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的功效与作用
【主要成分】金银花、玄参、石膏、连翘、板蓝根、黄芪、甜地丁、龙胆草、知母、生地黄、栀子、麦冬、牡丹皮、赤芍组成。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发热。
【用法用量】每次10~20ml,3/d,口服。阳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治疗组共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6个月至14岁。对照组甲共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8个月至14岁。对照组乙共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1个月至13岁。西医诊断标准有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声嘶、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肿大。中医诊断标准为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浓涕、喷嚏、咳嗽、吐痰黄稠、咽部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较红赤。风寒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吐痰清稀、头痛、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治疗组用清热解毒灵口服液,用法1岁以下每次5ml,1~3岁每次10ml,4~7岁每次15m1,8~14岁每次20m1,3/d。对照组甲用小儿热速清,用法与治疗组相同。对照组乙常规应用抗生素(强必林、醋酸麦迪霉素、青霉素钠、氨苄西林素、林可霉素等)、抗病毒药物以及阿司匹林、APC等退热药物。疗效评定,痊愈为3D内高热退净或略有微热;好转为3d内高热退至38℃左右,高热已控制;无效为3D内高热未退或下降不及1℃。
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4例,占69.38%,好转11例,22.45%,无效4例,8.16%,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甲痊愈23例,74.19%,好转6例,19.35%,无效2例,6.45%,有效率为93.54%。对照组乙痊愈17例,56.67%,好转5例,16.67%,无效8例,26.67%,有效率为73.33%。
治疗组中风热证31例,痊愈22例,74.97%,好转7例,22.58%,无效2例,6.45%,有效率93.55%。平均退热时间3d;风寒证18例,痊愈12例,66.67%,好转4例,22.22%,无效2例,11.11%,有效率88.%。平均退热时间2.5d。两型均服清热解毒灵口服液,但平均退热时间风热证明显短于风寒证患儿,而两种病证的有效率则无显著性差异。
2.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合出版社)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口、手、足出现的特征性皮疹确诊。临床症状有咽痛、流涎,不愿进食等;于手掌、足掌、臀部等处可见红色粟粒样斑疹,逐渐转为斑疹,内含微浑浊的液体,口腔内可见黏膜疹,逐渐破溃成浅溃疡。应注意与多形红斑、斑疹性咽炎、水痘等疾病鉴别。资料:112例患儿,有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均以发热与皮疹为首诊,发病时间<48h。按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14岁,平均(3.55±2.11)岁,病程:88~132h,平均(103.52±17.51)h。对照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1~13岁,平均(3.59±2.63)岁,病程75~123h,平均(96.07±14.76)h。两组患儿均予退热、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康复新液,外擦皮疹及口腔黏膜破溃处,3/d;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金银花、玄参、石膏、连翘、板蓝根、黄芪、甜地丁、龙胆草、知母、生地黄、栀子、麦冬、牡丹皮、赤芍组成,每毫升相当原生药1.5g,每支l0ml),<1岁,每次5ml,≥1岁每次10ml,3/d。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颗粒,每天15~20mg/kg,3/d,口服;皮疹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黏膜以西瓜霜喷雾,3/d。两组均以5D为1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经治疗48h,体温降至正常,疱疹开始消退,5D内疱疹退净;有效为经治疗72h体温降至正常,疱疹开始消退,5D内疱疹退净;无效为经治疗72h仍有发热和(或)疱疹未见消退,5d内疱疹未退净。疗效,观察组58例中显效36例(62.1%),有效19例(32.7%),无效3例(5.2%)。有效率(94.80%);对照组54例显效18例(33.30%),有效28例(51.9%),无效8例(14.80%),总有效率85.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感冒退热冲剂
【主要成分】大青叶、板蓝根、连翘、拳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解肌退热,除烦醒神。主治风热感冒或温毒所致发热重、恶寒轻、全身酸痛、咳嗽咽痛、咽干、鼻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病症。
【用法用量】本药为冲剂,袋装每袋10g。2~3/d,每次1袋;6岁以上儿童用1/2袋,2/d;6岁以下儿童用1/3袋,2/d,温开水冲服。
脾胃虚寒者忌用。
【临床应用】临床常应用本药治疗风热感冒,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