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军洲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7期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简单二元结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因此,探索OBE理念,在教学中转变学生角色,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OBE理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的创新。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基于学科体系,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不够,这种模式早已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批评。川要切实解决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各种问题,高校需要打破以“教”为主、“学”为辅的局面,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斯巴迪(WilliamG.Spadp)于1981年在其《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Outcome-basedInstructionalManagement:ASociologicalPerspective)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该理理念一问世,随即受到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被公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一个正确方向和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该理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主体组织教育活动、配置资源,确保教育产出的实效肥。
一、“OBE”教育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又被称为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强调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测量,注重学生学完之后能真正做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在成果导向教育下,成果决定过程,课程设置以最终成果为导向,在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应当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它注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估之间的高度匹配。该教育理念主要阐明四个问题:1.我们想让学生学什么?2.为什么想让学生学这些?3.我们如何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去学习?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从这四个问题我们可看出,成果导向教育下更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会做什么,关注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建立成果蓝图,营造成功情境与机会,折射出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成功的哲学思想。使得学生离开学校后,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地获得所需要知识、技能和品质,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可谓是有着天然的适切性。因此,将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基于庆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能达成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主要关注学生“能做什么”,体现对未来职业的胜任力。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需要综合考虑内部与外部需求、当前与长远需求、多元与具体需求地有机结合,避免片面化、短视化和空洞化。特别是高职类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立足于社会需求,为企业输送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条理,便将其落实到能够支撑其达成的毕业要求中去。培养目标的每一条,必须有一条或多条毕业要求来支撑。同时,培养目标一定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亦是解决“我们想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互动中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及学习目标变的更明确、更具体,学习过程也更有体验感和参与感
(二)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载体。学习者最终所获得的知识多少,并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能力或背诵老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历和体验有效建构所学知识意义的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成果导向教育中,教师需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角度来选择教学方式,教学的中心要从传统的填鸭式,古板式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封闭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围绕课程目标、学生认知基础,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重学轻思转向学思并重。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升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度,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根据毕业要求及其细化指标点,反向设计课程,保证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都有具体明确的贡献,学校要全方面挖掘自身的资源,并积极开拓与外界的联系,强化校企的深度融合。不仅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且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实践的机会,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确保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同时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夯实基础。[2]
(三)人才培养质量的调节机制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对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判断与评估,解決“我们如何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去学习?”、“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习到了?”的问题,以不断修正改进教学,以保证学生最终达成学习成果。[3]而现有的传统教学过程由于是围绕教学内容而设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学校则主要通过教师听课互评、学生评价等形式来反馈教师的授课情况,而很少面向企业、毕业生征求相关意见。由于学校缺少与企业的合作,导致学校无法准确判断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4]因此,要推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反馈机制。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以确保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与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发展具有良性互动,使OBE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持续的有效改进。
三、结束语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关注教育投入,又关注教育产出;既关注教师教学,又关注学生学习;既关注外部评价,又关注内部驱动,实现了从学科导向到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它将教育对象、服务对象置于教育供需的核心地位,可有效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周晓清,李宏,叶安胜.任务驱动式项目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08).
[2]周洪波,周平.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4).
[3]金玉洁.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9).
[4]王宣赫,谢庆宾,吴胜和,徐静.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等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思考[J].科技文汇,2015(1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