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临床观察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2.1 氧疗浓度不当 慢性呼吸衰竭多为Ⅱ型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刺激不敏感,主要依赖缺氧来维持兴奋性。因此,应采用性给氧。
2.2 气道堵塞、酸碱平衡紊乱 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是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咯血、气管痉挛等,常由于气道干燥、痰液黏稠、病灶侵犯支气管血管、吸入空气温度过低等而诱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酸中毒更为常见,既可以是二氧化碳滞留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亦可以是组织缺氧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若急于补充碱性药物,迅速纠正血液pH值,其结果是组织缺氧更趋严重,加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2.3 心脏功能差 由于呼吸衰竭患者长期肺淤血、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脏前负荷加大,导致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因此,在治疗呼吸衰竭时,应加强对心功能的监护。
2.4 高黏血症 慢性呼吸衰竭常有红细胞增多,血黏度增加,使微循环血液淤滞,影响了肺与组织的血气交换,造成肺部氧合与组织供氧减少。
2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体会
3.1 基础护理 创造安静、舒适、洁净的病房环境,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防止交叉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积极配合医生抗感染治疗;由于患者长期缺氧,消化功能低下,营养吸收不良导致低蛋白、低钠、低氯、低钾现象,所以应注意补充营养,根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肠内补充营养困难时,可考虑部分或者全部静脉补充营养。
3.2 专科护理要点
3.2.1 氧疗的护理观察 缺氧时呼吸衰竭最常见的表现,是所有临床症状发生的基础,也是呼吸衰竭所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应根据血气分析和临床状况合理给氧,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通常采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24%~28%,氧流量1~2 L/min。氧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慢性呼衰患者氧疗时注意吸入氧气的温度与湿化,以防止由于吸入的氧气过冷及过于干燥,刺激气道发生收缩和痉挛。本组病例中有2例在氧气吸入过程中突感呼吸困难,经更换37 ℃蒸馏水、吸氧15 min后症状逐渐消失。
3.2.2 定时排痰和湿化,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衰竭晚期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合并感染时更严重,痰堵、咯血窒息是导致这类患者死亡最快的一种原因,患者常在50~10 min内死亡。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适当多饮水。危重患者每2 h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神志清醒者可每日2~3次做雾化吸入,适当应用机械排痰,禁用强镇咳剂,防止窒息。帮助卧床患者定期做深呼吸运动,协助患者咳嗽、咳痰。本组病例中有1例发生痰堵窒息,护士立即置患者头低位叩背,高流量吸氧,同时用开口器打开口腔,吸引器吸痰,经3 min抢救,吸出痰液,解除呼吸道梗阻,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3.2.3 适当的锻炼 目的是期望患者能够尽早自己呼吸、行动,恢复自理能力。重症呼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肌疲劳,一旦病情好转,就教会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缩唇深呼吸、腹式呼吸训练,以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如果患者能够下床,可适当进行床下活动。锻炼要循序渐进,切勿过急。
3.2.4 肺性脑病护理 对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错乱、精神反常,在做好监护的同时,尽快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恰当处理,严禁使用镇静剂,加强安全防护。
3.2.5 肺心病心衰护理 在检测呼吸功能的同时,检测心脏功能,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2.6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是呼衰患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机械通气时要做好记录,详细记录患者使用呼吸机后缺氧改善状况,适应呼吸机的频率和供氧压力状况等,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检测治疗效果。康复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撤机前的呼吸肌训练,先间断使用呼吸机,停用时间从短到长,直到患者白天停用没有不适为止。然后在晚上停用呼吸机,方法同前,直到患者脱离呼吸机无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不下降,舒适如常为止。如果撤机过快,患者会出现呼吸肌疲劳,甚至再次发生呼衰。因此,撤机必须循序渐进,尤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劳,要防止呼吸机依赖造成撤机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