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实施方案2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8 02:12:00
文档

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实施方案22

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措施和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实验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
推荐度:
导读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措施和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实验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
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措施和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实验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博取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生成,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5、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马少德

    副组长:李宏伟

    成员:马荃、焦锋、马国福

职  责:制定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新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2、成立学科课程研究小组

    语 文:组 长  张树峰

    数 学:组 长  马晓东

    英 语:组 长  黑光平

政史地:组 长  丁晓燕

理化生:组 长  马秀英

音体美微心劳法:组 长  杨志刚

    职 责:探索与新课程适应的教学模式,研发课本课程,验证并完善各种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

四、实施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原则

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学生发展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新课程运行机制,做好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工作。

2、开拓创新与协调配合的原则

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师资培训

   1、培训原则和要求

初中新课程培训工作要严格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使所有任课教师都得到有效的和学科培训。要将培训贯穿在整个课改实施过程中,并以校本研修为基础,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2、培训主要内容和参考书目

学习新课改的目标与课程结构,转变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行为;重视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的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各科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科实验教材;选读本学科一、二种主要杂志。

3、培训公式和评价 

  培训坚持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对所有培训教师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六、课程设置

   1、初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初中阶段设置了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地方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法制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从制度、师资、内容、评价等系统管理措施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利用我校外语优势进行。

   七、学生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要充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要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2、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力。

  3、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心得体会、手工作品、录像),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成长。

 4、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在评价方法中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调查、访谈、作业、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激励性的评语等质性评价公式评价学生,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5、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报告学制度,每学年一次,毕业前总评。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分别给出A、B、C、D四个等第,总计有18种结果,对18种结果加权分析后,再参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最终得出综合型评价等第。该等第将作为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八、课程管理

   1.组织建构

学校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   与管理机制。学校设立课程开发和选修指导委员会。学校领导小组要提交课程设置的建议,送校长批准,才能执行。确定课程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初中三年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校长是学校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教师要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认真实施,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学生及其家长应有机会了解、参与评价学校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配合学校和教师完成课程改革任务。

   2.成绩管理 

初中生水平评价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水平评估包括学业考试和学业考查。

(1)学业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政史(政治和历史合卷)。各科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含听力测试20分)、理化160分、政史100分。

各考试科目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合理创造留有一定空间。

3、培训公式和评价 

 培训坚持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对所有培训教师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保证初中课程的实施,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合理有效使用机动教室、专用教室、阅览室、实验室、信息中心等资源,网络资源和外教资源;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要特别重视开发本校教师的智慧潜能。

十、保障机制

    1.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形成积极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新课程顺利推广的必要基础和保障。教务处和教科室担负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要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实际,积极研究教学实际问题;要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评价偏重教师讲课技巧的做法,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强调教学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等。

2.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3.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方式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4.加强宣传工作

通过橱窗、宣传板、家长会、新闻媒体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获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

同心二中

2010年2月

文档

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实施方案22

同心二中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措施和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实验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