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程概况
我项目部管段内共有三处隧道,XX1#隧道起讫里程为DK367+843~DK368+073,XX2#隧道起讫里程为DK368+192~DK368+308,XX3#隧道起讫里程为DK368+350~DK368+498,总长494m。全隧道按新奥法设计和施工,其中大都处于Ⅴ级浅埋段,最薄覆盖层分为3~4m,地层岩性表层为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厚约2m。下伏花岗岩,肉红色、灰黄色,全风化,厚约2m,下为强风化。基岩裂隙水较发育,围岩不稳定,易塌。故采用40m长大管棚对洞口段进行超前支护。沿隧道衬砌外缘按一定间距打入一排纵向钢管,再插入钢管后,再往管内注浆以固结软弱围岩、充填钢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使管棚与围岩固结紧密,以提高钢管的强度。开挖后架设拱形钢架支撑,形成牢固的棚状支护结构。
2 施工工艺
2.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1
2.2 管棚参数
(1)钢管布设在圆心角为120°的隧道拱部;
(2)钢管环向间距为40 cm;
(3)倾角:仰角1°(不包括路线纵坡);
(4)钢管施工误差:径向不大于20 cm;
(5)管棚长度为40 m,热轧无缝钢管φ 108 mm,壁厚6 mm,节长3 m、6 m;
(6)孔口管为无缝钢管φ 140 mm,壁厚5 mm,节长1 m。
2.3 工艺说明
管棚施工主要工序有开挖支护明洞边坡、仰坡;施作导向墙;搭钻孔平台、安装钻机;钻孔;清孔、验孔;安装管棚钢管;注浆。工序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现分别叙述如下。
2.3.1 明洞边坡仰坡开挖支护
(1)明挖段开挖应在洞顶截水沟施工完成后进行,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2)边坡防护应与明洞开挖同步进行:及时施工明洞边坡的锚杆、挂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坡面。
(3)对边坡渗水要及时排、引到坡面外,加强对坡面的防护。
2.3.2 施作导向墙
(1)在明挖和暗挖交界处施作导向墙,导向墙径向厚度1m,纵向长度1m,导向墙内预埋直径140mm,厚5mm,长100cm的钢管作导向管。钢管轴线与隧道轴线夹角为1°,钢管中心线距开挖轮廓线34cm。
(2)混凝土套拱作为长管棚的导向墙,套拱在明洞外廓线以外施作,套拱内埋设2榀工字型钢支撑,钢支撑与管棚孔口管焊成整体,其方向用测量严格控制,固定好后再灌筑混凝土。
(3)孔口管作为管棚的导向管,它安设的平面位置、倾角、外插角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管棚的质量。用经纬仪以坐标法在工字钢架上定出其平面位置;用水准尺配合坡度板设定孔口管的倾角;用前后差距法设定孔口管的外插角。孔口管应牢固焊接在工字钢上,防止浇筑混凝土时产生位移。
2.3.3 搭钻孔平台安装钻机
(1)钻机平台可用枕木或钢管脚手架搭设,搭设平台应一次性搭好,钻孔由两台钻机由高孔位向低孔位对称进行,可缩短移动钻机与搭设平台时间,便于钻机定位。
(2)平台支撑要着实地,连接要牢固、稳定。防止在施钻时钻机产生不均匀下沉、摆动、位移等影响钻孔质量。
(3)钻机定位:钻机要求与已设定好的导向管方向平行,必须精确核定钻机位置。用经纬仪、挂线、钻杆导向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调整,确保钻机钻杆轴线也孔口管轴线相吻合。
2.3.4 钻孔
(1)套拱中预埋的φ140mm孔口管作为导向管进行钻孔。坡面必须按要求先喷一层素混凝土作为止浆墙,以确保坡面在进行压力注浆时不出现漏浆、坍塌,保障坡面围岩稳定。钻孔角度按照1°角钻进。
(2)钻孔前先检查钻机机械状况是否正常;钻孔时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加泥浆或水泥浆钻进,当钻至砂层易塌孔时,应加泥浆护壁方可继续钻进;如不能成孔时,可加套筒或将钻头直接焊接在钢管前端钻。
(3)钻机就位后,根据事先测量放样好的点位钻孔位置;施钻时,顶紧掌子面,提高施钻精度;钻机开孔时钻速宜低,钻深至20cm以后转入正常钻速;钻进过程中不断调整钻机钻进方向。
(4)第一节钻杆钻入岩层尾部剩20~30cm时钻进停止,用两把管钳人工卡紧钻杆,钻机低速反转,脱开钻杆。钻机沿导轨退回原位,人工装入第二节钻杆,并在钻杆前端安装好联接套,钻机低速送至第一根钻孔尾部,方向对准后联接成一体。每次接长,按上述方法进行。
(5)换钻杆时,要注意检查钻杆是否弯曲,有无损伤,中心水孔是否畅通等,不符合要求的应更换,以确保正常作业。
(6)为防止钻杆在推力和振动力双重作用下钻杆上下颤动,导致钻孔不直,钻孔时应把扶直器套在钻杆上,随钻杆钻进向前平移,确保动力器,扶正器、合金钻头按同心圆钻进。
(7)钻进过程中经常用测斜仪测定其位置,并根据钻机钻进的现象及时判断成孔质量,并及时处理钻进过程中出现的事故。
(8)认真作好钻进过程的原始记录,及时对孔口岩屑进行地质判断、描述。作为开挖洞身的地质预探预报,作为指导洞身开挖的依据。
2.3.5 清孔验孔
(1)用地质岩芯钻杆配合钻头进行来回扫孔,清除浮渣至孔底,确保孔径、孔深符合要求、防止堵孔。
(2)用高压气从孔底向孔口清理钻渣。
(3)用经纬仪、测斜仪等检测孔深,倾角,外插角。
2.3.6 安装管棚钢管
(1)钢管应在专用的管床上加工好丝扣,棚管四周钻φ10mm出浆孔,间距15cm交错钻眼成梅花形布置,管头焊成圆锥形,便于入孔。
(2)棚管顶进采用大孔引导和棚管机钻进相结合的工艺,即先钻大于棚管直径的引导孔,然后利用钻机的冲击和推力,将安有工作管头的管棚沿引导孔钻进,接长棚管,直至孔底。
(3)接长钢管应满足受力要求,相邻钢管的接头应前后错开。同一横断面内的接头数不大于50%,相邻管棚接头必须错开。
(4)施工中的钢管在安装前必须逐孔逐根进行编号,按编号顺序接管推进、不得混接。管棚钢管由机械顶进,钢管节段间用30cm丝扣连接,顶进时,节长采用3m、6m两种管节。编号为奇数的第一节管采用3m钢管,偶数的第一节钢管采用6m钢管,管棚顶到位后,钢管与导向管间隙用速凝水泥或其它材料堵塞严密,以防浆液冒出。堵塞时设置进浆孔和排气孔。
(5)顶管时,当第一节钢管推进孔外剩余30~40cm时,人工装上第二节钢管,钻机低速前进对准第一节钢管端部,严格控制角度,人工持钳进行钢管联接,使两节钢管在联接套处联成一体。钻机再以冲击压力和推进压力低速顶进钢管。
(6)顶管施工完毕后对每根管进行清孔处理,防止杂物堵塞在管内造成后续管棚注浆工作无法开展。
2.3.7 注浆
(1)注浆前先检查管路和机械状况,确认正常后做压浆实验,确定合理的注浆参数,方可以施工。
(2)注浆过程中随时检查孔口、邻孔、覆盖层较薄部位有无串浆现象,如发生串浆,应立即停止注浆或采用间歇式注浆封堵串浆口,也可采用麻纱、木楔、快硬水泥砂浆或锚固剂封堵,直至不再串浆时再继续注浆。注浆过程中压力如突然升高,可能发生堵管,应停机检查。
(3)注浆材料:注浆材料采用1:1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不少于1.2MPa,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4)注浆采用后退式注浆,利用自制的注浆套管与管棚用套丝连接,注浆套管上准备有出气管与进浆管,由阀门来控制开关。然后安装20mm塑料管作为排气管,连接注浆管等各种管路,利用锚固剂封闭掌子面与管棚间的孔隙,防止漏浆。
(5)关闭孔口阀门,开启注浆泵进行管路压水试验,如有泄漏及时检修,试验压力等于注浆终压。
(6)注浆时,采取低压力、中流量注入,注浆过程中压力逐步上升,流量逐渐减少,当压力升至注浆终压时,继续压注10min,才结束注浆。
(7)注浆结束后及时清除管内浆液,并用30号水泥砂浆充填,增强管棚的刚度和强度。
(8)注浆结束标准及效果检查:第一,单孔注浆结束标准:每段注浆都正常进行,注浆终压达到设计终压,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的80%;或虽未达到设计终压,但注浆量已达到设计注浆量,即可结束本孔注浆。第二,全段结束标准:设计的所有注浆孔均达到结束标准,无漏注现象。第三,达不到结束标准,应补充或重新注浆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3. 特殊地质条件的处理及预防措施
3.1 施工方案与治理原则
3.1.1 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段内的工程地质特点,我们确定了在拱部1°范围内施作Φ108长管棚,管棚间距40cm,结合超前预注浆技术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约1m厚的加固圈,并在开挖时以小导管补强注浆加固技术为辅的综合技术方案。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对地层进行加固后,开挖采用双侧壁倒坑法开挖,分台阶采用人工持风镐开挖,小型挖掘机配合,必要时对局部部位可采用松动爆破,采用无轨运输。每一开挖循环进尺为0.7m,由测量人员控制中线水平,施工时保证不欠挖,控制超挖。开挖轮廓线尽可能圆顺,以减小应力集中。在开挖后立即施作格栅拱架及锚网喷支护体系,充分调动加固后的围岩的承载能力,使初期支护与注浆加固的坍方体形成整体支护结构,并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监测支护体系的变形,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反馈设计与施工。
3.1.2技术难点与关键
(1)易坍方地段大部分呈松散硝碎状,施钻困难,成孔性差,容易卡钻、下管难度大。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40m管棚的安装成功率和注浆的效果,是保证开挖安全和防止坍方的关键技术,也是预防坍方的难点所在。
(2)易坍方段地处断层破碎带,地层连通性好,松散度大,因此必须对注浆顺序及注浆工艺进行详细计划,以防止浆液向无用的地区扩散,控制注浆量,尽量以最小的注浆量获得最好的注浆效果。
3.2 治理的原则
施工方案和治理原则可简单概括为"管超前,预注浆,多循环,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
开挖与小导管注浆穿插进行,即每注一个循环开挖0.7m(即支护一榀钢拱架)。初期支护与开挖紧跟,即每开挖一个循环立即立拱挂网喷混凝土施作初期支护。
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对地层进行加固后,分台阶采用人工持风镐开挖,小型挖掘机配合,必要时弱爆破,采用无轨运输。每一开挖循环,由测量人员控制中线水平,施工时保证不欠挖,控制超挖。开挖轮廓线尽可能圆顺,以减小应力集中。
3.2.1初期支护
(1)初喷:在开挖后立即进行,以便尽早封闭暴露面,初喷射混凝土厚4cm。
(2)型钢钢架:包括临时型钢钢架及永久型钢钢架制作符合设计规范,满足施工要求;安设时清除浮土,拱脚夯实或设置垫板,永久型钢纵向间距按设计要求每榀0.7m,纵向设φ25连接筋,其环向间距为1m,交错布置。
(3)挂网: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20×20cm,铺设在格栅钢架的背后位置,密贴围岩,并与格栅钢架连接牢固。
(4)锚杆:系统锚杆采用4m长φ25中空注浆锚杆以及4m长Φ22砂浆锚杆1.0m×1.0m布置,其尾部与型钢钢架焊接牢固。
(5)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机喷射混凝土,架立好型钢钢架后,从钢架腹部打入下一循环的超前管棚,封好管口,复喷至设计厚度。
初支应在开挖完成后即时施作,要确保支护体系的及时封闭,即尽早喷混凝土封闭减少开挖后围岩的暴露时间,及时施作仰拱使支护结构尽快封闭成环,改善洞室结构的受力条件。
4 质量控制
(1)钻孔前,精确测定孔的平面位置、倾角、外插角。并对每个孔进行编号。
(2)钻孔仰角的确定应视钻孔深度及钻杆强度而定,一般控制在1°~1.5°,钻机最大下沉量及左右偏移量为钢管长度的1%左右,并控制在20cm~30cm。
(3)严格控制钻孔平面位置,管棚不得侵入隧道开挖线内,相邻的钢管不得相撞和立交。
(4)经常量测孔的斜度,发现误差超限及时纠正,至终孔仍超限者应封孔,原位重钻。
(5)掌握好开钻与正常钻进的压力和速度,防止断杆。
(6)在遇到松散的堆积层和破碎地质时,在钻进中可以考虑增加套管护壁,确保钻机顺利钻进和钢管顺利顶进。
5 安全及环保措施
(1)钻进管棚时,必须牢固立设钻机支架,防止支架倒塌,钻机安装要牢固可靠。
(2)换钻杆及顶进钢管时,相应工作人员应精力集中,防止钻杆,钢管失手扎伤手脚。
(3)钻孔人员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安全绳,佩戴安全帽等防护设备。
(4)焊接钢管时,必须戴绝缘手套和防护眼罩。
(5)作业人员在使用风钻钻孔时,注意戴防护口罩。
(6)水泥浆液不得乱排乱流,污染良田、水源。
(7)控制钻机噪音,不得扰人休息。
(8)控制钻机油料添加量,以免震动时四处漫流,污染环境。
6 结束语
(1)对于隧道洞口的软弱破碎围岩地段、浅埋地段采用长大管棚施工工艺,提前发挥超前支护作用,增加了施工安全度,提高隧道的长期稳定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在管棚支护下开挖,可减少地表下沉和防止围岩坍塌。
(3)管棚钻孔可作为地质预探预报,地质资料可指导洞身开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TB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2] TB10204-200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3] TLEJGF—93—27 岩溶隧道管棚支护工法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