”的认知是基于“内”、“外”这个维度而构建的:一切事物,都在“由内而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层层递增或递减的“差序格局”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探索中,对于“我”的关注,自然地就继续向“内”的方向深入,引出 “心”这个范畴。

②在古典人文思想中,“心”是自我体验和修养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等,但我们特别要关注一个内涵,是它常常倾向和暗示一种“主体性”,就是说当人们谈到“心”的时候,总是自然产生一种“心心相通”的感觉,即使讨论别人的“心”的时候,其口吻就像一种“设身处地”的类似于“主体”的角度在说话。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这个“心”,就有这种感觉,这首诗中杜甫好像和几百年前的孔明获得了一种跨朝代的“通感”,仿佛在直接感受孔明那种“良苦用心”。在这种陈述的习惯中,“将心比心”的说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③“心”的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含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因此“心”也自然地代表着“做人”、“为人”方面的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当你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背后假设的“我”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局”。而从“心”出发的这种“内”、“外”之间一层层外推的关系,应该是“诚”、“正”、“仁”、“爱”、“恕”等,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这种“内”、“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生命伦理道德的。“心”的主观性和它的道德性,包含着对认知主体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约,这种观念直接把“我”和世界的关系公开地“伦理化”,理直气壮地把探索世界的过程解释为一种“修身”以达到“经世济民”的过程。从“心”开始,通过“修、齐、治、平”这一层层“伦”的次序,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取材于费孝通《将“心”比“心”》,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中“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是关乎自我体验和修养的概念,它的内涵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

B.“心”常常倾向和暗示“主体性”,说到“心”时,总会产生“心心相通”的感觉。

C.“心”代表“做人”、“为人”方面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因为它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

D.“心”有主观性和道德性,它把我与世界联系起来,由外而内,达到“经世济民”。

15.下列诗句中“心”符合文中“心心相通”的意思的两项是(4分)

A.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D.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E.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6. 阅读下面材料,请从第③段中选三个四字词语(不含标点),填写在下面方格中,指明“我”实现愿望的正确途径。(5分)

材料:在英国最古老的一个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于是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我醒悟了,我发现我实现愿望的途径是错误的。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丰台)

    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同、空间的,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对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已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信息分享的功能,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16.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一项是(3分)

    A. 微信是即时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B. 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C. 微信潜在用户消费能力增强                     D. 在传播上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即时网络时代的微信,以其独有的特点备受市场关注,其用户数量增长迅猛。

    B. 基于私密性,微信朋友圈并不支持转发有关信息,也没有设置照片分享功能。

    C. 微信的用户每天都可以获取来自腾讯系统发送的很多新闻,信息接收量大。

    D. 微信无法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原因是其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18. 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微信和微博在传播上有哪些不同?(6分)

        微博从接受信息进行初级转发开始,呈现的是爆发式传播状态。在微博上添加“关注”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不对称人际关系,这种过程很容易将人际关系从熟人的圈子扩展到陌生人,因而使得个人社交范围大大拓宽,“粉丝”可高达数十万乃至上千万。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微博大众化传播成为一种现实。微博借助转发使影响力几何级增大,能赢得规模性的话语权。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石景山)

①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提笔忘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字我们能认,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  

②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候,社会存在一种焦虑:英文26个字母很轻易就解决了输入问题,汉语怎么办?当时很多人包括语言学家都很悲观。但现在汉字输入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所谓“汉字危机”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汉字的问题主要在使用层面,如“提笔忘字”,这样问题的确对汉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总体上危机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的前途状况现在看来是一片光明。

③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这次变革在整个20世纪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书写的理解,也使书法艺术变为毛笔存在的理由。一次是电脑普及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这使笔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被淡化。两次变革都带来了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书写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使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书写文化这弥足珍贵的遗产。

④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经历了很长的演变,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终身学习。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⑤另外,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的价值。书法和绘画等同样是重要的中国艺术形式。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⑥书写对我们来说就好像练跑步一样,要是老不跑步就会四肢懒惰。汉字的使用也是这个问题,会敲字,但是不会写字,这对将来的发展阻碍很大,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运用文字能力的提升都会形成障碍。                                   

(取材于张颐武 《汉字文化的意义》)

16.下列关于“提笔忘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笔忘字”随计算机的普及而出现,这是键盘时代的文字危机。

B.“提笔忘字”的问题是汉字使用层面的问题,对汉字发展影响很大。

C.“提笔忘字”是说人们懒于书写,会敲字不会写字,丧失了写的能力。

D.“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少对汉字文化内涵和演化传承的理解。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现代以来,汉字经历的两次巨大变革,使毛笔因书法而存在,使笔在日常生活中被淡化。

B.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书法变为“小众”艺术,但今天书法仍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汉字。

D.“书同文”使汉字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做出贡献,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E.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具有文化上的美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8.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材料,说明周老师见解与本文作者观点的异同。(5分)

报载,某校周老师建议对教学作出详尽规定,比如,教语文课的教师必须板书而不是依赖电脑,学生必须认真识字、学习书法,让大家亲近汉字。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汉字的书写工具从电脑回到毛笔,让汉字书写上升到书法的高度,并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东城

13.(3分)D  

14.(4分)A、B(答A、B,各得2分;答C,得1分;答D、E,不得分)

15.(5分)要点一:三足褐红彩红陶钵是利用氧化焰的烧制技术烧成的。

要点二:陶土一般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

要点三:在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西城

14. (3分)D

15. (4分) CE [C中“全部任务”不准。E文中说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互利的一面”]

[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项2分]

16. (6分)不同点:一、寄居方式不同:寄生蚁是通过战争强行侵入真菌蚁整个社会体系;而美女鱼是冒险混入海葵体内。二、对宿主的贡献不同:寄生蚁要负责维护生存环境的安全;美女鱼偶尔提供猎物。三、与宿主关系不同:寄生蚁会伤害宿主;美女鱼无法伤害宿主。四、寄居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寄生蚁成为了统治者;而美女鱼只是寄居者。[评分标准:本题6分,1点2分,答齐3点得6分]

海淀

16.B  (3分)

17.BD (4分)

18.答案要点:

①相同点:都是生物自身主动的做法,都是通过对同类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②不同点:自毒作用发生在不同代之间;自疏现象发生在同代之间。

(每点2分,共4分)

朝阳

14.(3分)D(“由外而内”有误)

15.(4分)A  C

16.(5分)从心出发(从心开始)     由己及人或推己及人(由内向外、由里及外)    经世济民

(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4分,答对三个5分。答错顺序不给分。)

丰台

  16. D  解析: “点对点的精准定位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信息分享的功能,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3分。

  17. 选A 3分,选B 1分,选C、D不得分。解析:B. “微信朋友圈并不支持转发有关信息”概括有误。C. “获取……很多新闻”概括有误,微信接收腾讯系统发送的新闻每天只有2条。D. “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概括有误,主要原因应是“点对点的精准定位”。

  18. 答案要点:

    (1)传播方式不同。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微博表现为一对多的传播特征。

    (2)传播规模(范围)不同。微信没有向朋友圈外转发的功能,微博从初级转发开始,呈现的是爆发式的大众化传播状态,呈长链条的多级传播。

    (3)传播功能不同。微信传播功能弱,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没有图片分享功能;微博传播功能较强,除了具有上述微信没有的功能外,能赢得规模性的话语权等。

    (4)传播安全性不同。微信重视个人隐私保护,尊重个人意志,微博呈现大众化传播特性,私密性差。

【评分标准】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石景山

16.(3分)B

17.(4分)答A、B各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18.(5分)

周老师与本文作者一样认为手写汉字很重要,是亲近汉字的有效方式;书法艺术具有审美价值。但周老师提出通过教学来引导大家亲近文字,并着力提倡回归软笔书写。

文档

201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阅读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东城)三足褐红彩虹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圈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