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免的结构是:袒(左右结构)免(上下结构)。
袒免的拼音是:tǎn miǎn。注音是:ㄊㄢˇㄇ一ㄢˇ。词语解释是:袒露左臂、脱帽束发、以布缠头。网络解释是:袒免袒免,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袒衣免冠,出处是《唐律疏议》卷第十四。综合释义是: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礼记·大传》:“五世袒免,杀同姓也。”陆德明释文:“免,音问。”孔颖达疏:“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景公﹞迺使男子袒免,女子髮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盆成适。”《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缨,女去首饰,再繫条孝带儿,戴个孝髻儿一般。”袒免[tǎnmiǎn]袒露左臂、脱帽束发、以布缠头,是古代丧服中最轻的服制。《仪礼.丧服》:“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也作“袒絻”。7、汉语大词典是: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礼记·大传》:“五世袒免,杀同姓也。”陆德明释文:“免,音问。”孔颖达疏:“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景公﹞乃使男子袒免,女子发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盆成适。”《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缨,女去首饰,再系条孝带儿,戴个孝髻儿一般。”。8、国语辞典是:袒露左臂、脱帽束发、以布缠头,是古代丧服中最轻的服制。《仪礼.丧服》:「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也作「袒絻」。9、其他释义是:1.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
袒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袒免详细内容】
⒈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引《礼记·大传》:“五世袒免,杀同姓也。”陆德明释文:“免,音问。”孔颖达疏:“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景公﹞迺使男子袒免,女子髮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盆成适。”《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缨,女去首饰,再繫条孝带儿,戴个孝髻儿一般。”
二、综合释义
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礼记·大传》:“五世袒免,杀同姓也。”陆德明释文:“免,音问。”孔颖达疏:“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景公﹞迺使男子袒免,女子髮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盆成适。”《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缨,女去首饰,再繫条孝带儿,戴个孝髻儿一般。”袒免[tǎnmiǎn]袒露左臂、脱帽束发、以布缠头,是古代丧服中最轻的服制。《仪礼.丧服》:“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也作“袒絻”。
三、汉语大词典
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礼记·大传》:“五世袒免,杀同姓也。”陆德明释文:“免,音问。”孔颖达疏:“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景公﹞乃使男子袒免,女子发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盆成适。”《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缨,女去首饰,再系条孝带儿,戴个孝髻儿一般。”
四、国语辞典
袒露左臂、脱帽束发、以布缠头,是古代丧服中最轻的服制。《仪礼.丧服》:「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也作「袒絻」。
五、关于袒免的成语
六、关于袒免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