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细胞?
答: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
花粉粒:10×4=40个;精核:40×2=80个;管核:40×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胚囊:10×1=10个;卵细胞:10×1=10个;极核:10×2=20个;
助细胞:10×2=20个;反⾜细胞:10×3=30个。
6.⽟⽶体细胞⾥有10对染⾊体,写出下⾯各组织的细胞中染⾊体数⽬。
答:⑴. 叶:2n=20(10对)⑵. 根:2n=20(10对)
⑶. 胚乳:3n=30⑷. 胚囊母细胞:2n=20(10对)
⑸. 胚:2n=20(10对)⑹. 卵细胞:n=10
⑺. 反⾜细胞n=10⑻. 花药壁:2n=20(10对)
⑼. 花粉管核(营养核):n=10
7.假定⼀个杂种细胞⾥有3对染⾊体,其中A、B、C来表⽰⽗本、A'、B'、C'来⾃母本。通过减数能形成⼏种配⼦?写出各种配⼦的染⾊体组织。
答:能形成2n=23=8种配⼦: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有丝形成⼆个⼦细胞,染⾊体数⽬相等。
1.⼩麦⽑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
(1)⽑颖×⽑颖,后代全部⽑颖。
(2)⽑颖×⽑颖,后代3/4为⽑颖1/4光颖。
(3)⽑颖×光颖,后代1/2⽑颖1/2光颖。
答:(1)亲本基因型为:PP×PP;PP×Pp;
(2)亲本基因型为:Pp×Pp;
(3)亲本基因型为:Pp×pp。
2.⼩麦⽆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写出下列个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组合的F1群体中,出现⽆芒或有芒个体的机会是多少?
(1)AA×aa,(2)AA×Aa,(3)Aa×Aa,
(4)Aa×aa,(5)aa×aa,
答:⑴. F1的基因型:Aa;F1的表现型:全部为⽆芒个体。
⑵. F1的基因型:AA和Aa;F1的表现型:全部为⽆芒个体。
⑶. F1的基因型:AA、Aa和aa;F1的表现型:⽆芒:有芒=3:1。
⑷. F1的基因型:Aa和aa;F1的表现型:⽆芒:有芒=1:1。
⑸. F1的基因型:aa;F1的表现型:全部有芒个体。
3.⼩麦有稃基因H为显性,裸粒基因h为隐性。现以纯合的有稃品种(HH)与纯合的裸粒品种(hh)杂交,写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例怎么样?答:F1的基因型:Hh,F1的表现型:全部有稃。
F2的基因型:HH:Hh:hh=1:2:1,F2的表现型:有稃:⽆稃=3:1
4.⼤⾖的紫花基因P对⽩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花413株,试⽤基因型说明这⼀试验结果。
答:由于紫花×⽩花的F1全部为紫花:即基因型为:PP×pp→Pp。
⽽F2基因型为:Pp×Pp→PP:Pp:pp=1:2:1,共有1653株,且紫花:⽩花=1240:413=3:1,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
5.纯种甜⽟⽶和纯种⾮甜⽟⽶间⾏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粒⽟⽶果穗上结有⾮甜⽟⽶的⼦实,⽽⾮甜⽟⽶果穗上找不到甜粒的⼦实,如何解释这⼀现象?怎么样验证解释?
答:⑴.为胚乳直感现象,在甜粒⽟⽶果穗上有的⼦粒胚乳由于精核的影响⽽直接表现出⽗本⾮甜显性特性的⼦实。原因:由于⽟⽶为异花授粉植物,间⾏种植出现互相授粉,并说明甜粒和⾮甜粒是⼀对相对性状,且⾮甜粒为显性性状,甜粒为隐性性状(假设A为⾮甜粒基因,a为甜粒基因)。
⑵.⽤以下⽅法验证:
测交法:将甜粒⽟⽶果穗上所结⾮甜⽟⽶的⼦实播种,与纯种⾮甜⽟⽶测交,其后代的⾮甜粒和甜粒各占⼀半,既基因型为:Aa×aa=1:1,说明上述解释正确。
⾃交法:将甜粒⽟⽶果穗上所结⾮甜⽟⽶的⼦实播种,使该套袋⾃交,⾃交后代性状⽐若为3:1,则上述解释正确6.花⽣种⽪紫⾊(R)对红⾊(r)为显性,厚壳T对薄壳t为显性。R-r和T-t是独⽴遗传的。指出下列各种杂交组合的:1. 亲本基因型、配⼦种类和⽐例。2. F1的基因型种类和⽐例、表现型种类和⽐例。
答:祥见下表:
7.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遗传的。当⼀株红果⼆室的番茄与⼀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F1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红果⼆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1/8是黄果⼆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试问这两个亲本植株是怎样的基因型?
答:番茄果室遗传:⼆室M对多室m为显性,其后代⽐例为:
⼆室:多室=(3/8+1/8):(3/8+1/8)=1:1,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Mm×mm。
番茄果⾊遗传: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其后代⽐例为:
红果:黄果=(3/8+3/8):( 1/8 +1/8)=3:1,
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Yy×Yy。
因为两对基因是独⽴遗传的,所以这两个亲本植株基因型:YyMm×Yymm。
8.下表是不同⼩麦品种杂交后代产⽣的各种不同表现性的⽐例,试写出各个亲本基因型(设⽑颖、抗锈为显性)。
答:根据其后代的分离⽐例,得到各个亲本的基因型:
(1)⽑颖感锈×光颖感锈:Pprr×pprr
(2)⽑颖抗锈×光颖感锈:PpRr×pprr
(3)⽑颖抗锈×光颖抗锈:PpRr×ppRr
(4)光颖抗锈×光颖抗锈:ppRr×ppRr
9.⼤麦的刺芒R对光芒r为显性,⿊稃B对⽩稃b为显性。现有甲品种为⽩稃,但具有刺芒;⽽⼄品种为光芒,但为⿊稃。怎样获得⽩稃光芒的新品种?(设品种的性状是纯合的)
答:甲、⼄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bbRR和BBrr,将两者杂交,得到F1(BbRr),经⾃交得到F2,从中可分离出⽩稃光芒(bbrr)的材料,经多代选育可培育出⽩稃光芒的新品种。
10.⼩麦的相对性状,⽑颖P是光颖p的显性,抗锈R是感锈r的显性,⽆芒A是有芒a的显性,这三对基因之间不存在基因互作。已知⼩麦品种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如下,试述F1的表现型。
(1)PPRRAa×ppRraa
(2)pprrAa×PpRraa
(3)PpRRAa×PpRrAa
(4)Pprraa×ppRrAa
答:⑴. F1表现型:⽑颖抗锈⽆芒、⽑颖抗锈有芒。
⑵. F1表现型:⽑颖抗锈⽆芒、⽑颖抗锈有芒、⽑颖感锈⽆芒、⽑颖感锈有芒、光颖抗锈⽆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芒、光颖感锈有芒。
⑶. F1表现型:⽑颖抗锈⽆芒、⽑颖抗锈有芒、光颖抗锈⽆芒、光颖抗锈有芒。
⑷. F1表现型:⽑颖抗锈有芒、⽑颖抗锈⽆芒、⽑颖感锈⽆芒、⽑颖感锈有芒、光颖感锈⽆芒、光颖抗锈⽆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有芒。
11.光颖、抗锈、⽆芒(ppRRAA)⼩麦和⽑颖、感锈、有芒(PPrraa)⼩麦杂交,希望从F3选出⽑颖、抗锈、⽆芒(PPRRAA)的⼩麦10株,在F2群体中⾄少应选择表现型为⽑颖、抗锈、⽆芒(P_R_A_)⼩麦⼏株?
答:可考虑要从F3选出⽑颖、抗锈、⽆芒(PPRRAA)的纯合⼩麦株系,则需在F2群体中选出纯合基因型(PPRRAA)的植株。
因为F2群体中能产⽣PPRRAA的概率为1/27,所以在F2群体中⾄少应选
择表现为(P_R_A_)的⼩麦植株:
1/27 = 10 X
X=10×27=270(株)
12.设有3对独⽴遗传、彼此没有互作、并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Aa、Bb、Cc,在杂合基因型个体AaBbCc(F1)⾃交所得的F2群体中,求具有5显性和1隐性基因的个体的频率,以及具有2显性性状和1隐性性状的个体的频率。
答:由于F2基因型⽐为:27:9:9:9:3:3:3:1,⽽27中A_B_C_中的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1)5个显性基因,1个隐性基因的频率为:
(2)2个显性性状,⼀个隐性性状的个体的频率:
13.基因型为AaBbCcDd的F1植株⾃交,设这四对基因都表现为完全显性,试述F2群体中每⼀类表现型可能出现的频率。在这⼀群体中,每次任取5株作为⼀样本,试述3株全部为显性性状、2株全部为隐性性状,以及2株全部为显性性状、3株全部为隐性性状的样本可能出现的频率各为多少?
答:AaBbCcDd:F2中表现型频率:(3/4+1/4)4 = 81∶27∶27∶27∶27∶9∶9∶9∶9∶9∶9∶3∶3∶3∶3∶1
⑴.5株中3株显性性状、2株隐性性状频率为:
(81/256)3×(1/256)2 = 0.0316763×0.0000152587 = 0.00000048334
⑵.5株中3株显性性状、3株隐性性状频率为:
(81/256)2×(1/256)3 =(6561/85536)×(1/16777216)
=0.0767045×0.0000000596046=0.00000000457194
14. 设⽟⽶⼦粒有⾊是独⽴遗传的三显性基因互作的结果,基因型为
A_C_R_的⼦粒有⾊,其余基因型的⼦粒均⽆⾊。有⾊⼦粒植株与以下3个纯合品系分别杂交,获得下列结果:(1)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粒;
(2)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25%有⾊⼦粒;
(3)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粒。
问这些有⾊⼦粒亲本是怎样的基因型?
答:⑴.基因型为:AACcR_或AaCCR_;
⑵.基因型为:AaC_Rr;
⑶.基因型为:A_CcRR或A_CCRr。
15.萝⼘块根的形状有长形的、圆形的、有椭圆型的,以下是不同类型杂交的结果:
长形×圆形--595椭圆型
长形×椭圆形--205长形,201椭圆形
椭圆形×圆形--198椭圆形,202圆形
椭圆形×椭圆形--58长形112椭圆形,61圆形
说明萝⼘块根属于什么遗传类型,并⾃定义基因符号,标明上述各杂交亲本及其后裔的基因型?
答:由于后代出现了亲本所不具有的性状,因此属于基因互作中的不完全显性作⽤。
设长形为aa,圆形为AA,椭圆型为Aa。
(1) aa×AA Aa
(2) aa×Aa Aa∶aa
(3) Aa×AA AA∶Aa=198∶202=1∶1
(4) Aa×Aa AA∶Aa∶aa=61:112∶58=1∶2∶1
3.⼤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l)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201株,裸粒、散穗18株,带壳、密穗20株,裸粒、密穗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少要种多少株?
答: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测交后代不符合1∶1∶1∶1的分离⽐例,亲本组合数⽬多,⽽重组类型数⽬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18+20)/(201+18+20+203))×100%=8.6%
F1的两种重组配⼦Nl和nL各为8.6% / 2=4.3%,亲本型配⼦NL和nl各为(1-8.6%)/2=45.7%;
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例为:
4.3%×4.3%=18.49/10000,
因此,根据⽅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少应种10817株。
4.在杂合体ABy//abY内,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交,能产⽣⼏种类型的配⼦?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的⽐例如何?
答:这个杂合体⾃交,能产⽣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
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0.26×0.06×0.1×100=0.156%,故其配⼦的⽐例为:ABy42.078: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
5.a和b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16%,位于另⼀染⾊体上的d和e也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8%。假定ABDE和abde都是纯合体,杂交后的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其⽐例如何?
答:根据交换值,可推测F1产⽣的配⼦⽐例为(42%AB:8%aB:8%Ab:42%ab)×(46%DE:4%dE:4%De:
46%de),故其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其⽐例为: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AaBbd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6.a、b、c 3个基因都位于同⼀染⾊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试求这3个基因排列的顺序、距离和符合系数。
答:根据上表结果,++c和ab+基因型的数⽬最多,为亲本型;⽽+b+和a+c 基因型的数⽬最少,因此为双交换类型,⽐较⼆者便可确定这3个基因的顺序,a基因位于中间。
则这三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或基因间的距离为:
ab间单交换值=((3+5+106+98)/1098)×100%=19.3%
ac间单交换值=((3+5+74+66)/1098)×100%=13.5%
bc间单交换值=13.5%+19.3%=32.8%
其双交换值=(3+5/1098)×100%=0.73%
符合系数=0.0073/(0.193×0.135)=0.28
这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为:bac;ba间遗传距离为19.3%,ac间遗传距离为13.5%,bc间遗传距离为32.8%
⑵.易位点T与正常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F-T为7.16%、Bm2-T为45.52%。
其中:F t Bm2和f F bm2为双交换,则:
双交换值=((6+1)/ 279)=2.51%
单交换值:F-T=((12+1)/ 279)+2.51%=7.16% Bm2-T=((53+67)/ 279)+2.51%=45.52%
叶基边缘有⽆⽩条纹中脉⾊
育性
半不育(T) 全育(t)
36(F)Bm2 99 6
37(f)bm2 140
38(F)bm2 6712
39(f)Bm2 153
8.某同源四倍体为AaaaBBbb杂合体,A-a所在染⾊体与B-b所在染⾊体是⾮同源的,⽽且A为a的完全显性,B为b的完全显性。试分析该杂合体的⾃交⼦代的表现型⽐例(设染⾊体随机分离)。
答:AaaaBBbb F2表现型⽐例:
⾃交
13.以番茄正常叶型的第6染⾊体的三体(2n+I6)为母本,以马铃薯叶型(cc)的正常番茄(2n)为⽗本进⾏杂交,试问:(1)假设c基因在第6染⾊体上,使F1群体的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型的正常番茄试交,试交⼦代的染⾊体数及其表现型(叶型)种类和⽐例如何?(2)倘若c基因不在第6染⾊体上,上述试交⼦代的表现型种类和⽐例各如何?
答:⑴.假若c基因在第6染⾊体上,则(n-1)II+6IIICCC×(n-1)II+6IIcc
↓
(n-1)II+6IIICCc×(n-1)II+6IIcc
↓
1(n-1)II+6IIICCc+2(n-1)II+6IIICcc+2(n-1)II+6IICc+1(n-1))II+6IIcc 其表现型⽐例为:正常叶:马铃薯叶=5:1
染⾊体数⽐例为:三体:正常=1:1
⑵.假若c基因不在第6染⾊体上,则
(n-1)IICC+6III×(n-1)IIcc+6II
↓
(n-1)IICc+6III×(n-1)IIcc+6II
↓
1(n-1)IICc+6III+1(n-1)IICc+6II+2(n-1)IICc+6III+2(n-1)IICc+6II
+1(n-1)IIcc+6III+1(n-1)IIcc+6II+2(n-1)IIcc+6III+2(n-1)IIcc+6II
其后代表现型⽐例为:正常叶:马铃薯叶=1:1
染⾊体数⽐例为:三体:正常= 1:1
如在第10染⾊体上,则
(n-1)II + 10IIIsususu ×(n-1)II + 10IISuSu
↓
(n-1)II +10IIISususu
↓⾃交
上述是假定三体10IIISususu 的分离中n+1和n以同等的⽐例授精,但实际上三体n+1的配⼦参与受精的要少于n配⼦,n+1的花粉更少,因此不可能达到刚好是3:1的⽐例。因此不在第10染⾊体上。9.指出下列每⼀种部分⼆倍体①. 是否合成β-半乳糖苷酶,②. 是诱导型还是组成型?(斜线左侧是质粒基因型,右侧是染⾊体基因型)
(1)lacZ+lacY-/lacZ-lacY+
(2)lacOClacZ-lacY+/lacZ+lacy-
(3)lacP-lacZ+/lacOClacZ-
(4)lacI+lacP-lacZ+/lacI-lacZ+
答:⑴. lacZ+lacY-/lacZ-lacY+ 质粒DNA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诱导型;
⑵. lacOClacZ-lacY+/lacZ+lacY- 染⾊体DNA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诱导型;
⑶. lacP-lacZ+/lacOClacZ- 均不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组成型;
⑷. lacI+lacP-lacZ+/lacI-lacZ+ 染⾊体DNA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组成型。10、⽤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F1全部正常可育。将F1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本授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基础。
答:该不育系类型为孢⼦体不育S(r1r1r2r2)
S(r1r1r2r2)×N(R1R1R2R2)F1 S(R1r1 R2 r2)全部正常可育
S(r1r1r2r2)×S(R1r1 R2 r2)F1 1可育(S(R1r1 R2 r2))+ 3不育(S(r1r1r2r2)+ S(r1r1 R2 r2)+ S(R1r1 r2 r2))。该不育系的不育类型
的遗传基础为:其恢复基因有两个,存在基因互作。⽆论是杂交还是回交后代中,个体基因型中只有同时存在两个显性恢复基因时,才能起到恢复育性的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