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井娟
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1期
摘 要:利用“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借助于SPSS软件,对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且被动参与居多,自发参与的比例不高,注册志愿者更少;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对个体以后是否会持续参与志愿服务以及投入程度等影响较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强行摊派、不被服务对象理解和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开展的障碍。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2013)33-0226-03
引言
自1993年共青团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不仅活跃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在扶贫救济、文化助残、社区建设、科技下乡、支教服务等活动中也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然而,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参与的热情也并不十分高涨。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瓶颈因素做一探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国外已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持续性志愿服务模型对本文研究启发较大,该模型指出志愿者的角色认同与过去行为直接影响志愿者的行为倾向,并进而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而志愿者的角色认同与他人的期望、榜样、是否曾接受过帮助、个人行为准则等因素息息相关(见图1)。
该模型为分析志愿者角色认同、行为倾向等提供了思路,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必须考虑其地域、人文等特殊性等,并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各关键影响因素量化的影响力,唯有如此研究结果才具有参考价值。
一、相关概念、数据与方法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務。而持续志愿服务是指弘扬“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不为物质报酬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并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行为。
本文对持续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在2013年3月13日-24日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调查对象主要为浙江省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在调研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即先联系熟悉的学生群,对他们实施调查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学生群,让他们帮忙进行调查或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
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3份,其中来自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样本有1份,来自宁波4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高专院校调查样本有200份。在3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70名,占43.7%,女生219名,占56.3%;被调查样本年龄在19-24岁之间,以20岁、21岁和22岁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1.2%、36.5%和19%;被调查样本基本覆盖文、史、理、工、医等领域50多个专业,且以“大一”学生为主,占52.4%,“大二” 占33.9%,“大三”占11.6%,“大四”占2.1%。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响应变量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二、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
1.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参与目的略有不同,持续时间较短。调查显示,进入大学学习以来,93.6%的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与进入大学以前参与过志愿服务的比例(61.9%)有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活动较为普及,另一方面可能与调查样本有关:一是样本中有46%是或者曾经是学生干部;二是可能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调查,而没有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不太愿意接受调查。
当被问及为何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时,有23.6%选择“锻炼自己”,21.2%选择“帮助他人”,同样“实现自我价值”、“结交朋友”也被认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有8.2%的样本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有5.2%认为是“打发闲暇时间”。 “没有时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参与”是部分“从来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
62.8%的被调查者表示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较短(不到三个月时间),持续三个月到半年之间的占25.5%,半年以上的仅11.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是非连续性的。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多数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自发参与较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敬老院服务(22.0%)、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17.9%)、社区建设活动(17.1%)、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10.9%)、支教服务(9.1%)、扶贫救济活动(8.8%)、文化助残活动(4.9%)、医疗卫生保健服务(3.4%)等等。大学生参与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基本是由所在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而展开的(占65.1%);和志愿服务组织的成员一起参与的占30.7%;个人独自从事志愿活动比例很低,仅占3.7%。也就是说目前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具有集体指导性和组织性强、个人主动性和敏感性弱的特点,志愿者往往是某项活动成型后的被动参与者。
3.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潜在的参与愿望未被激发。调查发现,尽管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志愿活动的经历,但有26.5%的学生表示他们并不清楚学校有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服务,同时,有40.9%学生没有加入学校或院系的志愿者组织或团体。大多数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宣传组织(53.7%)以及同学或朋友的介绍(34.6%),个人自主寻找的极为少数(6.6%),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部分学生有自愿并乐意参与志愿活动的意识,只是这种潜在的愿望未被激发并进而采取行动而已。
三、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1.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当被问及“今后是否还会从事志愿服务”时,.4%的学生选择会继续参加,2.1%的学生表示不会继续参与,而有7.9%的学生表示“是否会继续参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呢?调研显示,26%的学生认为“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占24.1%),“学校及社会”以及“个人因素”也有较大影响,分别占13.3%和12.0%。
2.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且个体因素影响不显著。从相关分析来看,性别、年龄、是否为住校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收入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对“是否参与志愿活动”以及“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影响。从不同年级以及同年级不同个体之间是否参与志愿活动的方差齐性分析(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来看,组间(Between Groups)和组内(Within Groups)均无显著差异(F值为0.908,Sig.=0.438)。
3.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调查显示,“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体现个人价值”是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后印象最深的感受(占39.4%);同时参加志愿活动也被认为是“充实人生”很好的经历(占31.2%);也能“体现公民职责” (占15.0%)并促进“促进学业和职业发展” (占14.4%);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志愿活动能够锻炼自身能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就是最大的满足;而是否能得到相应的补贴或奖励则认为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
4.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都是经由学校或志愿组织发起的,也就是说参与者工作任务分配统一安排比较多,个人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小,工作强行摊派或者不被组织关系鼓励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最令人沮丧(占42.3%),而有时候“活动形式主义”(占21.2%)、“组织混乱”(占21.2%)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样,在活动中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占7.9%)或者是工作本身无趣无聊(占6.3%)对大学生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参与者并不是特别在意志愿服务“没有任何奖励或补贴”(占1.1%)。
5.宣传太少和活动形式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尽管被调查大学生来自不同院校,但对当前志愿活动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较为一致的看法,58%的大学生认为“宣传太少”以及51.1%认为“活动单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使是在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仍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同样,36.2%大学生认为组织存在形式主义,26.1%认为组织混乱,以及16.5%认为行政化强,这些事实给志愿服务组织带来一定的警示。
四、现实与期望
1.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的不一致性。在校大学生都充分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而且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表示愿意从事志愿服务,但从“您最希望从事何种类型志愿活动”的问题回答中,我们发现,参与“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排在首位,占31.9%;其次是“扶贫济困活动”,占19.7%;“文化助残活动”与“支教服务”分别占11.2%和9.6%;而“敬老院服务”和“边缘青少年帮扶服务”仅占2.1%,这一现象与大学生实际参与志愿活动类型有明显不同。
2.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与精神激励的必要性。正因为志愿服务不求任何物质报酬,要使大学生能够持续从事志愿服务需要相应的精神激励机制。在“高校中对志愿服务最应该采取何种激励机制”问题回答中发现,希望将志愿服务纳入“评价评优”指标体系中的占53.4%,而对于“奖金或补贴”、“实物奖励”则不为看重。而目前高校中对志愿服务以“课外学分”奖励较为常见,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奖励形式较为单一。
3.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在校大学生认为“组建校级統一、规范的志愿者服务队”(占58.8%)、“制定完整的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占55.1%)是实现高校志愿精神的普及及志愿服务的长效化的最有效措施,同时“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 (占50.8%)、“完善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占46.0%)、“开设志愿服务相关培训课程”(占39.6%)也非常重要。而在志愿服务活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服务类型、服务对象等的不同,要求活动执行具备必要的灵活性,并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这给活动的组织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借助于SPSS软件,对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较为普及。大多数参与者认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能够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
2.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大多数参与者属于被动参与(即由所在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下参与),参与志愿服务持续的时间较短,自发参与志愿服务比例不高,且注册志愿者更是少数。
3.多数大学生认为工作强行摊派、不被服务对象理解和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对个人以后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以及投入程度等影响较大。
由此可见,本文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持续从事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所陈述的观点,但在某些环节并不十分吻合,这与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尚处于成长阶段有关。对于高校而言,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相应的扶持措施至关重要。一是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培训体系,除了对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层级递进的培训指导之外,需定期召开指导教师交流会议,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桥梁作用,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平台、学生会和团委等推广和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大学校园内形成一种“参加志愿服务人人有责”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三是建立认证和激励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如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储蓄”制度,发放志愿者活动荣誉卡,记录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表现等,达到一定积分者在奖学金评定时优先考虑,或者当志愿者自身需要他人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相应帮助。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不仅需要提高志愿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更需要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以爱心、恒心、耐心和细心传递正能量,引导并带领全社会公民自觉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中来。正如歌曲《爱的奉献》里所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Lee, L., Piliavin, J. A.,& Call, V.. Giving time, money, and bloo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9, 62(3):276-290.
[2]Omoto, A. M.,& Snyder, M. Sustained helpings without obligation: Motivation longevity of service, 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4):671-686.
[3]Omoto, A.M., & Snyder,M.. The role of community connections in volunteerism and social action. In Elaine S.C LIU, Michael J. HOLOSKO, T. Wing LO, Youth empowerment and volunteerism: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9:27-37.
[4]宋妍.影響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1.
[5]龚万达.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36-41.
[6]王鑫.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