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从来都不是仅仅关于文字的游戏。写作的背后是情感,是思想,是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写一个教育故事也是这样,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这个故事本身。我们是希望读的人能够深刻地记住这个故事,情感上被这个故事打动,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进而有所思考。
所以,关键是得怎样发现并书写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功底。其次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引人思考,提升其思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炼”主题。打个比方来说,书写就是谈如何炒菜,提炼就是谈如何放盐;书写是讲如何画一条龙,提炼是讲如何点睛。
第一个主题:书写(如何发现故事并把故事写好)
第一、寻找值得书写的故事
我和很多老师交流过,大家都觉得生活中都是一些常规的琐事,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老师们用心,总能在一堆沙砾中找到金矿。这个用心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要用心观察事物,要细心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第二是要用心地分析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最忌讳的就是用常规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常规的事件。第三是要用心地去书写,舍得放弃休息时间、娱乐事件,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这些故事变成文字。
例:离园时刻也温馨
这也是一件常规的事情。值不值得写,关键就是要看它有没有意义。有就值得写,没有就不值得写。这“有”与“没有”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一把现成的尺子供你去衡量,关键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了。
第二,要凸显矛盾冲突
找到一个可以写值得写的教育故事后,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故事的关键环节呢?重点写什么?也就是说,在一个故事的方方面面,我们选择哪一部分进行强化处理,浓墨重彩地呈现给读者?
我先举一个简单直白的例子来说。街上并排走着两个人,各走各的,相安无事,肯定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如果这两个人突然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周围的人肯定一下子就围上来了。
这个例子揭示了“故事写作”的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矛盾冲突”。任何小说,任何剧本和电影,都是建立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我们写教育故事也不例外,必须紧紧抓住其“矛盾冲突”所在。
当然,这里所谓的“矛盾冲突”只是一个文学用语,并不是真正的吵架和打架。在故事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节奏的紧张与舒缓,情感的跌宕起伏。
例:品味争吵背后的故事
第三、要具有说服力
大多数情况是我们遇到一个故事,并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和思考,发现其内在的价值。但是,有时候也可能是我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想要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直白地跟读者讲道理。怎样才能让读者深刻地记住你所说的事情,并心悦诚服地相信你所阐述的道理,那么就需要借助故事的力量了。
例:“意外”的收获
第四、让读者身临其境
让读者记住一个故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也看到这个故事的发生。但是,一个故事既然已经发生,我们的读者便再也不可能亲临现场亲眼看到故事的发生了。怎么办呢?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关键的是要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并不是说要写得很细,写得很多。事实上恰恰相反。细节描写的诀窍在于写得少,在关键点上浓墨重彩精描细写,在关键点之外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这样形成反差后,留给读者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如果说到精彩地描写一个故事,在用词造句方面,最关键的就是要多用动词。多用动词,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写作法则。据我了解,每一个写作课老师,每一个作家,对这一点都非常强调。在上面这段描写里面,我用到了剪下、缝在、挂在、抓、抢过、晃一晃、呜咽等等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再现那个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
例:墙上的脚印
第二个主题:提炼(如何让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
教育故事的写作一般不是简单地让读者记住这个故事,甚至也不是为了单纯地从情感上感动读者。绝大多数情况,一个故事故事、一篇教育叙事都是为了引发人的思考,表达一种教育观点,阐发一种教育理念,传递一种思想价值。
这里所说的思考、观点、理念、价值,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提炼”主题。如果没有这个提炼,你给读者的就是一盘没有放盐的菜,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索然无味。在一个精彩故事的基础上,一旦提炼出一个“主题”,那么这盘菜就有了盐,吃起来就有味道了,就值得细细地品味、咀嚼、琢磨了。
所以,在这个部分我想更详细地交流一下如何通过讲故事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就是如何提炼出一个故事的“主题”,让一篇文章“神形兼备”,既有躯体,也有精神。
第一、以戏剧性的故事引发思考
在每一所幼儿园都在追求特色的前提下,一所知名幼儿园的园长为什么会宣称自己的幼儿园没有特色?显然,这样的故事是很具有戏剧性的,能够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去探求其中的原因。但是吸引读者并不是最终目的。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它的“戏剧性”。事实上,它的戏剧性是为我们的主题服务的。
例:求知的你,尴尬的我p140
第二、通过老故事提出一个新话题
有些老师很困惑,幼儿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大同小异,没什么新意,但是,我的经验是,我们不能等着新故事来找我们。我们要善于在老故事中发现新意,这也就是“提炼”主题的另一层意思。俗话说的“旧瓶装新酒”,就是这个意思。故事还是那种老故事,但是我们现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阐释它,它就具有了新意。
其实,写教育故事或者教育论文,跟写新闻有某些共通之处,那就是要追求新意。如果没有创新的思路或观点,提炼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主题”,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立不住脚的。
例:东东的掉牙风波
第三、以新的故事切入老话题
刚刚谈的是讲老故事说新话题,故事是老的,话题是新的。接下来我反过来说,谈谈如何通过讲一个新故事切入一个老话题,故事是新的,话题是老的。
有些教育话题是老话题,每天都会遇到,但是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新故事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而思考解决之道,那么这样的新故事也就具有了写作的价值。
从故事上升到话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炼主题”。通过这种提炼,一个故事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很多倍。
例:驴子先生我爱你
第四、把一个定势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座的很多老师应该都会有这样的实践经验,就是从一个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境界的教学体验,如果用恰当的故事描述出来,就一定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故事。比如别人都这样上课,偏偏你想到要那样去上同样的一堂课,那么这堂课就具有了写作的价值。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
例:一样的作品,不一样的思想
最后,关于如何写好教育故事,给各位老师们三个建议,总共也就是非常简单的六个字,那就是:多读、多思、多练。
多读,就是多读书,既包括读普通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有针对性地多读一点教育名家写的教育故事,比如说李镇西老师的,魏书生老师的。读写是不分家的,读得多了,自然就想写了,自然就会悟到写的诀窍。
多思,就是多思考,无论是手捧书本的时候,还是手执教鞭的时候,一定要勤于分析,善于琢磨,想一想每件常规琐事背后的深刻意义。特别是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要善于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那一层境界。
多练,就是多练笔,有事没事就写几段话,最好坚持每天都写,当然长短都无所谓,写得好不好也无所谓。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绝对没有捷径可走的,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练出来的。写得多了,不知不觉地就写得好了。
事实上,这些建议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能大家此前都听说过了。我想说的是,能不能把文章写好,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好的建议,也不在于别人有没有介绍好的写作技巧。关键还是各位老师自己的努力,因为撰写教育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愿老师们以教育故事写作当作自己专业的助推器,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