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的作品大家都比较熟悉,小学、中学都读了不少鲁迅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选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数鲁迅的作品最多,包括小说、杂文、散文。但我要说明的是以往中学好多重要的经典篇章都没讲清楚。这不能怪老师,我也没讲清楚,尤其是中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按照国家统一的教案进行发挥,自己不能提出新的观点,学生参照新的观点不能顺利通过考试,所以这成为一种。那么随着现在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老师和学生逐渐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进行探讨,以至于多方面全方位地把握它。那么我今天讲的内容可能和中学老师所讲的有所不同,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家如果关心一下当前国内(仅就来说)对鲁迅的研究,会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使过去对鲁迅有一定认识、了解、理解的人感到大吃一惊甚至难以苟同,当然也有可能表示赞同。比如我手边就有这样一本书——《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作者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姓王,但是当你看过书的内容后也许会大吃一惊,“解释鲁迅精神唯一和鲁迅内心痛苦的传记。”那他的题目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里面有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本书的题目却说鲁迅自己都无法直面人生,和我们平时的理解完全不同。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还曾说过:“愿中国的青年不要自暴自弃,我们能做事的就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还有在文章《论睁亮眼看》中说:“中国人历来不敢正视现实,造了种种借口来寻找逃路反以为是正路,大胆的开启人生的时候已经到了,早就应该有崭新的文坛,早就应该有凶猛的闯将,要睁亮眼看。”鲁迅一再提倡,青年人要直面人生,为什么他就无法直面人生了呢?另有一处鲁迅说过:“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个前途者,无论是人是鬼,……我们通通都要推倒它!”当然本书作者也说鲁迅也有痛苦和迷茫的时候,我们承认这一点,问题是说鲁迅不敢直面人生,实在叫人难以理解、难以苟同。这本书如果要拿来分析它、批判它要花很多时间,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
就中国来说,对鲁迅的分析、评价比较清楚的是同志,他对鲁迅评价很高,很多地方提到过他,最典型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新民主主义论》里在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谈到:“鲁迅,大家很熟悉了。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主义者。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鲁迅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切党员、一切党人都要学习鲁迅做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黑暗和暴力的侵蚀当中,鲁迅是支撑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若干年前,很多人或者有一部分人集中反对着,认为是靠他的地位说的权威话语,我们现在搞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要排除政治对鲁迅的玷污,这只是的政治化的评价,不是鲁迅本身,把他神化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进行反思,由于同志晚年有错误,我们都认识到文化大是伟大领袖错误发动的被坏人所利用的,给我们整个中国、全民族带来极大灾难的运动。大领袖晚年都有错误,所以有人开始怀疑他曾经对鲁迅的评价的正确性,很多人认为不实事求是,是政治化、神化了的。我们带着这种疑问和假设来看的评价准确与否,符不符和鲁迅的实际,我们很多人仍然会认为对其评价是对的,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下面我会说明。
联系的实际,那时他头脑清醒,领导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二十多年的新民主主义,他是很有学问的人,对中国的问题研究的很透的人,鲁迅的著作他也学了很多,他用学者和领袖的眼光来分析有什么错呢?在《选集》第三卷中,1942年整风的时候他作的报告,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里面有段话:“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在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我们向同学们讲中华民族苦难史,这句话得记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受到了空前的考验。我们是伟大的民族,无数伟大英雄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他们的事迹是值得歌颂的,甚至让人流下眼泪,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肯定这些优秀的人。是搞军事、政治的,如果他是一个作家或文化工作者,他肯定可以写出很多个类似于《鲁迅传》、《谭嗣同传》、《孙中山传》、《秋瑾传》、《陈天华传》等,但他提鲁迅提得多,因为鲁迅是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优秀人物中的最突出的一个,这样来肯定他有什么不好呢?是假的吗?除非把这些所有优秀人物都来否定掉,试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有眼光、有爱国感情、有良心的人都会摸索救国真理的。中学时读过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在帝国主义恶魔的生吞活剥下救助我们垂危的母亲来,是刻不容缓的。”我们把祖国比做母亲,从中国近代史可以知道近3000条不平等条约,无数次事变的发生,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熟知“国耻”二字,无数仁人志士在那个时代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梁启超、陈独秀、林觉民……联系这一系列优秀人物来考虑,可谓可歌可泣,所以鲁迅应该是当之无愧。
下面我简单的来介绍一下鲁迅。鲁迅21岁在日本留学时剪掉辫子,留下照片,写下《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的含义是祖国像压在大石头下那样黯淡无光,我的心像万箭穿心那般痛苦难当,天上的星星你可知道吗,我要把我的鲜血、生命奉献给民族的。我认为这首诗,最能说明鲁迅的精神,鲁迅所选择的道路。这首诗的两个要点是:一、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二、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这说明鲁迅小小年纪在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走人生道路的时候就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来考虑。鲁迅一生是很重视这首诗的,他56岁去世,51岁生日时候想到21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回忆他一生是怎么过来的,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房里面贴了这首诗,上面写着:“21岁时作,51岁时写。”他的好朋友说,这是他毕生实践的誓言。祖国灾难时,谁都不能逃避,应承担起来,挽救民族危亡,他一生都做到了。古今中外,伟人都有共同特点:一、他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深深了解;二、应当怎样响应时代的要求。
我对这本书也有几个问题:你说鲁迅为什么不敢直面人生?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究竟怎样才算直面人生?鲁迅哪里做的不够?缺点在哪?还要回答谁就能直面人生呢?后来有些出版社出版了胡适的《实用人生》,林语堂的《幽默人生》,梁实秋的《消闲人生》,等等。历史已经过去了,同样的文化人做一下对比,他们的情况更糟,不能说比鲁迅更能直面人生,除非是直接领导的和他领导的队伍,投入实际斗争的当然是直面人生,比如秋瑾。
首先,鲁迅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始终有着清醒的、明确的、鲜明的政治头脑,始终关心政治,不脱离政治。一提到政治,在座的很多同学也许会感到反感,认为政治是政客的事与己无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孙中山说过:“政治是众人的事,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我今天不是做政治报告、讲政治课,我今天特别告诉你们:我从没搞过政治,除了学校有些业务职称外,没当过其他官,但是我从来没说过不关心政治,政治是众人的事,众人的事你都不关心吗?马克思说过政治权利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政治权利若掌握在坏人手里,那灾难不断。长话短说,你们大学生千万不能不关心政治,你可以当医生、工程师,但决不能当不关心政治的医生,不关心政治的工程师。你知道官僚是怎么来的吗?就是那些不关心政治的大学生的存在给官僚制造了温床,如果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老百姓,个个都关心众人的事,官僚寸步难行。鲁迅正是关心政治的,所以头脑敏锐、观点鲜明,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的后面看的那么透彻。虽然不搞政治,作为一个文化人只是写小说、杂文、散文,但他是关心政治的。
中学时候读过《呐喊•自序》,他曾写过:“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打仗的时候当军医,说明他并没有脱离政治,战争是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政治的白热化。鲁迅当的肯定不是军阀的军医,而是北伐军的军医,保卫祖国义勇军的军医,这是从政治考虑。后来他弃医从文还是由日俄战争引起的,日本和沙俄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抓了一个听说是为了沙俄做侦探的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害周围的中国人都麻木的很,鲁迅痛心了。当医生把国人身体救治的很健康,可精神麻木怎么办呢,治疗这种精神麻木最好的办法是写文学作品,他还是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危亡来考虑的。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的题目是《呐喊》,意为为前驱者呐喊助威,要他们不惮于前进,前驱者正是搞政治斗争的新青年,他说过:“我和陈独秀、李大钊在《新青年》是步调一致的。”这是顾全大局的,他们搞政治搞党组织,1919年胡适是《新青年》的编委,他提出要我们不要介入政治,鲁迅反对。鲁迅对孙中山、李大钊评价很高。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我只提《彷徨》即一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伐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新青年》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缩,有的前进,他剩下一个作家的名号,拿着徘徊着,后来他的朋友瞿秋白说他不是“荷戟独彷徨”而是“挺进多冲锋”,这就是配合政治的。再看鲁迅的杂文集,《纪念刘和珍君》,当时四十多个学生被杀死了,他站出来反对军阀。后来还有《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的学生党员五个“左联”的都被杀害了,“四•一二反政变”的时候,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有好多学生病了也被抓去了,他要求学校出面把他们保出来,他明明知道他们就是党。鲁迅说过历来不主张赤膊冲锋,要保存实力,但有时没办法只有短兵相接,例如“三•一八惨案”支持学生,“四•一二”反政变,蒋介石杀的是党,鲁迅就敢来闹。
然后从鲁迅杂文的题目也看得出来,《且介亭杂文》的“且介亭”就是租界亭,《准风月谈》是“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这是对编者要求避开政治风月的嘲弄,政治色彩很浓。鲁迅的笔名据不完全统计有132个,世界上任何进步文化人、作家没有比鲁迅笔名多的了,就是因为反动派太厉害了,杂文太尖锐了,直刺反动派的心窝,胡适、梁实秋、林语堂都没有笔名,因为用不着,他们不谈政治足够安全,鲁迅就是因为太关心政治。而且鲁迅历来都有明确的政治观念,每个阶段对政治都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他眼光敏锐。那么我们现在提起配合政治这种最难听的话,就认为文章是写不好的,必然是概念化、公式化的、干巴巴的,听政治的号令来写很多人写不好,而鲁迅可以写好。很多人都佩服他的文章写的好,如巴金、沈从文、孙犁等,沈从文曾说鲁迅写农村的小说对他影响很大,因为鲁迅对生活很熟悉,懂得艺术的特点,不搞公式化,就能排除纯政治对文学的影响。这都充分说明鲁迅是敢于直面人生的。
鲁迅在《自嘲》中写道:“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这首政治抒情诗字字句句表现了鲁迅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就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是勇敢的。说我们搞除了拿的还有文化的,搞“两个围剿”即反的文化围剿和对工农军的军事围剿。粉碎其文化围剿是以鲁迅为首的,粉碎的军事围剿是领导的。历史是无法歪曲的和否认的。另外鲁迅还能进一步认识到对旧社会的攻击除了批判的武器还有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就是揭露旧传统,他在《我们现在在怎么做父亲》中写道:“背负因袭的重担,建筑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方去,此后合理的做人,幸福的度日。”老师、作家都要共同完成这任务,不让孩子沾染到旧的糟粕,这就叫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就是“杆子里面出政权”,不拿武器反动派会倒下吗?现在很多人认为不能倒,清朝不推翻就好了,日本鬼子打得太好了,日本人的日子多么好过啊。笨蛋!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地球上的人不少,中国人多,如果不存在战争,不存在掠夺的第三世界,全天下的都取消,不制造武器,不当兵,那早已生活小康,安居乐业。正是这些人为富不仁,要搞武器斗争。孙中山总结出失败的原因是不知道要党军,后来才有党军,鲁迅在黄埔军校做报告时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吓跑了。”孙传芳是坏的军阀,出卖民族利益,勾结帝国主义,这种军阀必须用杆子赶跑。为什么领导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鲁迅拍电报说“你们身上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我是支持你们的。”马上派人送火腿到那里,这说明鲁迅是头脑清醒的,知道要用批判的武器也要用武器批判。
不但如此,鲁迅比别人高明之处还有他不单是无情面的批判别人,也无情面的批判自己。鲁迅从小读了很多古书,他说自己中了韩非的毒,会带来很多污浊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这是传统的观念,要排除的。这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改造世界也要改造自己”,是很难得的,跟他同时代的很多文化人、知识分子、作家就缺这个。“人贵有自知之明”,鲁迅最有自知之明,解剖别人也更跟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理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说:“打到别人的痛处我就好笑,打到自己的痛处我就忍疼。”你看有几个知识分子有他这么清醒的头脑啊。唯有鲁迅最鲜明,最牢牢站在广大劳动大众立场。鲁迅逝世一周年时在延安做报告:“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现在理解这种相通恐怕两个人在中国都是最关心、同情下层农民的,他们考虑评价任何问题都是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的,所以他们眼光敏锐,态度坚决。读鲁迅的小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把农民写得那么深刻,把农民的苦难表现得那么鲜明。鲁迅自己说起他作起小说的原因时说:“我作小说是为改良人生,把下层人民的不幸和上层人民的堕落表达出来。写下层人民的不幸是解除痛苦,引起注意的。”这也是他敢于直面人生的表现,所以作品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一点很多人望尘莫及。鲁迅说过的“我比较说来还是农民知道得多一点”。鲁迅的很多朋友都是“左联”、“五类”,党员,他最好的朋友瞿秋白,瞿秋白搞地下工作党的领导,躲在上海是鲁迅把他藏起来,瞿秋白文笔很好,用鲁迅的名字写文章,《鲁迅全集》里面好些日记这么写的。瞿秋白到江西去了,鲁迅送他对联:“人生得一知己以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他的作品,我还没仔细篇篇给你说明清楚。《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都是这样的。下面来讲鲁迅小说。我们阅读人欣赏文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一般说来是消遣。我当医生,我当会计,我学工的,我学电脑的,我做电子信息的,功课忙的很。什么时候休息,我就把文学作品拿来看看,作为消遣。问题是你消遣归消遣,你读作品实质问题到底是什么作用呢?对你有什么影响呢?你应该怎么来读呢?消遣起什么作用呢?长话短说,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扩大生活面,你生活比较单调,你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广阔的生活,古人怎么生活你知道吗?李白虽然死了几千年,你跟他做朋友,拿诗来读读。杜甫怎么着,柳宗元怎么着,读他的诗看看。你不读书,就不知道边疆怎么打仗,就不知道农民怎么种田,工人怎么做工,农村怎么谈朋友。人都爱好生活的,你是人,生活兴趣就广泛,一个作品就扩大了。另一方面,是一个人感情的体验,你心灵美,良心大大的好。好在哪里?凭什么表现?你读作品就表现了。那坏蛋很猖狂,你恨不得捶他几下,有把他毙死。
郭沫若在散文中说过:“雨后的晴天像泪洗过的良心。”那么把这句话反过来,就是文艺欣赏的道理:泪洗过的良心像雨后的晴天。你对文学作品感情激动激动,喜怒哀乐灌注尽切,流过眼泪了,你良心大大的好。文学作品是陶冶人性情的,难怪爱因斯坦说道:“对于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会欣赏不爱好的人是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文艺理论家、作家车尔雪尼夫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世界名著不爱好,不阅读的人是值得怜悯的。”那么好的作品你都不阅读,不欣赏,你白来世上一趟,多么可怜。如果你爱好文学作品多读文学作品,你就知道生活多么有情趣,生活多么丰富,人生多么美好,人应该有多么丰厚的感情才好啊!不要那么淡漠,人是有感情的,人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决定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价值。那么你读作品怎么来评价作品呢?你首先先进去,你与作者一起前进,他写到什么,你就体会什么,认真体会,该流泪就流泪,该生气就生气,走进书中去,再朝书外看。然后,注意我说的是好的文艺作品,不是那些专门给你刺激的,看一次就不想看了,刺激刺激就完了,不入流的。现在许多作家就以此为命,赚了很多钱。
鲁迅对文学的特点了解很清楚,有深刻的理解,他才写得好作品。鲁迅在日本学习时的张道元老师在一次休息的时候就问了:“贤童,你来回答文学和学说有什么不同呀?”鲁迅回答:“文学在于增人感,学说在于启人思。”比如说哲学、政治经济学启发人们思考,文学在于增人感。对了,文学就是传播感情的,鲁迅的作品也是传播感情的。那你读作品、读小说你就考虑什么地方你感动了,哪一笔描写你最感动,整个作品能不能使你感动,你就抓住。主题就在这里,作品好就好在这里。就这么读它,走进书中去,不能搞什么隔岸观火,一下子就要抓住主题。
下面我跟你们讲《一件小事》。这篇作品中学老师没讲清楚。后来我思想实事求是更加准确地理解了,重读鲁迅了,我才认为我搞清楚了。我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就读《一件小事》,读完后,老师布置一篇作文,题目就叫《一件小事》。我当时还受到老师表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写一件小事:“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堂,走到一个上坡,看到一个老爷爷推着板车往上推,我马上放下书包帮老爷爷推上坡,老爷爷回过头说:‘小朋友,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师还表扬我呢,做了好人好事,文章又写得漂亮。你想想多么糟糕,鲁迅都四、五十岁了写《一件小事》,小孩十一、二岁就《一件小事》,写来写去,好人好事表扬稿似的。我告诉你,《一件小事》初中一年级读不懂,实在读不懂。你不信我们再来一起读,太难懂了,看大学生懂不懂。这个作品充分说明鲁迅的精神。请注意文中:“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期间耳闻目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的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坏脾气……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后来读到这里就重要了。我告诉你《一件小事》讲不清楚,最难懂的就是“坏脾气”。我现在考考你们,你说坏脾气是什么?这个知识分子身上的坏脾气以往的评价是自私自利的,跟车夫一对比,你太自私了。车夫多么好啊!关心老弱,对自己的行为过失认真负责地把她扶起来,送到行政处分去,我突然看到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起来,需仰视才能见。你看看这对比,车夫多么高大。
问题是这坏脾气是知识分子自私自利之心吗?你能在其它材料上能找到能说明鲁迅说的清朝末、明国初期的知识分子当最重要的毛病是自私自利吗?恰恰不是,这坏脾气最不好懂了,坏脾气就是刚才分析到刚才说的:因袭的重担。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知识分子的毛病,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怎么做人的毛病。你们大学生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我告诉你,雷峰叔叔早就替你说清楚了:为人民服务。但是你知道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是什么的干活?他没有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历来是“士为知己者用”。知识分子有学问有才能干什么,他不像我们是为人民服务,他是要找到一个名主,哪个皇帝英明,哪个大官头脑清楚,尊重我,重提我,赏识我,我就替他办事。那个岳飞,文武全才,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人生态度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诸葛亮最聪明,智慧的化身。你读他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就是根据孔子孟子所说的,作为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的指南。孔子孟子也不是他们发明的,这是根据知识分子的的特点设计出来的。自古以来的人都是这样的人生态度。孔子在《论语》中说:“邦有道则志,邦无道则疑。”邦,就是国家,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皇帝老子头脑清楚,我就把我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则志。邦,无道呢?国家世道乱糟了,皇帝老子昏庸无道,奸臣当道,我就装糊涂,我有学问我有才能我不干。我回家吃老米,我不当官。你要问我,我不懂,我二百五,才不当官呢!孟子说的很清楚:“大丈夫在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知识有学问有才能看形势怎么样。要是穷,穷是包括形势不好,没人瞧得起我,没有大官重视我,我独善其身,保全我自己。那诸葛亮又为什么大干一场呢?刘备特别重视他。诸葛亮说的很清楚:“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卖了好价钱,一次我不见,二次我不见,三次还来找我,找我还征求我的意见,这么谦虚,这么重视我。好,我替你卖命。知识分子都是这样的,哪个皇帝重用你赏识我,哪个大官重用我,我就干。鲁迅深深了解的,从陶渊明开始,竹林七贤,唐朝的王维,这都是有名人物,更多人都是这样的。你读了那么多书,满腹经纶,为什么什么都不干啦?因为世乱呀!“三味书屋”的老师树建武的孩子树竹林比鲁迅大十岁,树竹林也可算是鲁迅的老师。树竹林已经考上了秀才了,过四年考举人,不过树老师不让他考,把他关起来,锁在房里面。树竹林想不通,我学问那么好,准备又充分,我肯定考的上,家里又那么困难,成天就教几个书,生活不好过。你说他家里穷,孔乙己一人有一个长衫,他们父子两人才一件长衫,多么清贫的日子,他想我那么有学问,肯定考的上啊,那么好的机会,很多人考,我怎么不能考?他父亲不让他考,不听话,乖乖的在家里,有饭从窗口里送进去。树竹林晚上把窗户砸了,跳出去就去考,考上了——举人。考了举人就当,当了四个多月,快半年了,当工资高,工作忙不能回来,专门派了一个人带了几百个银元,还有布料、食品。树建武却想,现在世乱,昏太后昏皇帝当权,有本事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能出去当官,要他的臭钱干什么,你考上了当个怎么了,不稀罕。你看他多么顽固呀!你想像他这样明哲保身的人,坏脾气就来了,落落寡欢,愤世嫉俗。那么有学问的人却碰上乱世,你说倒霉不倒霉。
一旦起来,那么多知识分子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六年的事情,1917年,十月一声炮响,给我们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知识分子有时代敏感性。
“这是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那就说明这个知识分子是下层知识分子,不像古代陶渊明有田,也不像诸葛亮有三十亩田,也不像王维家是大地主。为生计问题,那么一大早,不得不在路上走。车夫的诚爱之心触动了他的冷漠之心,他这冷漠之心不是自私自利,就是坏脾气,知识分子落落寡欢,明哲保身产生的。处于乱世,就认为天道零沦,人心不古,就这么一个坏脾气。如果不是打破原来的生活圈子偶然机会接触下层劳动者,他就是跟知识分子一起坏脾气,我坏脾气,你喝酒,我也喝酒,你狂嫖乱赌,我也狂嫖乱赌,始终出不来,始终改变不了。
对于恨恨而死的人在他没死之前,我要劝告他一下:诸公,你知道北京距离昆仑山有多远。黄河距离溺水有多远,你知道棉花是白的还是红的,火药除了做鞭炮还要做什么,罗盘除了看风水还能看什么……你半夜里起来仔细想想就会好一点。你不要老是恨恨而死,你不要老在书本里搞生活。你走到广阔的天地看看普通的劳动者是怎么生活的,他可不像你们那个坏脾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保持对人的诚爱之心。《一件小事》就是要你改变在书本里搞生活的坏毛病,劳动人民没有恨恨而死的坏脾气,他们只有对人的诚和爱。
鲁迅的作品又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另一面,那就是自省慎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好传统。刘少奇在《论党员》中说过,党员要慎独。君子慎其独也,这说明鲁迅敢于直面人生,很深刻的看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落后的传统,很深刻的鲜明的把中国知识分子自省慎独的精神写出来了。鲁迅也是这样的人,他改造别人,揭露别人不留情面,揭露自己更不留情面,然后我跟你讲《故乡》,我敢这么说,恐怕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就是《故乡》,为什么?中国占世界人口最多,但是到现在也未搞的太清楚,我刚才说的这个人分析鲁迅不敢直面人生:鲁迅即便是二十年代初期,他个人对人生的悲苦体验已经在小说中越涌越多。请注意,我认为这个作品是灌输诚和爱的。我刚才说了,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你要注意,鲁迅写小说也有灌输诚和爱的,鲁迅在东京留学时和他的好朋友经常探讨我们中国的国民心,提出了三个问题:最理想的国民心是什么?我们国民心缺乏的是什么?怎么改造国民心?他们共同认为,我们国民心中缺乏的是诚和爱。
鲁迅写《故乡》,是在传播他的家风,他的家风好得很,或者再具体说,他是为他母亲写的,献给他敬爱的母亲的好小说,为什么?因为这个“母亲”是以自己母亲做模特的,鲁迅的母亲不简单,她是家庭妇女,但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鲁迅后来跟许广平说:“我的母亲要是年轻二、三十岁的话,她可能也是个英雄。”鲁迅为什么笔名叫鲁迅,鲁是他母亲的姓,可想而知他对他母亲是多么敬重。
鲁迅回故乡,他的母亲见面后只是让他坐下、歇息、喝茶,不提搬家的事,后来提到搬家了,“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请你仔细体会,说明母亲是多么关怀自己的儿子,这话多么有分量。“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说明鲁迅母亲对贫苦人家从不另眼相看。鲁迅和闰土见面时,闰土说道:“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要回来了。”“我”和闰土20年没通信,也没挂长途电话,更没有传真,有的就是母亲对他好,他也对“我”好,这就是诚爱之心。当母亲提到闰土的时候,我脑子里忽然闪电似的出现一幅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画面多么神异。古今中外,哪个作家能用神异的图画来描写一个农民的孩子,母亲对农民不另眼相看,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对农民另眼相看。你要是看现在的母亲,她不认帐,你农民泥巴腿,我孩子还要考大学呢,跟你玩干什么?还有那个杨二嫂,她的形象不是坏形象,只是贫穷而不顾脸面。母亲对杨二嫂客气,鲁迅惶恐的站起来,一直默默的站着,这是对母亲的朋友的礼貌。
鲁迅及其小说创作是个很宽很广的话题。由于时间原因,今天只能讲这么一个方面,如果有可能,下次来再继续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