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治疗简称“食疗”,所谓食疗,有人认为,就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患者制定饮食配方,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根据食疗的这个定义,药膳也应属于食疗的范畴。因为药膳也具有辅助治疗的功效。则食疗误区也应包括药膳误区。
(1)食疗误区:人们对戴着药物“帽子”的食物,产生了诸多误区。
误区一,能用药物治好的病,就能找到相应的食物治疗。食物的疗效不及药物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会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需要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及时用药,绝不能贻误。
误区二,一个方子谁都能用。食疗要因人而异,辨证施食。即便都是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每个人的病因不一样。更何况每个人的基础体质也不一样,有人适合喝绿豆汤,有人一喝就拉肚子。食疗也应个性化。
误区三,食疗是绝对安全的。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这是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剂量决定毒性,食疗也是如此。
误区四,食疗无需医生,可以自己操作。这也是食疗中的一大误区。由于个人身体状态十分复杂。大多数人的脏腑是寒热夹杂,或湿热并重,或表实里虚,各人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病人,今天和明天的状态也不会相同。不能简单判定体质就擅自应用各种食疗方。
(2)药膳误区:药膳是“药食同锅,吃补齐得。”既有辅助治疗功效,又有美食的口感。但很多人在选用药膳时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制作药膳无须专业指导。专家认为,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异味较小,不影响味觉口感,可以入菜的中药材经过加工,与烹饪原料结合而烹制成可口的菜肴,在进餐时食用,以达到辅助治疗或保健养生的目的。药膳的做法,有煲汤、凉拌、清炒、蒸制,或蜜制等。由于将药材入菜,所以,在制作前或进食前应由专业医师或专业药膳师参与指导,既要区分中药材的药物作用,又要注意制作方法有利于药性的发挥。
误区二,药膳疗法能够替代药物。药膳讲究味、效合一,突出“菜”,是养生保健为主,见效慢,适合某些老年病和体质较弱患有慢性病的人进行辅助治疗。而药物是以治疗为首,见效快,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药膳与药物是不同的,药膳不能替代药物。
误区三,食用药膳不问药材作用。药膳除了有补益作用外,还有去燥、消食、消除疲劳、保健益寿等作用。食用药膳时,应注意药材的作用,如少儿体质娇弱,不宜吃大寒大热的配方;上了年纪的人肝肾不足,不宜选温燥的药材;孕妇以保胎气为主,不宜用有活血滑利作用的药材。天冷时不要用寒凉作用大的药材。虽然各种食材和调味品都可以作为药膳的原料,但要区别其食性的寒凉与温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