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艾灸怎么分辨经络和穴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3-07-15 09:01:27
文档

艾灸怎么分辨经络和穴位

认识经络和穴位;经络;经络通畅与否,和人体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素问·调经论》所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气血不通百病生。”因此,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能使气血通畅,起到治病的作用。通过经络和穴位来治病养生是一种省时、简便、易学的自身调养法,重要的是它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保健、强体。与经络相关的养生方法,如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针刺,以疗效明确,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备受世人青睐。
推荐度:
导读认识经络和穴位;经络;经络通畅与否,和人体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素问·调经论》所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气血不通百病生。”因此,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能使气血通畅,起到治病的作用。通过经络和穴位来治病养生是一种省时、简便、易学的自身调养法,重要的是它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保健、强体。与经络相关的养生方法,如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针刺,以疗效明确,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备受世人青睐。


认识经络和穴位

经络

经络通畅与否,和人体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素问·调经论》所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气血不通百病生。”因此,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能使气血通畅,起到治病的作用。

通过经络和穴位来治病养生是一种省时、简便、易学的自身调养法,重要的是它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保健、强体。与经络相关的养生方法,如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针刺,以疗效明确,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备受世人青睐。

人体已确定有针对性功效的穴位大部分位于14条经脉上,按照气血流注循行规律,这14条主要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起到联系十二经脉作用的任脉、督脉。

穴位

中医将穴位称为“腧穴”。穴位是全身气血、经络疏通的地方,与人体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系。它既能反映身体病痛,又能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穴位可分为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种。

经穴

经穴是指在经络上的穴位,位置固定且具有标志性。大家都知道,穴位位于经络上,是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在中医里,十四经脉上的穴位称为“正穴”。大体来说,人体周身主要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共652个穴位。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八邪、八风、十宣等。经外奇穴有特殊的功效,是在实际治疗中取得很好疗效的穴位,是前人的实践总结,是经验效方。

阿是穴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文档

艾灸怎么分辨经络和穴位

认识经络和穴位;经络;经络通畅与否,和人体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素问·调经论》所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气血不通百病生。”因此,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能使气血通畅,起到治病的作用。通过经络和穴位来治病养生是一种省时、简便、易学的自身调养法,重要的是它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保健、强体。与经络相关的养生方法,如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针刺,以疗效明确,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备受世人青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