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15:59
文档

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

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杨庆徐鑫汤丽洁檀竹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        摘要:采用泰尔模型对安徽省16市2015—2017年碳排放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安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距基本稳定,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在缓慢下降,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缓慢上升;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差距缓慢上升,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和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缓慢上升。皖北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差距最大;皖中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
推荐度:
导读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杨庆徐鑫汤丽洁檀竹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        摘要:采用泰尔模型对安徽省16市2015—2017年碳排放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安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距基本稳定,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在缓慢下降,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缓慢上升;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差距缓慢上升,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和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缓慢上升。皖北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差距最大;皖中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
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庆 徐鑫 汤丽洁 檀竹姣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

        摘要:采用泰尔模型对安徽省16市2015—2017年碳排放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安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距基本稳定,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在缓慢下降,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缓慢上升;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差距缓慢上升,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和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缓慢上升。皖北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差距最大;皖中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地区人均碳排放差距最大。

        关键词:泰尔模型区域差异安徽碳排放

        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以及人口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安徽省地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中游,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将全省划分为皖南、皖北、皖中区域,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基于泰尔熵指数,从碳排放效率和人均碳排放两个角度定量分析安徽省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化程度。

        泰尔系数或称泰尔熵标准最早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提出,Theil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衡量收入的不平等性并据此作为测定收入差距的指标;泰尔熵指数将总体差异分解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数值越大说明不均衡程度越大。其思路显然也适用于中国区域之间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分析。将安徽省16市分为皖北(含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淮南和蚌埠市)、皖中(含合肥、六安、滁州和安庆市)、皖南(含马鞍山、宣城、芜湖、铜陵、池州和黄山市)3个区域,计算公式如下。

        1.数据来源。安徽省及各市常住人口、GDP等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2017年)。分品种能源消费量(实物量)来源于各市能源平衡表。

        2.数据预处理。在数据分析中,GDP均以2015年可比价格计算。

        碳排放量的获得:首先根据各市省能源平衡表计算各市碳排放量,随后汇总得到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碳排放因子采用国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提供的数据。

        (一)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表1碳排放强度区域差距

        2015-2017年,安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距基本稳定,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在缓慢下降,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缓慢上升。表明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在逐渐缩小,而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在逐渐增大。通过区域间贡献率和区域内贡献率分析可知,各年度的區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率较大。

        (二)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表2人均碳排放区域差距

        从表2可,2015-2017年,安徽省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差距缓慢上升,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和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缓慢上升。通过区域间贡献率和区域内贡献率分析可知,各年度的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是造成人均碳排放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区域内碳排放差异

        从表3可知,皖北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最大。皖中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最大。

        (四)区域碳排放差异成因分析

        从全省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17年,皖南、皖中、皖北地区人均GDP 分别为6.34万元、5.44万元和2.70万元,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从区域内看。皖南6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黄山、芜湖、宣城、池州、铜陵、马鞍山市虽处于皖南,但6市自然禀赋、经济发展路径差异较大。黄山、宣城、池州市生态本底较好,低碳发展态势良好,先后获批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铜陵、马鞍山市是沿江重要的资源和工业基地,工业发展长期表现为高耗能、高排放的格局。

        一是分类制定碳减排。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碳减排评价考核。二是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节能技术、煤清洁生产等研发力度,减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各市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同时,应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例如皖南黄山、宣城、池州可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1]杜克锐,邹楚沅.我国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面板单位根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32-43.

        [2]张丽峰,崔佳颖.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3):233-236.

        [3]唐建荣,王清慧.基于泰尔熵指数的区域碳排放差异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21-27.

        [4]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36-49.

        [5]王少剑,苏泳娴,赵亚博.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8,73(3):414-428.

        〔本文系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项目编号:1213026);“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制度研究及能力建设”(项目编号:2013103)阶段性成果〕

        (杨庆、徐鑫、汤丽洁、檀竹姣,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文档

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

安徽省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杨庆徐鑫汤丽洁檀竹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        摘要:采用泰尔模型对安徽省16市2015—2017年碳排放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安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距基本稳定,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在缓慢下降,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距缓慢上升;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差距缓慢上升,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距和区域内人均碳排放差距缓慢上升。皖北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动幅度很小,而皖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差距最大;皖中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差距在三个区域中始终最小且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