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六编元代文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08:00
文档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绪  论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
推荐度:
导读第六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绪  论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
第六编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绪   论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第一章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总体风貌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叙事文学的兴旺发达

  (一)、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三)、戏剧的繁荣

  1.作品、作家数量颇多。据统计,现存剧本,杂剧530多种,南戏210多种,有名有姓剧作家220多人。

  2.戏剧题材广泛,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

  夏庭芝《青楼集志》:“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杜仁杰在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尚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3.两大戏剧圈、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戏。

  4.南戏与杂剧争妍斗丽和彼此交流。

  三、抒情文学另有一番景象

  (一)、诗坛涌现新样式——散曲

  1.散曲的特性

  2.散曲大盛于元的原因

  王世贞《曲藻•序》:“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3.散曲三品

  (二)、诗词亦有创新

  1.作家、作品数量相当多

  2.出现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家

  3.鄙弃宋诗而 “宗重得古”

  四、审美情趣的巨大变化

  (一)、自然与显畅

  (二)、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相吻合

  (三)、大异于温柔敦厚

王举之《折桂令• 赠胡存善》:“问蛤蜊风致如何?秀出乾坤,功在诗书。…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

 

第二章 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

  

引言:

  钟嗣成《录鬼薄》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所谓“元曲四大家”种种排行都未动摇关汉卿的位置。

  贾仲明《临江仙》:“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朱权《太和正音谱》云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

  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与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二、《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二)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三)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四)满腔怒火  喷薄而出

  (五)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三、《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一)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二)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三)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四)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四、《单刀会》与关汉卿的其他创作

    (一)呼唤英豪 

  (二)英豪被害 

  (三)谁救天下苍生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场上之曲 

  (二)尽快“入戏”

  (三)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四)擅于设置悬念 

(五)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又一对双子星座——剧坛上的关、王

  以单个作家论,关汉卿最富开创性,有奠基意义,贡献卓著;

    以单部作品论,《西厢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精致的典范之作。

    如果说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悲剧第一杰作”;那么,《西厢记》则被列为“四大爱情戏之首”(另三部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天下夺魁”,以其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一)、王实甫的生平和才华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 “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二)、王实甫的其他创作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 “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

  (三)、从《莺莺传》、《董西厢》到《王西厢》——崔张故事题旨的改造

  元稹《莺莺传》:“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王实甫《西厢记》:“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斯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王对“情”的关注比关、白更进一步

  (四)、《西厢记》的社会影响

  1. 《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曾遭到禁毁、歧视。

  清朝乾隆18年(1753),把《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

  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态度,只能从反面反映了它的巨大影响。

  2.《西厢记》的出现,人们纷纷效法学习。

  例如:元代的《东墙记》、《倩女离魂》中写折柳亭送别部分、汤显祖《牡丹亭》等都在继承《西厢记》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二)、冲突第一次激化 

  (三)、矛盾的转移 

  (四)、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五)、第五本

  (六)、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喜剧

  三、《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一)、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二)、志诚种和傻角张生 

  (三)、机智泼辣的红娘 

  四、《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一)、历来为人称道

  王骥得《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

  徐复祚《曲论》:“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贯冠。”

  (二)、《长亭送别》赏析,注意体察和感受

  1.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

  2.和表演密切的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3.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五、《西厢记》和《窦娥冤》比较

  相同:

  1.作者都是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是熟悉当时生活的作家。

  2.都是旦本戏

  3.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

  

  项目       《窦娥冤》                      《西厢记》

  代表派别       本色                              文采

  杂剧       一人主唱,四折加楔子的典范       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扩大上有革新创造

  审美类型       悲剧                              喜剧

  故事内容       酿成冤狱的公案戏                  男欢女爱的爱情戏

  主角身份       没有文化的弱女子                  富有教养、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语言风格       质朴生动                          自然华美

  创作方法       两结合                           现实主义

艺术效果       酣畅淋漓震撼人心                  花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一、关于“元曲四大家”

  周德清《中原音韵》:“关、郑、白、马。”

  何良俊《四有斋丛说》:“马、郑、关、白。”

  王骥德《曲律》:“王、关、马、白。”

  徐复祚《曲论》:“马、关、白、郑。”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综上所述,元、明、清三代及现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但关、白、马三人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与郑。

  二、白朴及其杂剧创作

  (一)、白朴生平简介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当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首都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家眷则留在城内。不久城破,白朴的母亲死于浩劫之中,年才八岁的白朴,幸得其父亲好友元好问携带抚养。 

  (二)、《梧桐雨》——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

                    《汉宫秋》 《赵氏孤儿》

  1.取材于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雨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

  (三)、《墙头马上》——元杂剧四大爱情戏 之一

  1.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题旨由“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变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女主人翁李千金不象深闺待字的 少女羞羞答答,白朴使其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唱词摘引:“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白头。”

  2.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浓厚的喜剧色彩,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三、马致远及其杂剧创作

  (一)”曲状元“美称

  贾仲明挽词云:“万花丛李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钦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二)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除《汉宫秋》、《青衫泪》为历史剧外,其余5种: 《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岳阳楼》、《黄梁梦》都属神仙道化剧。

  (三)代表作《汉宫秋》——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1.取材于昭君出塞故事,但与历代题咏相比,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着重抒写家园衰败之痛,与《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2.《汉宫秋》第三折赏析

  (1)末本戏,女主角王昭君有白无唱。

  (2)汉元帝灞桥伤别的凄凉神情和复杂心理。

  3.[梅花酒]和[收江南]的独特意境和艺术技巧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梅花酒]

  四、思考与练习:

比较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同和异。

 

第五章 北方和南方两大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北方戏剧圈

  (一)、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除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者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二)、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河北作家群以真定为主,同时旁及大名、保定、涿州、彰德等地区。真定,即今河北正定。这里能够成为前期杂剧创作的重镇,是和它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分不开的。

  (三)、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间演剧传统、水浒戏创作的中心。 

  2.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又献功》 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四、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2.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与《灰栏记》 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二、南方戏剧圈

  (一)、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1.杂剧的南移 

  2.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3.杂剧的衰落 

  4.的局限 

  (二)、活跃在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作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郑光祖

  (三)、乔吉与《两世姻缘》

  (四)、宫天挺是南方戏剧圈中一个较有特色的杂剧作家

(五)、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第六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形成

       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徐谓《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做《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刘埙《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二)、南戏与杂剧在上的差别

  王世贞《艺苑卮言》:“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词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宜粗;南气宜弱。”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二、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琵琶记》

   (一) 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

  3.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4.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二)多角度、多样化和富于动作性

  1.多角度的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2.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和富于动作性

 

  双线发展

  蔡伯喈离家后件件遭遇,词藻华丽;赵五娘在家中种种苦难,语言本色。

  3.《糟糠自厌》赏析

  (1)用误会法构成戏剧冲突

  (2)用浅显的语言,写最苦最深的感情

  (3)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三、四大南戏及其他

较为著名,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一)、《荆钗记》“以情节关目胜”,戏剧性较强。

(二)、《刘志远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三)、《拜月亭记》由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成南戏。

  “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造,岂曰人工。”( 《李卓吾批评幽闺记》) 

  瑞兰一家驿中相会的一段曲白:

  老旦(王夫人):孩儿,历尽了苦共辛,娘逢人见人寻问。只愁你举目无亲,子母每何处厮认?

  旦(瑞兰):我有一言说不尽…

  (四)《杀狗记》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比较粗糙。

  (五)无名氏作品:《破窑记》、《金印记》、

  《赵氏孤儿记》、《牧羊记》、《东窗记》等,呈现“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南词叙录》)

 

第七章 元代散曲

 

  元散曲的成就和成因发人深思,可从中察知文艺大众化、通俗化、语体化的潮流趋向,获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张扬个性等启迪和借鉴。

  无名氏散曲中有不少名片精品。如《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塞秋鸿•村夫饮]代表元散曲不同于庙堂、山林文学的通俗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一会舞一会笑一会,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无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打的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下面两首无名氏散曲则相当典型的说明散曲在表现上追新求异、作奇弄巧的特征:“断肠人写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小桃红•别忆])“叹世间多少痴人,多是忙人,少是闲人。酒色迷人,财气昏人,钹儿鼓儿终日送人,车儿马儿常时迎人,精细的瞒人,本分的饶人,不识时人,枉之为人。”([折挂令•无题]

  一、称谓

  1.  初称“街市小令”、“市井小曲”,也称“叶儿”。时称“乐府”或“今乐府”。

  2.  “词余”。貌似而神异。以马致远[天净沙]为例说明词中小令与散曲小令的三点不同。以严忠济[天净沙]为补证:“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乘运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3.  “散曲”术语的由来。

  4.  “散曲”一词长期模糊、笼统使用的原因。

  二、沿革

  1.  始创。任讷:“曲始于元季,而源于宋词。”(《散曲概论》)“造诣性质,则几乎绝端相反。”“词是贵族的,曲是平民的。”(《曲谱》)

  2.  渊源。

  (1)诗歌形式渊源于词。

  (2)音乐渊源于北曲。吴梅:“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

  (3)根源应是民间俗谣俚曲。

  3.  成因。散曲作为新兴诗体,除上述内因外,还同元代历史条件、艺术土壤、作者心态、大众趣味等密切相关,是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

  4.  分期。

  三、 

  1.  短小精炼的小令。

  2.  富赡雍容的套数。以音乐分,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

  3.  介于令、套之间的带过曲、重头、换头、集曲等特殊形式。 

  四、风貌

  1.  散曲既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有吸取了俚曲及戏曲等文艺形式的养料,这使它呈现出与传统诗词不同的崭新风貌,正是它能与唐诗、宋词鼎峙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研究作家流派风格、评价鉴定作品上下优劣的基点。

2.积累多年探索,综合诸家见解,特草拟《诗词曲比较表》供各位参考,并选择八组典型个案略加说明,要求课后自行验证,期待共同充实、驳难、完善。

①咏梅。林逋《山圆小梅》;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景元启[殿前欢•梅花]:“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另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 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似我,我似梅花。”

  ②悲秋。宋玉《九辩》、欧阳修《秋声赋》;杜甫《登高》;柳永《八声甘州》上片;马致远[天净沙]、[双调•夜行船]

  ③求仕。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柳永《八声甘州》下片;严忠济 [天净沙]。

  ④离别。李商隐《无题》(相见难);柳永《雨霖铃》;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刘廷信[折挂令•忆别]。

  ⑤寄衣。李白《子夜吴歌》;贺铸《捣练子》;姚燧《越调•凭栏人》。

  ⑥怀远。金昌绪《闺怨》;宴殊《采桑子》;张可久《山坡羊•闺思》。

  ⑦田园。孟浩然《过故人庄》;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卢挚《沉醉东风•闲居》。

  ⑧杭州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柳永《望海潮》(东南行胜);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五、元散曲名家名作分期评述

 

第八章  元代诗文

 

  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元代与前代相比,显然处于低谷时期。然而,元代的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当多,而且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元代诗人鄙弃宋诗而专学唐诗的风气对明代诗歌有很大的影响;元代散文则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并下启明代文风。 

  一、元代诗文概况

  1.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2.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

  二、元代前期的诗歌

  1.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2.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3.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三、元代中期的诗歌

  1.“雅正”的文学思潮 

  2.“元诗四大家” 

  四、元代后期的诗歌

  1.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2.杨维桢的“铁崖体”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文档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绪  论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