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0:19:21
文档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供养(gòng)杯杓(sháo)求阙(quē)下载( zài)B.濡湿(rù)杀戮(lù)参乘(shèng)氾南(fán)C.叱(zhì)咤忤逆(wǔ)瞋视(chēn)睚眦(zì)D.重创(chuāng)匕首(bǐ)荷戟(jǐ)枸杞(q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气慨
推荐度:
导读江西省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供养(gòng)杯杓(sháo)求阙(quē)下载( zài)B.濡湿(rù)杀戮(lù)参乘(shèng)氾南(fán)C.叱(zhì)咤忤逆(wǔ)瞋视(chēn)睚眦(zì)D.重创(chuāng)匕首(bǐ)荷戟(jǐ)枸杞(q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气慨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供养(gòng)       杯杓(sháo)       求阙(quē)        下载( zài )

   B. 濡湿(rù)          杀戮(lù)        参乘(shèng)     氾南(fán)

C. 叱(zhì)咤           忤逆(wǔ)     瞋视(chēn)      睚眦(zì)

   D. 重创(chuāng)     匕首(bǐ)     荷戟(jǐ)        枸杞(q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气慨  侮辱  卮酒   色彩斑斓       B. 瞋目  寥阔  尺牍  惶恐

   C. 笙萧  插座  薄情   完璧归赵    D. 鞭笞  偏袒  忖度  刀俎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B.发尽上指冠   

   C.又前而为歌曰                    D.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公布,“汉语能力测试”研制工作已经完成,计划今年10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

   B.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C.考试所用的铅笔、钢笔、橡皮、圆规、直尺和准考证等文具,都应集中在一起,放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

   D.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史学“三病”当须“治”

苏全有

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

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如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小我”,少了“大家”。另一方面则在于研究成果与现实缺乏紧密关联。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社会既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亦需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在面对“据古鉴今、以立时治”的《新唐书》、明清的经世学派时,显然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真正有意义的史学研究应该是,以在今天看来已然陈旧无华、在当时却石破天惊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努力阐释其引发、生成的客观环境、条件等促动因素,不是着意于就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评判,而是寻觅蝴蝶效应中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

此外,史学研究中的失真之严重,我们从光绪死因课题的研究史即可洞悉无遗。20世纪80 年代之后,学术界通过种种文献史料,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脉案文献、医疗档案,时人日记、信札、笔记、野史等,综合认为光绪帝系病死无疑。然而,到了2008年,经过众多科研、考古单位的数年努力,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后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并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学发现。传统的文献档案研究与科技检测结果迥异,不免令人对前者顿生疑窦。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具有不容置辨的权威,但有关光绪死因问题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警钟,所谓的文献档案真的可靠吗?另外,文献材料的不足还在于其内涵的多歧性。面对同一文献,必定见仁见智,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能仅仅依据一家之言,我们应当批判地、慎重地对待文献资料,在实际研究中加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

今天,我们需要反璞归真、重建史实,也需要了解历史的底色、对比色。在未来的历史研中,亟须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文献档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以去伪存真,复原历史的真实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学“三病”的表现的一项是 (    ) (3分)

A.一些学者认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早期改良思潮虽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发展,却最终走向夭折,是因为中国的改革理论体系与日本相比还不够完备。

B.一段时期,一些研究者对陈独秀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除了认同他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外,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推动作用也从来不提。

C.关于孙中山曾试图用租让中国满州地区权益来换取日本军阀或财阀的援助的情况,日本学者先后撰文加以披露,而中国学界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刻意否认。

D.杨善群《变混沌为清晰的重大发现》一文,对1972 年出土的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的文献资料作了详细辨析,驳斥了疑古学者怀疑《孙子兵法》为后人伪作的言论。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当今史学研究成果并非都是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的创造性思想结晶,很多所谓“历史启示”不仅不能给人以启迪与借鉴,还常令人哑然失笑。

B.有学者认为,德川时期中叶的日本较帝制末期的中国更为优胜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作者却认为,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

C.史学研究成果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史学研究者更要摒除象牙塔式的史学弊端,对民众、民族要多一些关怀,在心中多装些“大我”,少装些“小我”。

D.真正的史学研究需要返璞归真,面对同一文献不能仅依据一家之言,更不能不关注它内涵的多歧性,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下努力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底色。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马后炮史学”是史学研究智慧缺失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以创造惶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更无法打开历史中的智力机关来去伪存真、复原真实。

B.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作者提出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就提醒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 

C.“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新发现表明: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今后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和文献档案研究相结合。

D.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今天的史学研究者需要借鉴《新唐书》的编撰者和明清的经世学派的做法,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痛恨    B.卒释去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苦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责备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句子中,不正确的是(   ) (3分)

A、《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叙述了我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课文《荆轲刺秦王》就是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B、《史记》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其中“列传”所占篇幅最多,主要内容是“叙人臣”。

C、文中“寡人不复释子!”的“寡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用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我国春秋时期,上至周天子,下至卿大夫都是世袭罔替制,那时候的爵位主要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1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1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  

        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1)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6分)

(2)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5.按内容要求填写下列各句的空缺。(10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

记否, 到中流击水,         ?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4)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1929年,他在北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与自由精神是伟大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家庭环境分不开。

17.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8.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19.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

五、综合性学习(10分)

20.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让人赏心悦目。写好钢笔字既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写钢笔字的知识,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班上准备开展“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

(1)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硬笔(钢笔)书法比赛

        目的: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促进同学们认真练字。

    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练习硬笔(钢笔)书法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一句宣传标语。(3分)

(3)班上的小刚同学是你的朋友,他平时不用心写钢笔字,字也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祝贺你说:“你的字写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你听后可以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作文(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段旅程。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有的人满怀着希望出发,他收获了成功;有的人携带着快乐上路,他收获了幸福;有的人,他兜兜里装着目标,背囊里塞着计划,他就收获了整个丰富的人生。也有人,在行程还没有开始时就想着退缩,你说,他们会收获什么呢?

请以“带着             ﹙目标、信心、三句话……﹚上路”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1-5  DDCAC    6-10  ADBBC    11-12 AD

1.D   【解析】A 供给 (gōng)   B 濡湿(rú)   C叱咤 (chì)

2.D   【解析】A气概     B寥廓     C笙箫

3.C   【解析】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其它三个都是名词做状语。

4.A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    B项为状语后置   C项为判断句式    D项为被动句式

5.C   【解析】A.风华正茂:形容一个人青年时期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

       B.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此处望文生义;

       C.忘乎所以:①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②忘记了一切。此处第一项意义符合语境;

       D.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望文生义。

6.A   【解析】B项表意不明;C项分类不对,准考证不属于工具D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备受新老顾客的信赖”。

7.D   【解析】杨善群的文章是在对出土文献资料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是据实考据,不仅还原了历史原貌,还对后人有启迪作用。

8.B   【解析】B项中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是作者而非学者的观点;“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也不是作者的的观点,文中只是讽刺。

9.B   【解析】“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错,原文意在强调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不是具体研究项目重点的“转移”。

10.C  【解析】“苦”是摧残、丑化的意思

11.A  【解析】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2.D  【解析】豫让自杀而死,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

13.(1)可是我选择这样的做法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愧”、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事”1分、两个“众人”各1分、“遇”1分,大意1分,共5分)

附文言文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翻译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14.(1)第一句从视觉出发(1分),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2分)。第二句从听觉出发(1分),写出了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2分)。

(2)直抒胸臆(2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3分)。

[赏析]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15.  1)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浪遏飞舟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为变徵之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复为慷慨羽声

4)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

16.AD   (5分,A项 3分   D项 2分)

【解析】A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A项错误。

        D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

17.①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

    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点一分)

18.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

    ②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

19.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

【解析】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

20.(1)项目:硬笔(钢笔)书法知识讲座。(2分)

     目的:明确硬笔(钢笔)书法的意义,了解硬笔(钢笔)书法的知识。(2分)

(2)示例:①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②写漂亮字,做优秀人。(任写一个合理答案3分)

(3)例:谢谢你的赞扬。其实只要你用心写字。坚持练习,也能把字写好,到时肯定比我的字还漂亮(3分)

六、作文(50分)

21.(略)

文档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供养(gòng)杯杓(sháo)求阙(quē)下载( zài)B.濡湿(rù)杀戮(lù)参乘(shèng)氾南(fán)C.叱(zhì)咤忤逆(wǔ)瞋视(chēn)睚眦(zì)D.重创(chuāng)匕首(bǐ)荷戟(jǐ)枸杞(q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气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