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十六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学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D.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3.从2009年底开始,3D电影《阿凡达》一举横扫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也在2010年打破了中国单片票房纪录。之所以有这样的辉煌,主要是因为它
A.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B.拍摄准备时间比较长
C.代表了未来电影发展方向的技术进步
D.敏锐地回应了影响文明发展的问题
4.“人民的议员……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A.平等自由
B.以人为本
C.分权制衡
D.社会契约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7.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这一时期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可利用的直接资料是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中外纪闻》 D.《庶民的胜利》
8.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巨”,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9.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0.“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
B
C
D
11.明确指出中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的著作是
12.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②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4.“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1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辛亥的影响
C、十月的影响 D、尊孔复古逆流
16.“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性的进步”这一结论最应该送给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量子论的提出
C.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D.相对论的提出
17.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可见蔡元培
A.强调学术自由
B.提倡学贯中西
C.注重学习借鉴
D.重视自然科学
18.“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B.从宗教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
1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必备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0.[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21.有字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④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2.小说逐渐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工商业城镇兴起 B.小农经济解体
C.市民阶层崛起 D.商品经济发达
23.日本人涩泽荣一(1840—1931)提出“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的理论,并认为:“缩小《论语》与算盘间的距离,是今天最紧要的任务。”在他看来( )
A.要在学堂加强中文和数学教学
B.日本要增强实力迅速征服中国
C.日本要抓住机遇与欧洲竞争
D.伦理道德与发展经济是统一的
24. “ 一个信奉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他相信上帝就可以丰丰厚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这段话应出自
A.薄伽丘 B.马丁·路德 C.伏尔泰 D.康德
2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
26.资产阶级派提出的民权主义与维新派兴民权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国家的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不同 D.要不要推翻清
27.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
A.反对教会的权威
B.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C.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D.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
28.有学者认为顾炎武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炎武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以下顾炎武的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 )
A.“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B.“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30.瞿秋白在一段回忆中提到:“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在中国文化界大行其道
B.中国与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
C.中国产生的社会主义流派非常多
D.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较为模糊
二、简答题
31.(本题10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又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脉相承。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党、社会党日炽,社会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社会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最近几个月,政治局听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 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请回答:
(1)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民本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民生主张?(3分)
(3)材料三出自何处?根据材料回答这些问题提出的背景。(3分)
(4)以上材料和分析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2.(本题6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并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
33.(26分)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不可不顺从,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190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从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群众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6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7分)
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明代科技特点
2.A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A项正确。D项错误,偷换概念,元代文学主要形式是元曲,但也有其他;B项,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C项错误,和八股趋势无直接关系。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宋元时期戏曲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可知《阿凡达》一举横扫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也在2010年打破了中国单片票房纪录是因为它是3D电影,是一种与之前不同的全新的电影技术,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电影艺术·电影技术
4.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人民的议员……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可以体现卢梭倡导人民主权,社会契约,D正确;平等自由、以人为本、分权制衡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5.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故①②③正确;④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名师点睛】“经世致用”思想的含义、特点: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6.C
【解析】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材料中“《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阵营内部,与材料中“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两位,但没有涉及“普遍反对”,故C项错误;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反倒引起了“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名师点睛】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鸦片战争后”“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说明研究外部世界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应该是《海国图志》,故A项正确;B和C均是康有为著作;《庶民的胜利》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思想,故D错误。
考点:近代思想潮流·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的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故A不合史实,故排除;维新派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B符合题意;C不是题意的主旨;D表述错误,维新变法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故应选B。
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①从主体上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② 从内容上看,从学习技术发展到学习制度、观念。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 过程。③从目的上看: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④从过程上看:发展变化速度快,斗争激烈。 ⑤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 洋务运动) 到主动选择 (例如辛亥) 的过程。 最终中国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9.C
【解析】
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属于理学思想伦理主张,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兼爱求理的途径,与材料中心学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回顾心中记忆……印证新认识”体现了内心反省的信息,属于心学范畴,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属于李贽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
【名师点睛】王阳明心学
①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皆在心。②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即心中的天理(这是其思想核心)。③“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作用: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书面语”指的是商朝的文字,即甲骨文,选B是甲骨文,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书法成果而不是商朝的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属也于书法成果而不是商朝的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甲骨文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是社会主义。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想·形成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民众应绝对顺从、人性本恶”,也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未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13.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和黄宗羲一样反对封建君主制度,反对主义集权制度,所以,他评价的这部书应该就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本题答案就是C。
14.D
【解析】
试题分析: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因此选D。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它出现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B
【解析】
试题分析: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因此选B.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者·量子理论
17.C
【解析】
试题分析:蔡元培的观点是既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文明中科学的方法或内容来重新改造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术自由的信息,故A项错误;蔡元培主张的是关于中国文化发展、改造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整体原则问题,并不是着眼于个人学术发展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自然科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蔡元培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心里相信,就可称义”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主张,这是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并不反对上帝和宗教神学,只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统治,因此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错误,当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9.D
【解析】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深刻批判了君主思想,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及影响。由材料关键信息“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即能够体现A项。由“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即能够体现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而B项“统一的德意志”,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欧洲宗教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平民文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不是平民的文化,含④均是错误的,①、②、③又均是平民的文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未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宋代的平民文化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形式的市民化、通俗化趋势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决定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市镇林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ACD项都符合时代背景,排除。当时小农经济并未解体,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文学
23.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手握《论语》”是在强调伦理道德,“一手握算盘”则是在强调发展经济,所以“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的理论其实就是在强调伦理道德与发展经济是统一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伦理道德与发展经济
24.B
【解析】材料的信息是信仰即可得救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可知维新党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应该选C,孙中山是派代表,主张暴力推翻清。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派。
26.C
【解析】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派和维新派都主张兴民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派提出的民权主义的含义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不同,故选C。
考点:资产阶级派和维新派思想的不同。
点评: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20世纪初,资产阶级派发起辛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时期,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制度”这一层次。
27.D
【解析】略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提出了要对君权进行的思想主张。ABD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京剧的形成萌芽于四大徽班进京,从题干中得知,记载的是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的情景,所以可以用来研究京剧的形成,所以D正确。A中的最早无法印证;B看不出朝野的喜爱;C材料体现的是几大徽班,同属徽剧一个剧种,所以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
3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近代中国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方向发生多此转变,鸦片战争后清战败有感于西方社会武装力量的强大很长一段时间向英法美等国学习强国富国之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向紧邻日本学习,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大量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君主立宪之法,但建立后国家依然衰败不堪,满目疮痍,直到1917年十月成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有了较快的传播,中国人才真正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才在中国真正流传开来。
31.(1)民贵君轻。(2分)
(2)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3分)
(3)《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吸取苏联教训。(3分)
(4)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解析】
32.
(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
影响:有利于加强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主义政治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使理学生活化、普及化。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要注意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即君权神授、大一统;第二问从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后世历史的影响方面回答,可从政治、思想、教育及民族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从材料二中“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等信息中得出;第二小问,应结合科技、经济、教育与思想发展的关系进行回答。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可以看出,其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由李贽的思想可以得出,其反对盲从孔子,指出礼教的虚伪。第二问,要考虑到李贽思想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作用,即动摇统治,因此,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就是巩固自身统治,但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主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33.(1)共同点: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写出任意两点,得4分)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2分)
(2)重要主张: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写出任意三点即得6分)
(3)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4分)
评述要点:
| 分值 | 背景 | 影响 |
| 1— 4分 | 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辛亥;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 推动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
| 5— 7分 | 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运动潮流兴起;十月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 | 推动民主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1分) |
试题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使他族侵我之自由……人民…………全国之锋刃向于恶”“外邦逼之……推倒…………”等关键信息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是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考查“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考查的是当时社会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即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西学……中国……尊重爱护本国文化……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新文化系统……”等关键信息可知,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是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第一小问是在第二小题的基础上作答,并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是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影响,背景可以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入手;影响则是从民族等角度回答。即背景: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运动潮流兴起;十月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影响:推动民主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民主·戊戌变法·梁启超;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