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课堂中,可以试着普及有利于他们理解知识的文章段落分析方法,并对文章中的叙事言论,进行是否影响故事情节发展或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在完成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以较为细致的目光审视每篇文章的内容,从基础上夯实学习语文的知识。在他们所不理解的场景中,教师要以观众或景物形象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上的分析,使整本书阅读得到一个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概述
最早提出整本书概念的是叶圣陶老先生,其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将整本书作为教学的主体,书章节当中的某一小节当作是读者理解整篇著作的辅助工具。叶圣陶先生为了区别短篇的国文教材,特意在观点表达当中引入“整本书”的概念。余党绪也曾就整本书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他在叶圣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深化了整本书的教育意义。其认为整本书不是观念意义上一整本的印刷品,不是单独个体的简单相加或者重合,本质上是不同阶层劳动人民精神生活与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文化产品,该文化产品在个体上是的,同时其也是一部有生命的作品。整本书的意义非常广泛,人们可以将其定位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思维逻辑体系构成的言论集。李煜辉则将整本书的概念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别进行理解,分别是文集型、系统型、贯通型以及语录型。从中就能看出文本整体性与文章结构、认知过程的隐藏联系。余党绪在书中又对“整本书”的概念进行了细化,认为符合图书出版要求能装订成册的书,或者是能够传播知识和思想且具有结构完整性的书都可以看作是完整的书。
整本书与课外阅读的定位不同,整本书强调的是综合、系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整体理解,能够精准地定位整篇书的每篇文章。而课外阅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课外互动存在,教师利用好学生课余的时间,随意选择阅读的地点来开展自由阅读,地点可以选择咖啡馆、书店以及教室等等。一切都以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出发点。整本书与课外阅读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在正式的课程当中,学生也应该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联系。整本书多涉及一些文学、科学读物,而课外阅读则多数是学生感兴趣的书目。在学生自由阅读学习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个性化整本书阅读策略,跨越消遣性阅读向发展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方面转化。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1.确定整本书的阅读推荐书目
由于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阅读书目的推荐上,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书目。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刚开始是感知和运动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感知周围的事物。之后是前运算阶段,这时候学生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运算。再是具体形式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逆运算能力。发展到最高阶段时,学生可以超出自身所感知的事物进行抽象思考和形式运算。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向其推荐不同的书目。
2.明确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目标
将整本书阅读当作是一种教学活动,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注意要确定好阅读目标。在清楚阅读目标之后,按照正确的教学机制构建阅读教学框架。教师必须认清阅读教学的作用,可以将其作用于立德树人的目标上,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
3.规划整本书的系统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认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好问题,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阅读教学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导入阶段是要唤醒学生阅读的期待。阅读教学阶段是推进教学进程,扫清学生在阅读学习当中的障碍。到了结尾阶段,需要巩固学生的知识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4.选取整本书的适宜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来为学生呈现他们可阅读的基本内容。当中很少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困惑的生字词,更多的是会用拼音标注一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卡顿的位置。而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影响学生理解教学知识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还是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进步,想要弄清楚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怎样的事项,才能够让自己的阅读水平具有比较高的评价。那么,教师就需要从比较适宜学生理解的角度上来选取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样他们的学习就能够聚集在某一个视角上,对教材文章的语言进行合理地分析。
5.鼓励整本书的高效自主阅读
便于学生理解的诗歌文章,通常都具有朗朗上口的语言和简短的叙事片段,让他们可以利用1-2分钟的时间阅读全文。但由一些抒发个人情感的琐碎事件串联起来的整篇文章结构,则需要学生通过比较高效的自主阅读来进行充分理解。这主要源于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会对他们的思路产生一定的干扰,导致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不能够结合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或叙事线索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而学生的自主阅读,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梳理线索和语言,使教师在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为他们解答各自所需的学习方法。
6.增强整本书的课堂阅读效率
在学生认识如何对有关的故事场景进行理解后,他们就可以完全通过寻找故事发生的线索,来完成对整篇文章叙事结构和内容上的整理。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目前在完成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来深度学习怎样对文字数较多、故事情节丰富的文章进行分析。当然,学生在阅读字数较多的文章时,要比阅读其他文章花费更长的时间,所要梳理的叙事线索也更加的繁杂。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阅读品质,并在讲解文章时更好地提升课堂整体效率,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课堂中影响他们各自学习能力的有利因素。
7.利用整本书的阅读提升素质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让他们的个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不是盲目地对阅读内容产生怎样深入探索的兴趣。那样的话,学生的学习会受到个人语言能力的,同时积累大量的表达素材和写作思路,容易影响到他们今后完成阅读和学习的效果。要利用一些课上环节导入,让学生自主完成对写作知识的认识和语言表达素材交流的互动合作。通过满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表达需求,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当中所学习知识或内容的记忆,并尝试着表达个人在阅读当中的体验或感受,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写作思路和积累素材的学习想法。
8.拓展整本书的多样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文章,没有站在现在人们的生活背景上对人物和线索进行完整的呈现。这使得教师要根据文章所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所存在的客观场景,以及发生这个事件的人物关系,并运用信息技术对整个场景进行必要的还原,使学生能够根据当中提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所描述语言当中的神态,对他们的阅读内容进行以现场阅读形式的拓展。这样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因场景氛围感的增强而出现一定的联想,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有益的调整。
三、结语
总的来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认识至关重要。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和特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美红.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21 (05):114-118.
[2]曹静.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82-283.
[3]谈永康.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再思考[J].语文建设,2021(04):8-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